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2014-06-30李兴梅
李兴梅
内容摘要: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要想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带着问题阅读,阅读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层层深入,同时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轻松民主和愉快的环境。
关键词:阅读兴趣 良性循环 阅读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当今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仍然存在,故不能从实质上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本文拟将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论述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如创设情境、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等可供教师使用。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了相关资料,包括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音像视频,对圆明园的历史、优美的建筑艺术和被毁后的遗迹,然后将这些资料穿插入课文的讲解中,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带着问题阅读
需要是最好的动力,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即有问题需要解决。如在教《蜘蛛的网》一课时,有学生问:“蜘蛛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为什么粘不住它自己呢?”老师让学生自己回答,有位小朋友看过《动脑筋爷爷》一书,告诉大家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这让其他学生深受启发。课后很多小朋友借阅这本书,从这本书中不仅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还额外学习了很多其他的知识。
带着问题阅读,阅读中又提出新问题,这样阅读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如讲《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节日不浪费水吗”的问题,老师让学生课下收集傣族的相关资料。出乎老师意料,学生收集资料的热情很高且很全,得出了傣族人生活的区域降水丰富,没有节水的需要答案。每当此时,老师都要及时提出表扬,对于自己能够找到答案并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会有很高的成就感,长期坚持,既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和又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培养阅读过程的问与答
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如《蝙蝠和雷达》一课,文中有“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一句话,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还有哪些长着眼睛眼而看不见的动物呢?”“这样的动物给了人们什么启示?”等问题,经反复阅读,学生得出了蝙蝠飞行靠超声波回避障碍物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仿生学”,这为他们以后提高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埋下伏笔。
当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如生字词造成的困难要引导学生查字典,文化背景产生的原因去了解文化背景,千方百计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
四.创设愉快平等的阅读氛围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要以一个平等参与者和主持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讨论、研究、争执、各持己见,老师要聆听各种答案,放手让学生互相问答、互相讨论,保持学生自己的见解和独立思考的个性,营造一个平等愉快的学习气氛。
如在讲《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这时,一位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这篇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您怎么说是母爱呢?”面对学生质疑,老师赞许地说:“你读得很认真,想得仔细。老师的表述,也许不是很准确,你觉得应该怎样表述呢?”针对这个问题,课堂上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用亲子之情代替母爱更为恰当,对此,老师表示赞赏,但同时布置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麻雀生活习性的读物。
在这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学习氛围下,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训练,让学生进入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借助某些手段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学生阅读习惯养成了,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兴趣浓厚了,自然,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泗水县金庄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