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楚文化对女书文学创作的影响

2014-07-02李庆福

世界文学评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稻作女书楚文化

李庆福

试论楚文化对女书文学创作的影响

李庆福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还在流传的一种女性文字,女书文学是指用这种特殊的女性文字创作的作品,多数是七言诗体韵文,仅在湘南桂北一带瑶族和部分汉族妇女中传唱,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和性别色彩的民间文学。女书文学的产生有它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其内容包含的女性意识、鸟图腾崇拜、稻作文化现象反映出女书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

女书文学 创作 人文地理 楚文化

Author: Li Qingfu,

is from Retired Staff Sectio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Research direction: southern minority culture, especially Nushu culture.

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湖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楚民族自立于南方,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渊源,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民族意识。楚文化是长江流域文化的瑰宝,它以江汉地区的文化为基础,吸收中原商、西周文化,江浙吴越文化以及南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著名文学批评家、比较文学学者邹建军教授指出:“任何国家与民族的文学,甚至任何作家与作品,都存在一个地理基础与空间前提的问题,因为任何作家与作品都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出来,任何文学类型也不可能在真空中发展起来,任何作家与作品及其文学类型绝对不可能离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存在。”(邹建军、周亚芬)流传在湖南江永、道县、江华等地的女书文学创作自然也离不开楚文化的影响,蕴含着楚文化的因子。

一、女书文学创作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

据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多年来专家考究,女书的流传范围主要在岭南瑶族聚居区和部分瑶汉杂居区,包括湖南江永、江华、道县,广西富川、钟山、恭城、贺州等地。目前在湖南的江永上江圩镇、铜山岭农场、黄甲岭乡和道县的下蒋乡、新车乡以及江华的涛圩镇、白芒营镇等地仍有流传,我们将这些地区分别称之为女书流传的核心区和文化圈。(谢明尧、李庆福等 1)一切文化现象都是对特定区域环境适应性的结果,女书也是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中形成和流传的。

楚位于华中腹地,自春秋战国以来,楚国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交往频繁,在长期的接触中通过经济交往与武力征服兼并了周围大大小小数百个民族和地区,将长江、汉水、淮水直至云南部分地区统一起来成为介于华夏与蛮夷之间的国家。《战国策·楚策》中苏秦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洋,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邭阳,地方五千里,此霸王之资也。”可见荆楚地区北接汉中、河南,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东临安徽、江西,接吴越文化之灵秀;南界湖南、广西、广东,苗瑶古风犹存;西连四川,受巴蜀文化浸润。自古四通八达,五方杂处,夷夏兼采,文化内涵繁杂丰富,祖先崇拜、稻作干栏文化、鸟图腾崇拜等文化现象尤其明显。女书文化这朵奇葩正是盛开在这样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中。

女书流传区蕴含了深沉的历史文化基因和民族传统基因,女书流传区的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女性可以自由交往,相互交流学习女书文化。湖南江永、江华,广西富川、钟山等地还有许多以祭祀女性为主的庙宇,包括江永的花山庙、道县的娘娘庙、江华的三姑庙、富川的三娘庙等等。高银仙、义年华等女书传人就常常到道县娘娘庙求神拜佛。2000年暑假,我们到铜山岭农场采访阳焕宜(平地瑶)时,她曾回忆说:道县立福洞的龙眼堂那边有个娘娘庙,从上江圩走过去不远,每年二月初一去一次。人山人海,妇女很多。妇女们来这里读纸读扇,纸上扇子上写满了女书。女书的内容大多是求子求福,去病去灾。一边读女书一边烧纸、烧香,求平安。女书流传区的妇女们在家中学习传唱女书,过斗牛节、吹凉节等,与姐妹相聚并自创歌谣,唱和交流女书。女书传人高银仙、义年华等还用女书为姊妹们写传记,也有用焚烧女书的习俗来祭拜逝去的姐妹,在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中用女书作品表达情感,体现了妇女的群体地位和心路历程。女书文化便贯串在瑶族文化与楚巫文化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不断的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女性文化。

