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2014-07-03李德峰
李德峰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30)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n=30)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气促减缓、肺部湿啰音消失、哮鸣音消失、咳嗽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等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均未见因不良反应发生而终止服药或中止治疗退出试验的情况。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不仅起效更快、效果更明显,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 毛细支气管炎;小儿;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5-153-03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特有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毛细支气管的炎症。该年龄段儿童的毛细支气管解剖结构特点是该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急促、三凹征和喘鸣[1]。因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有着较大的风险会恶化为哮喘,所以关于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病理及免疫机制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临床实践经验显示,西医抗病毒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不肯定,为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需要积极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本研究选择了3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有关结果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已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我院于2013年1~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检查诊断,确诊为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3±0.4)岁。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
1.2.1 纳入标准 符合下述条件者纳入本次研究:(1)符合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及风热闭肺、痰热闭肺证候分类;(2)第一次发病;(3)年龄≤3周岁;(4)能够严格依照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
1.2.2 排除标准 符合下述条件者排除本次研究:重度营养不良、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异物、结核感染、相关药物过敏、先天性喉喘鸣、心源性哮喘以及呼吸及循环衰竭。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 所有患儿的西医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3]。
1.3.2 中医诊断 所有患儿的中医诊断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写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肺炎喘嗽的风热闭肺、痰热闭肺证候分类标准[4]。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液体摄入量、纠正酸中毒。舒喘灵(江苏亚邦爱普森药业有限公司,H32024535),0.3mg/(kg·d),分3次口服;病毒唑(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H19999344)10~15mg/(kg·d),分2次给药,每次静脉滴注时间≥20min;氨溴索(勃林格殷格翰公司,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30067)15mg+生理盐水20mL,雾化吸入,2次/d。合并细菌感染者常规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缺氧者常规供氧。1周为1个疗程。
1.4.2 观察组 该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中药煎服。方剂组成:麻黄1g,杏仁5g,石膏5g,甘草5g。肺热甚者加桑皮5g,黄芩5g;如热不甚,虽有咳喘亦可轻用或不用石膏,加白前、前胡、苏子等止咳平喘之剂。肺热已解,邪已不实,但仍咳喘者可用五味子之类收涩;久病肺热咳喘可用麦冬、元参、川贝等;痰多者加用陈皮。1周为1个疗程。
1.5 疗效评价
(1)治愈:咳嗽、气促、喘憋消失、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等症状消失;(2)有效:上述症状显著减轻或者减少;(3)无效:上述症状无变化,体征无好转。
1.6 安全性评价
治疗方案安全性评价共分为4个等级。A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B级:较安全,偶见不良反应但不需要任何处理,可以继续给药;C级:存在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以继续给药;D级:不安全,出现不良反应且因无法继续给药而中止试验。
1.7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临床效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在气促减缓、肺部湿啰音消失、哮鸣音消失、咳嗽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等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紫绀缓解时间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目前,西医在临床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方面通常以控制喘憋、病因治疗、免疫治疗以及必要的氧疗和抗病毒感染治疗为主[5]。在临床实践中,舒喘灵、氨茶碱等支气管扩张剂主要用以控制喘憋,病情严重者则需要视病情给药糖皮质激素,给药方式静脉滴注或者雾化吸入均可[6];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以免疫治疗,但是由于免疫球蛋白价格高昂,很难临床大规模推广[7];抗病毒感染目前西药尚无特效药[8]。
中药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多种病原、防止病毒感染以及改善肺部微循环方面体现了独特的优势,且用药安全性普遍报告较高。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没有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对应病名,但是由
于咳嗽和喘憋为该病主要特征,因此,医家普遍将其纳入中医当中的“哮喘”的范畴[9]。如果兼有发热等外感表症,则可归属于“肺风痰喘”“风温犯肺”“肺炎喘嗽”等范畴;如果发病急骤,暴喘胀满,三凹征显著,则可以归属于“马脾风”等范畴。中医传统观点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司腠理开合,其性以宣发肃降为顺[10]。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喘憋[11]。中医认为,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味苦降泄,肃降肺气,止咳平喘;石膏善清肺经实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肃肺、定喘止咳之功。麻杏石甘汤以麻黄、杏仁、石膏、甘草为基础药剂,用药以入肺经为主,最适宜治疗肺热咳喘[12-13]。同时根据患儿病情进行辨证加减治疗,桑皮善泻肺火而平喘咳、黄芩泻火解毒、白前降气化痰、前胡解热祛痰、苏子降气消痰、五味子生津收汗、麦冬润肺止咳、元参凉血滋阴、川贝清热化痰、陈皮燥湿化痰。诸药配伍,疗效明确[14]。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没有哮喘的夙根,患儿又有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生理特点,因此中医药治疗具有较大的潜力[15]。总之,本研究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不仅起效更快、效果更明显,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睿,王吉安,刘金生,等.不同严重程度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抽吸物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5):397.
[2] 邓有祥.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3):234-235.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99-2001.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5] 夏建华.两种方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比较[J].中医药导报,2010,16(11):46-47.
[6] Terry P,Klassen MD,Msc Frcqc.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olitis and laryngitis[J].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1997,44(1):249.
[7] 乔芳琳.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6):5363-5364.
[8] 孙三侠.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0):1681.
[9] Reijonen T,Korppi M,Kuikka L,et al.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reduces wheezing after bronchiolitis[J].Arch Peditr Adolesc Med,1996,150(5):108-1091.
[10] 卢兢.毛细支气管炎病因及临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4):243-244.
[11] 刘茂花.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氨溴索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4):48-49.
[12] 王力宁.发挥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炎的特色优势[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2010,2(5):385.
[13] 刘晓红,林海.温肺化瘀定喘法治疗风寒袭肺型小儿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4):587-591.
[14] 陈皆兵,罗汉清.毛细支气管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4):28-29.
[15] 姚溧,俞景茂.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医治疗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1,7(5):54-57.
(收稿日期:201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