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 发展的实验研究
2014-06-21杨伟鹏雷雁岚陈科成洪秀敏
杨伟鹏 雷雁岚 陈科成 洪秀敏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一、问题提出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指3—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分享、合作、助人、安慰等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1]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性。吉尔·克拉里和裘德·米勒(E. Gil Clary & Jude Miller)[2]研究发现,儿童在童年期就学习和运用亲社会行为,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所以,有关心他人、富于同情心倾向的儿童,就会成长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的成人。也就是说,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情况对个体社会性发展具有长久影响。另外,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现时的生活也有益处。研究表明,通过帮助、分享、安慰及合作,儿童会对自己的世界产生影响,由此产生的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认知会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表象。[3]除此之外,有学者总结了亲社会行为之于儿童的益处包括:引起满足感、建立能力感知、提供融入社会情境的通道、促进正在发展中的关系、增加接受帮助或合作的机会、营造积极的团体氛围。[4]
另外,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部分就明确地提出了对幼儿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即“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5],这从政策层面间接反映出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重要性。
但在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具有重要价值之上,我们却发现,国内幼儿社会性教育缺失的问题十分普遍,幼儿教师往往会因不知如何定位社会性教育目标、组织有效的社会性教育活动而较少乃至不组织此类教育活动;或者,实施社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十分局限。李娟[6]在考察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时就发现,“社会领域教学内容,尤其社会认知方面的教学内容往往很多”,将社会性教育上成未进行课改前的“常识课”的现象普遍。朱晓红[7]则通过调查呼伦浩特市呼和浩特市5所公办园和8所民办幼儿园,呈现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实施的情况及问题,发现幼儿园没有充分发挥环境的社会教育功能,教师在社会领域教育活动中方法运用不当,幼儿园其他环节与教育活动中随机渗透不够。
因此,如何在幼儿园进行适宜有效的社会性教育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探寻已有的研究,台湾地区运用绘本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相关实证性研究为大陆地区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8,9]本研究中的“社会主题绘本”是指作者旨在通过为幼儿呈现有关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话题的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接触、认识常见的社会交往问题,引导幼儿恰当地理解、解决相似问题,进而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儿童绘本。在儿童发展的理论层面上,社会主题绘本所讲述的故事往往蕴含着社会的价值观、生活规范和各种主题性知识,幼儿可以通过模仿、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行为方式、处理办法,将绘本中所蕴含的知识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中。此外,活动形式多样的绘本教学,集视觉与听觉于一体,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特点。特别是绘本中负责承载大量信息的丰富图像,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引起幼儿与绘本故事内容产生共鸣的同时,更能帮助幼儿将绘本中的信息长时间保留,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达到帮助幼儿学习社会性知识,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目标。[10]
本研究立足于幼儿园集体教育情境中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尝试利用社会主题绘本作为社会性教育活动开展的媒介,构建一系列契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发展需要的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方案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采用实验法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检验。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前测—后测、非对等控制组设计,自变量是有无接受干预方案(教师是否在班级实施社会主题绘本教育活动方案),因变量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情况(主要通过对分享、合作、助人和安慰这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测查来反映)。
(二)被试
从北京市一所普通公立幼儿园中选取3个中班的91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有效被试76名。其中,实验班25人,对照班51人(对照班一29人、对照班二22人),平均年龄4.95岁。所选取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在年龄、智力水平上大致相同,各班教师在教学水平上也大致相同。
(三)研究工具
1.幼儿亲社会行为情境测查方案
本实验中测查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的方案是在参照金星和韦小满设计的亲社会行为测查方案的基础上[11],根据被试幼儿的实际情况所修订设计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情境测查方案》。该方案通过设置助人、安慰、分享及合作等四种模拟情境,观察幼儿面对情境所发生的行为表现,从而记录并评定得分。幼儿在每种情境中可能发生的行为都被量化成测查记录表的指标,并根据不同行为所体现的亲社会程度赋值。主试在实验前利用该情境测查方案对多名幼儿进行试测,试测结果表明该测查方案区分度合适,且能较客观地反映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的亲社会表现。测查得分越高,表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越高。