二、女书文学与楚文化的凤崇拜

鸟图腾崇拜是中华文化中仅次于龙图腾崇拜的一种民间信仰习俗。崇鸟习俗以东夷的尊鸟和楚地区的崇凤最为独特,凤图腾崇拜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书流传区的鸟图腾文化相当浓厚,女书歌谣中的崇鸟意识一览无遗,如:

初步出山幼阳鸟 不会拍翅开嘴啼

啼得高声人取笑 啼得低声人不闻

(赵丽明 1022)

麻雀鸟崽嘴弯弯 弯入大门得毑争

打对耳环个谷大 打得金钗禾谷长

吃早插起去送客 吃脯插起日晒溶

日的晒溶我不气 归得我爷出手工

(赵丽明 984)

青山鸟子飞是飞 飞入乌云不见归

我娘得知我女归 铜瓶炸肉接女归

我嫂得知我妹归 台头洗碗装不知

我哥得知我妹归 面前犁田装不知

我爷得知我女归 洗净犁耙接女归

(赵丽明 3828)

在这些歌谣中,“阳鸟、麻雀、鸟子”都是鸟的别称。《周易·同卦验》中云:“鸡,阳鸟也;以为人侯四时,使人得以翘首结带正衣裳也。”《说文解字》中曰:“雀,依人小鸟也。”女书作者喜欢用鸟来做比喻,将鸟作为人的代替者,把作者内心的感情倾注到鸟的身上,表现作者对鸟(凤)的无限的喜爱之情。如上面第二首歌谣,作者运用托物起兴的手法,通过鸟一天辛苦的活动状态的描写来寄寓自己内心的苦闷的情感。

在女书的其他歌谣中还有很多关于以凤鸟自比的描写。如:《天开南门七姐妹》中“天开南门七姐妹,遇着凤凰去下飞。拍翅叫啼声送远,结义长行久不休。”《十拜歌》:“四拜四个凤凰鸟,天伴高啼远送声。”另外,在哭嫁歌中也有相关的唱词:“龙对龙来凤对凤,凤凰啼时女命乖……”这些都是楚文化崇凤习俗的生动体现。

三、女书文学与楚稻作文化

与鸟信仰密切联系的便是稻作文化。在古代典籍和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鸟图腾崇拜和稻作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浙江平湖、松阳、定海、金华等地采集的文本中很多地方指出麻雀为人类从天上盗来谷种,才使得大地上有了稻作生产。在长沙大塘遗址出土的7 000年前的凤凰图案,其凤鸟口中即衔着禾苗。我国的稻作文化历史悠久,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我国古代稻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那么,有着显著鸟图腾崇拜的荆楚地区,其稻作文化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楚地拥有水田千里,素有“水田之乡”、“稻田王国”之称。古代楚人的谷物信仰很突出,他们自古以来把谷种解释为上天所赐,这些有关花木果实的信仰就是对植物信仰的具体化,例如在苗族,认为稻谷是有灵魂的,把谷魂看作是主宰稻作农业、决定年成丰歉的一种神秘力量,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在楚人的丧葬习俗中也可以见谷物,丧葬中有一项为饭含习俗,即分别向死者口中填实粮食与小件玉类物。饭含因死者身份等级不同而各有区别,王与王后用黍米,诸侯与夫人用梁米,诸侯士与妇用稻米等。不仅如此,稻作文化在荆楚地区的饮食结构中更加凸显,“鱼米之乡”是对荆楚地区饮食结构的最精确的概括。大米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主食原料,大米产量大、食用广,加工方法也很多,例如米发糕、米豆丝、汤圆、年糕、粽子、米酒等。楚人的饮料,见于文献记载的只有酒类,其中有一种名酒叫楚沥,是由“吴醴”和“白蘖”合成酿造出来的一种酒,而“白蘖”就是用白米做成的。

楚地区的考古发现在屈家岭遗址中期房屋建筑遗迹的红烧土砖内有密接成层的大量稻谷壳;在江陵县毛家山大溪文化遗存中出土距今5 000多年的稻谷。考古发现说明在新石器时期楚人已有水稻种植的生产习俗,荆楚先民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氏族。

