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适合什么样的阅读
2016-05-07吴俊霞
吴俊霞
[摘 要]课外阅读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学生阅读基本上不动笔墨、方法单一、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效果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选择好书籍、营造读书的氛围、提供交流的平台,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读书。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氛围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14
纵观前几年高考,苏北学生在语文考试的阅读题部分总是失分较多。作为主管部门的盐城市教育局深悉应试教学的诟病,痛斥语文教师沉迷题海战术的做法,强调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根据《盐城市加强中小学生语文和英语课外阅读指导意见》和盐城市教科院2010年11号文件规定的阅读书目,东台市教育局向广大中小学生推荐了一系列的好书,分学段详细罗列了必读书目、选读篇目、必背古诗等。为了使课外阅读教学抓真务实,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课外阅读题都会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课外阅读教学呢?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30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信,对于这类儿童正是前面说过的‘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一、目前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分析
作为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对学生有多么重要我们都深有体会:书读得越多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就越强。但是,在加强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近年来作业量的控制使小学生有了充裕的课余时间,但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方法和效果让人担忧。2015年5月19日,我对全校三年级到六年级8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果:
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喜好按顺序排列为:童话故事、卡通漫画、散文小说、作文杂志、科幻天文。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热情、有基础,但是阅读基本上不动笔墨、方法单一、阅读面窄、阅读量少、阅读效果差。
(一)书籍从何而来
优秀的课外读物大部分都是由教师推荐后学生自费购买,每学期语文加英语的阅读书目总额大约需要200元,对农村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同时,东台市教育局出台《东台市中小学教师五严规定》:“教师不得向学生推荐、诱导学生购买各种教辅用书。”家长知道这些课外书是可以不买的。教师虽然知道阅读这些书对学生有好处,但也不能强制要求学生购买。这样教师无法给学生布置长期的分阶段性的阅读任务,导致课外阅读教学常常无疾而终。临近复习的时候,教师为了使学生的分数不掉队,不得不从网上找来大量的阅读题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只能是囫囵吞枣。这样的阅读教,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吗?这种味同嚼蜡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何意义?反而会让学生越来越厌恶语文,越来越应付阅读。
(二)学生为何怕读
在这些推荐的必读书目里,有许多优秀的名家名作,如梅子涵的《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叶永烈的《小灵通之漫游未来》、曹文轩的《草房子》等。这些作品内容浅显、语言清新、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些作品里面的人物、情节常常是孩子们热议的内容。他们从作者轻松幽默的语言中明辨是非,明白事理,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过程。”但是,有些书学生翻了几页就不想再读了,或者勉强读过之后对书中内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如《中外名人故事》的语言晦涩难懂、篇幅较长、生字较多,学生在阅读时因为阅读障碍较多而难以坚持;《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书籍是男孩子的最爱,女孩子却很难坚持把它们读完;还有一些册数较多的名著,如《一千零一夜(共6册)》《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等因阅读量太大,受购买力和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也无法一以贯之地坚持阅读。这些阅读困难阻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使他们对阅读产生逆反心理。
(三)时间从何而来
1.学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重的。有些孩子课后还要学习钢琴、舞蹈等才艺;因为电视、手机的诱惑,孩子也会选择不读书。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书籍似乎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中国人均读书量越来越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校为了促进学生每日读书,曾经试着每月发给学生一张读书记录卡,让学生把每天读的书籍名称、页数等详细记录下来,结果有些孩子没到一个月记录卡就弄丢了,有些孩子只是应付填表,并没有真正去读书。一学期下来收效甚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生的自觉性还比较差,在他们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督促。
2.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语文教师每天要做的工作相当繁杂,每天批改的作业量就比别的学科的教师多很多。加之这一门学科要抓的地方很多,有基础知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习作等,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差。很多教师每天疲于应付。
按照盐城市教育局的相关规定,小学生每学期必须要读的书目有四五本。一则简短的故事,教师让学生读一遍的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读完之后,学生对故事内容仍然浮光掠影。为了完成整个学期的阅读任务,教师不得不带着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地了解大体内容,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学期考四五本课外阅读书目的内容教师尚无所适从;到六年级毕业会考的时候,小学阶段的所有必读书目都在出题范围之内,对教师来说,即使走过场式的复习也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任务。那既然根本做不到,索性就不做了,还不如多复习基础知识提高均分来得实在。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这样想,那么希望借此提高学生阅读量的举措还没有实施就已经结束。正所谓贪多嚼不烂,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现状也是无可奈何。
(四)学生是否真读
要想使课外阅读教学扎实有效,必须每天例行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课外阅读有别于书面作业,在检查上难度最大。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深深地感到课外阅读教学缺乏指导的抓手,主要是因为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目太多,教师无法断定孩子是否进行真正的阅读。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上学期我曾每天布置学生看一个故事,第二天出5道选择题或判断题让学生演练,以此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这种以抽测的形式来进行的阅读指导,对学生帮助很大,能引导他们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阅读。但是,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对此反应平平,因为他们的阅读障碍仍然存在,他们仍然缺乏自主阅读的自觉性。况且,教师每天要出5道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有时常常因为忙于工作而疏忽,真正执行起来难度大。结果,孩子们也并没有真正爱上阅读,为什么呢?因为这种阅读指导方式仍然是以应试为主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外阅读取得实效呢?