2.幼儿亲社会行为图片测查方案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也采用图片测查方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幼儿亲社会行为图片测查方案》是研究者自行编制的质性测查方案,测查中,主试通过语言与幼儿交流画有亲社会情境的图片,主要围绕“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如果你是××*指图片情境中遇到问题的某一小动物。,你遇到××事情,你会怎么做呢?”“为什么你要这么做?”等三个关键问题,用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向被测幼儿提问,从而了解其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及情感发展状况。对主试与幼儿的口头交流内容进行全程录音,之后转录编码进行量化分析。
3.依托绘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案
本研究基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阅读治疗理论的原理,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条件,专门设计出提供给幼儿教师使用的《依托绘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案》,其中可操作化的指导能帮助幼儿教师独立设计并开展符合要求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并包括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随机教育、家园合作及环境创设等方面的指导。
实验班所实施的社会主题绘本教学方案正是主班教师基于研究者提供的《依托绘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案》,围绕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独立设计实施的系列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同时辅有集体教育活动之外的教育内容(随机教育、家园合作及环境创设)。在此之前,研究者对教师进行过方案设计培训;教师独立设计出活动方案后,研究者会为其提供反馈意见,促使其主动修订方案以更加符合《依托绘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案》中的标准。
(四)实验步骤
1.培训教师
随机选择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外两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实验前,研究者对实验班的主班教师进行《依托绘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案》的使用培训,保证其接纳并准确把握该指导方案的内容,从而有效设计并实施相关教育活动。同时,也向实验班的教师做了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介绍,保证其准确把握相应的教育目标。
2.前测
实验前,研究者作为主试,逐一对全部被试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的情境测查。轮流测查完三个班级的全部幼儿约持续15小时,分两天进行。主试在进行测查前都已熟悉全部测查流程,保证了测查的有效性。情境测查时有两位主试按照测查程序对30名幼儿进行独立的观察记录,观察者间一致性系数为0.95,证实情境测查信度较高。
3. 实施教学
对实验班幼儿进行为期8周的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实验,每两周一个主题,每周开展一次相关集体教育活动,每次活动约持续30分钟。实验中,只让实验班的教师采用依托绘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案,而保持另外两个班级的正常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实验班的其他教育活动也照常进行。期间,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师之间不得以任何形式交流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
本实验中,实验班所开展的主题依次是:助人、分享、合作及安慰。其中,每个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分为两部分开展,分配在两周内进行。
第一周,绘本阅读讨论。实验班的教师选择相关主题的绘本,依据《依托绘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案》设计并开展集体绘本阅读活动,重在让幼儿明白某一亲社会行为“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情境下做?”“怎么做?”社会主题绘本集体阅读讨论的目标主要是通过绘本故事促进幼儿对相应的某一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并使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第二周,实践体验活动。实验班的教师根据第一周绘本阅读的实际情况,依据《依托绘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案》设计并开展同一主题的幼儿集体实践体验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情境性的问题解决活动(例如,班级里模拟户外合作搬运玩具的任务),一种是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幼儿帮助幼儿园厨房阿姨摘菜)。实践体验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情境,获得较真实的体验经历,从而有效培养其助人、分享、合作、安慰等行为。
除了集体教育活动,实验班的教师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随机教育,并围绕主题创设相关环境(例如,开展“助人”主题时在墙面布置“助人树”,张贴幼儿助人的生活照片),并尝试将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方面的内容同家长交流沟通。这些方面的内容也依据《依托绘本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案》进行。
4.后测
实验后,研究者同样作为主试,逐一对全部被试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的情境测查和图片测查。为避免前测干扰效应,后测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情境测查方案》中的四种情境相应地做出简单调整,如分享测查环节中,前测是分享巧克力豆,在后测中则是分享山楂片。调整后对测查方案的信度和效度没有影响。轮流测查完三个班级的全部幼儿约持续20小时,分两天进行。
(五)数据处理
情境测查中主试会在《观察记录表》中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得分;图片测查中主试会将谈话内容进行录音。全部测查结束后,将图片测查的录音进行转录编码。将《观察记录表》中的数据和图片测查的编码量化数据分别录入SPSS18.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从而对测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幼儿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社会主题绘本教学方案实施前后实验班幼儿的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均有增多。以幼儿亲社会行为总分作因变量,进行绘本教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协方差分析如下。(见表2)
表1 教学实验前后幼儿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表2 绘本教学方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总体发展影响的协方差分析
