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2014-07-04谢晓辉钟玲
谢晓辉 钟玲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力军,是关乎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着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发挥得如何。政治参与恰当与否,是一个公民思想政治觉悟的直接体现。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青年对政治参与的意识淡化,行为出现了偏差,高校青年教师也不例外。由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多方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一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性,另一方面促使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趋于理性。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政治参与 策略
中图分类号:D06 献标识码:A
“政治参与”指的是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是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过程的活动。青年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队伍,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青年中特殊的人群,除了承担一般青年的责任,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其政治参与行为对大学生和社会的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5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13]12号),要求切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文件中强调了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组织领导、工作途径、方式方法、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要有措施、有贯彻落实。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的参与性越来越强,参与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目前我们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分析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的现状,积极找准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青年教师政治使命感的正确建立,提高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的热情,使他们能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中去。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意识呈现出冷漠化趋势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路线基本上是“学校-学校”模式,在大学或者是研究所里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高校,中间没有经历社会这个大熔炉的磨练,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学习好就行,其它都不用管”,对政治活动的参与基本上是“被动参与”。比如选举权,每次选举基本上都在学校读书,几乎没有人会在意和在乎选举活动,这种长期的政治活动角色的缺失让他们对政治事件的参与非常的冷漠。有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意识淡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宏观政策不关心或者认为与自己没有多大切身关系而忽略;二是对地方政府局部政策持否定和观望态度,主要原因是对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不信任;三是对个体政治权利的漠视,主要表现在遇到政治权利受到侵害时觉得不能依靠组织,还是得靠自己“暴力”来解决,如近期出现的西南某高校教职工抗议学校政策的制定不公,某地还出现了高校教师与医院医生互殴的事件。
(二)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的途径无序化趋势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普通社会大众的政治参与基本途径相似,学校每年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不是教职工代表的人员就没有资格参加,而参加的代表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小之又小。同时一些高校的教代会呈现出“走过场”的尴尬的境地,听听报告,举举手,没有达到召开教代会的真正目的。因此在高校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时候处于一个“被代表”的地位。当处在这样一个政治诉求没有地方可以正常表达的时候,网络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有些青年教师在网上发泄对学校政策、学校发展、学校管理的不满,但是他们的发泄有一些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忽略学校发展的要求,有些是对学校政策的理解不够或者没有弄懂政策的要求,这是政治参与无序化的一种表现。另外,还有些教师在小团体和课堂上的一些不正当发言,体现出极端化的倾向,不仅影响了学校更影响了学生。
二、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水平受到经济地位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迫切希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体现自己的政治价值。经济越是高度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越强烈,当然这样的政治参与有序的也有无序的,但是当青年教师无筛选地把这些都吸纳的时候,就不是促进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有效途径,反而会成为社会动荡与不安的因素之一。
(二)政治文化与利益
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专著中指出社会成员会受到政治文化的制约,进而影响其政治参与的行为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参与观指的是:通过控制和影响公共权威,来维护或改变一定的生产关系,并使自己和自己所属的阶级在这种生产关系中获益。纵观历史,群众不是本能地要参与政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政治参与权利。通常情况下,高校普通青年教师是无政治群体中的一员,只有当他们认为发生了比较重要的利益冲突的问题或者对社会、学校的不满情绪加剧时,才会踊跃的参与到政治之中去。
(三)政治环境与社会地位
政治参与的行为发生必然在一个特定的体系中,平等、自由的政治环境、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政治制度变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与行为,因此,制度的存在,既可能激励参与也可能阻碍参与。杨光斌在《 政治学导论》中指出:在社会环境中的年龄、性别、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教育、宗教信仰等众多要素中,教育是影响政治参与最多的要素,与政治参与关系也最为密切,教育增强了公民的义务观念,进而培养公民的政治竞争意识和责任感②。在教育体制下成长时间最久的大部分是高校的青年教师,因此政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因素與他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四)政治参与的方式