二、课外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必须慎选书籍,从源头上让学生爱上阅读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在中外文学宝库里精心挑选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优秀书籍,“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挑选怎样的书籍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如此,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时选取的数量和篇目也一定要严格控制,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要求儿童通读全篇,这样很不现实。有些作品的部分内容还不太适合小学生读,这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去读。薛瑞萍老师说过:“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一点,那就是我推荐给学生的书籍都是我自己读过的,我认为适合孩子们读的、学生会感兴趣的书才会推荐给学生读,我自己都没有读过的书我不会让学生读。”如果学生的阅读书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容简单易懂,既能让学生感悟经典,又不是那么生涩难懂,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从心底里期待自己能像薛老师那样,做一个让自己幸福、让学生快乐的好老师。
就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我觉得薛老师提出的“日有所诵”和“我爱阅读”的方法值得借鉴。它的内容安排合理,每单元采取“短诗+散文诗+古体诗+词”的组合,每日、每周给学生送去一份经典的文化套餐。最让人敬佩的是薛老师并不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任何一首,她只是让学生在一遍一遍地诵读之中感受语言文字给自己带来的美和感动。她在《书声朗朗的三年级》第108页中这样写道:“我想:即便有那回家根本不读不背的最懒的宝贝,每首诗在课堂上齐读过四遍,又听同学背过一遍——到今天为止,297(100+127+70)首在喉舌滚过,在耳边响过,也是相当了得的。要知道:听,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汲取呀!”虽然刚开始听她的课感觉太“高大上”,因为读古诗词的时候必须按照平仄变化区分长短音,模仿古人来进行诵读。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会觉得似乎难以模仿和推进,但是细细揣摩她的朗诵方法,你会觉得其实也不是太难。只要肯下功夫钻研,就没有学不会的。也有的教师觉得那样的朗读有些太夸张了,在学生面前放不开。但我坚信,只要选对内容,采取击节诵读、表演诵读、唱诵等方式来指导学生读,学生一定会学得开心。网上有很多古诗新唱的视频,图文并茂,不仅形象地解释了诗意,而且简单易学、节奏感强,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模仿、学唱,学生一定会学得饶有趣味的。
(二)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班级应建立图书角,鼓励每人每天带一本课外书,早读课之前让学生自由交换。这样,就能加强图书的流动性,在课外书拥有量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也尽可能地多读书。当然,这个制度能否坚持离不开教师和班干的督促,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让学生把借的书放在书包里“睡大觉”。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带来学校,先在班级内漂流,然后在班级与班级间漂流。这样漂流的面更广了,学生读到的书就更多了。有条件的话,学校可以免费向学生提供优秀书籍,在学校走廊、班级墙壁设立书架。这样,学生随处都能看到优秀书籍,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在这种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学生会爱上阅读。
(三)开设课外阅读课,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读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请学生谈谈读书的收获,聊聊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品析精美语段等。这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过程,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每天见缝插针地安排时间让他们读课外书,早自修、午间课、诵读课,完成作业之后,让他们拿出书来读一读;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机械的内容,让他们多读书。在双休日、节假日引导他们在家里读书,或者到书店、图书馆去读书。还可进行一些课外阅读方面的知识竞赛或制作读书小报等活动,安排一些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做法、收获。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指导他们在书上批注,学写读书笔记。当然,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带领学生诵读,并随时摘抄、评点,随时和学生交流心得。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予示范,另一方面教师自己也会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一定会带出很多喜欢读书的学生。当看到薛老师带着孩子们吟诵古诗词的时候,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学生都被老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所感染。
(四)教给学生方法,促进学生坚持阅读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2.进行速读训练。课程标准中指出:五、六年级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为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要训练学生使用“提纲挈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可以采用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把握文章重点。训练的方法有二:一是“遮盖速读法”。准备好一张和书页差不多大小白纸,放在书的上端,读完一行就把纸往下拉,盖住读过的一行,使眼睛不能来回重复,同时减少眼睛的左右移动,增强视觉广度。随着训练,把遮盖挡用的纸往下拉的速度加快,即可逐渐提高速度。二是“限量速读法”,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谋篇布局,欣赏好词佳句,像品味佳肴一样,只有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阅读。“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教授的科学知识就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正是在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苏霍姆林斯基语)如果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插上阅读的翅膀,那么他的教学工作一定会变得更有意义。
应试并不是推进课外阅读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喜爱阅读,从心底爱上阅读。在没有人督促的时候,自觉地去看书,或许书中的某一个故事、某一个句子能够给孩子提供正能量,让他的生命从此丰盈起来,慢慢地开出一朵花来。
[ 参 考 文 献 ]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