湖南道县、江永地区在古代属于南楚的一部分,因此在女书流传区的稻作文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先民以农耕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种植稻谷为主。尤其这些地区位于群山环抱中,地广人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当地居民多数时间都在田间地头中劳作。自古当地官员以“劝农”为主,因此退休或失宠及被贬的官员来到当地后仍是以耕作为生或半耕半读,如著名诗人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后,融入大自然怀抱寄情于山水,写出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从湖南的稻作考古发现来看,永州地区确实是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1993年和1995年考古发现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4粒约1.25万年前的古稻壳,这是人类所知的最早栽培水稻的谷壳标本,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推进到了12 000年前,特别是发现有稻谷遗传,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种,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该遗址还出土了锄形石器,2004年11月19日在玉蟾岩遗址又发现了5粒古稻谷;1988年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的陶片和土块中发现了大量碳化稻壳,并发现了9 100年前的古稻田,堪称世界“第一稻田”,可见稻作文化源远流长。

湘南桂北瑶族聚居区流传的文献中也有关于稻作文化的相关记载。被称为瑶族的百科全书《盘王大歌》中唱到“盘古圣君置天地,又制江河又制田,又制五谷奉神圣,又制人民万万千”。瑶族是个山地民族,也是个游牧民族,既从事农业生产,也从事狩猎、林业生产,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还盘王愿》中许多歌谣就是他们这方面的劳动经验总结。例如《捉保老歌》中唱到:

正月了了雷公叫 二月梨头点地行

三月发秧下田垌 四月看禾满垌青

五月担锹看田水 六月乌鸦叫哀呜

七月看禾禾上节 八月看禾禾带花

九月看禾禾大熟 十月收谷入大仓

十一月姊妹做酒饼 叮吟叮吟上龙台

正话做棕又无叶 又话做饼又无糖

将钱去买沙罗斗 罗斗纷纷落两行

(张声震 20)

这首歌反映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瑶族主要生活在岭南山区,山下的小坪坝叫峒,是瑶族种植水稻和其他农作物的地方。

江永、道县作为女书文化的发祥地,自然也有着楚地稻作文化的特色,所以女书文化中也有楚地稻作文化的因子。女书流传区农业生产和生活、饮食习俗带有鲜明的稻作文化特点,水稻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作物,长期以水稻生产为主要生计,而妇女们也常常下田劳作,插田收谷,样样都会。高银仙、义年华、杨焕宜都参加过各种农事活动,因此对当地的农事安排非常清楚。义年华的《农家乐(二)》和高银仙的《农家事》提到相关的农事安排,例如《农家事》:

清明下谷月 入秧两手满

四月莳田 六月割禾抢种

抢收禾谷入仓 九月霜双降

收禾谷满仓 一年收入入屋

五月种萝卜早萝卜 月入萝卜月入菜

早五月种起 天天种得

(赵丽明 938)

女书流传区这些独特的生活文化习俗历史悠久,深受楚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反映出古代我国南方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相互融合的民族关系。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载《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谢明尧、李庆福等:《女书习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赵丽明:《中国女书合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

张声震,《盘王大歌》,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2002年整理出版。

Nushu is the only using women's scripts in the world, and Nushu literature refers to using this special characters written works, most of them are seven character poem rhyme, sung only by the Yao women and Han women in Southern Hunan and Northern Guangxi. Nushu literature is folklor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der attributes, it has its special human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its content contains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bird totem worship, the rice culture,which re fl 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shu culture and Chu culture.

Nushu literature creation human geography Chu culture

李庆福,中南民族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研究方向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女书文化。

作品【Works Cited】

Title:

The In fl uence of the Chu Culture on Nushu Literature Creation

猜你喜欢

稻作女书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节水灌溉减施磷肥对黑土稻作产量及土壤磷利用与平衡的影响
基于历史与现实视域的中国稻作文化对外传播探索
女书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女书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江永女书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传承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浅析楚文化中的丝绸植物纹样
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