公民的政治参与必经一定的渠道进行,高校青年教师不仅是高校政治参与的主要力量,更是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推动力量。政治参与的方式在过去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渠道狭窄、方式单一,甚至使他们不能较好地表达政治诉求,这会直接影响青年教师对政治的理解和态度,若然出现引起民愤的突发事件,他们将会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稳因素。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的探讨
(一)注重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素养的提高
在高校青年教师政治素养的提高方面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素质提高,积极利用外部的环境和因素。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较为多数的教师尤其是理工科的教师对国史和党史的了解甚少,我们的国家成立、发展的过程艰辛且极富教育意义,高校有必要做好对青年教师进行必要的宣讲。使青年教师发自肺腑的审视自己,充分认识自身的使命,重视既要教书更要育人的责任感培养;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明确严谨治学的重要性;重视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注意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态度的合理性,语言的客观性,情绪的正当性,从各个方面提升思想修养、品德修养、政治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政治参与性。
(二)重视高校青年教师在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
高校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政策口号较多、行动较少,这不利于激励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热情,因此如何更加注重执行、落实,促使他们的政治诉求更加理性和客观,这对于其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的方式主要有理论参与、政策性参与、互联网参与等等,针对这些方式高校要主动创造条件讓他们合理参与,支持其合法诉求。如针对理论参与,就要从经费上、工作安排上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学术交流,积极讨论,对事关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决策提出合理合法的政策建议,撰写文章表明观点,这是高校教师政治参与最直接、最见效的形式之一;政策性参与,主要是指进入了政府“专家团”的成员,一项重大的决策,政府一般会征求各领域专家意见,“专家团”的成员平时接触群众较多,钻研理论较多,这样的政治参与是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教师才能参与,也为高校教师参与政府决策开辟了一条渠道;积极引导青年教师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表达和
理性表达,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物,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形成了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参与模式相比,更能提高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的效率,在舆论作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青年教师正面的、理性的网络表达,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方面的具体体现,但同时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
(三)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的小事件
前文所说的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大多为广义层面的,作为高校这个“小社会”团体的一员,在这个团体中的政治参与事件相对而言算是一个小事件,但是作为政府、学校要意识到:这些小事件往往关系着青年教师的切身利益,青年教师的正当意见不容忽视,合理诉求不容忽悠。如高校绩效工资改革、高校校内收入分配、职称评定、干部选拔、党员发展等方面,青年教师是具有发言权的,要重视这些发言,采用合理的建议,摒弃“官本位”的思想。这些事件中体现的政治参与的落实,将直接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如果管理层听不到基层的声音,那么听到将会是一些流言蜚语、小道消息,这些看上去与政治没有关系,实际上却表达出了群众的某种政治情绪,这将不利于科学决策,可能会产生“民怨”,不利于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
(四)法治性参与和正当性参与的引导与疏导
狭义的理解,非法参与就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参与。但是界定合法与非法参与却不是简单的一种裁定。在政治生活中,一些法律没有正式认可却受到社会习惯与伦理道德认可的参与也存在,因为非法与合法的参与,与正当和不正当的参与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不能认为合法的就是正当的参与,也不能认为非法的就是不正当的参与,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不能禁锢于当前的法规而不进行改进与修正,那样的社会只会止步不前。当然对于合法的参与我们要积极引导,对于暂不合法但是正当的参与要做好疏导工作。对于非法的、不正当的参与要坚决制止,如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参与,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煽动不良社会情绪甚至造成流血事件等等的参与就要坚决制止。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参与有支持政策的成分也有挑战政策的成分,也有促使政策改进的力量,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民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不同程度的存在与社会群体中,宏观上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微观上具有推动学校发展的作用,领导者应当重视这些不断增多和变化的政治参与现象,理性分析原因,合理引导,合理改进,促进各方面的有序发展。
注释:
①冉伯恭,曾纪茂.政治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5-76.
②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参考文献:
[1]王双双.当代高校青年教师政治参与特征研究[J].现代交际,2013(2):7.
[2]周萍.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政治参与[J].云南社会学,1994(4).
[3]陶东明,陈明明编著.当代中国政府理论研究丛书[M].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04-123.
[4]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党[2013]12号.
[5]沈健平.我国青年政治参与和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 年第 5 期:87-88.
[6]何绍辉,黄海.新时期青年政治意识表达变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5.
[7]邰文燕.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36-37.
[8]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
[9]王蒙,王明生.当前中国的政治参与: 再制度化视角[J].学术界(月刊).2012(2):34.
[10]苏颂兴.青年的政治参与与对台湾政党转型发展的影响[J].青年探索,2013(1):27-30.
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Z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