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教学方法的主效应已达到显著性水平(F=7.418,P=0.008<0.01)。这表明排除前测的影响,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与普通教学对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效果差异非常显著。经多重比较表明,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实验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
以助人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F=1.235,P=0.271>0.05),表明在本实验中,排除前测成绩的影响,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与普通教学对促进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效果差异不显著。(见表3)
表3 绘本教学对幼儿助人行为发展影响的协方差分析
以分享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F=0.167,P=0.685>0.05),表明在本实验中,排除前测成绩的影响,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与普通教学对促进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的效果差异也不显著。(见表4)
表4 绘本教学对幼儿分享行为发展影响的协方差分析
以安慰行为作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F=7.276,P=0.009<0.01),表明排除前测成绩的影响,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与普通教学对促进幼儿安慰行为发展的效果差异极其显著。经多重比较表明,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实验班幼儿安慰行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见表5)
以合作行为作因变量,班级(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作固定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班级的主效应显著(F=3.593,P=0.034<0.05),表明排除前测成绩的影响,不同班级的教学对促进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效果差异显著。经多重比较表明,中二班采用的社会主题绘本教学相比较中三班对实验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较中一班对实验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未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见表6)
表5 绘本教学对幼儿安慰行为发展影响的协方差分析
表6 绘本教学对幼儿合作行为发展影响的协方差分析
通过对以上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后测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我们也基本得到类似的结果,即:在本实验中,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幼儿助人、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对幼儿安慰、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显著。其中,对合作行为后测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t(73)=2.363,P=0.021<0.05,故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认为实验班(N=25,M=2.88,SD=1.616)与对照班(N=50,M=1.86,SD=1.830)的后测成绩差异显著,从而证明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幼儿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显著。
(二)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影响
与情境测查方案不同,图片测查方案是采用质性的方法了解幼儿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情况,从而间接评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效果。本研究中,图片测查方案评估了实验后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水平。图片测查中实验班样本数N=22,对照班样本数N=46。
表7 实验后图片测查幼儿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表7显示,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幼儿的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得分皆高于对照班。利用图片测查的量化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项分析见表8。
表8呈现的是图片测查所得幼儿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数及总分与有无接受实验干预(进行绘本社会性教育与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幼儿的合作行为得分与四种亲社会行为的总分与实验干预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但其助人、分享及安慰行为得分与实验干预无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可得出,实验班的幼儿合作行为发展水平、四种亲社会行为总体水平皆显著高于对照班的幼儿,但其助人、分享及安慰行为发展水平并未显著高于对照班幼儿。
表8 幼儿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得分与实验干预的相关性分析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讨论
(一)社会主题绘本教学能有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总体发展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依托绘本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对幼儿助人、分享、安慰及合作等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总体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总体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主要应归结到该教育方案之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意义上。已有研究表明,儿童采取亲社会的行为有三个步骤,依次是:一,识别,即儿童对特定情境的解释或定义;二,做出决定,即儿童在采取行动与否之间做出选择;三,采取行动,即选择并实施儿童认为适合当前情境的行为。[4,12]因此,帮助幼儿提升情境识别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行为实施能力,都有助于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本实验中运用社会主题绘本开展阅读讨论,依托绘本这一媒介较好地帮助幼儿发展了情境识别、价值判断的能力;随后的实践体验活动,则发展了幼儿的行为实施能力。另外,从国内外研究所提出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来看,移情训练、榜样示范、角色扮演、积极归因、表扬奖励、组织游戏活动等[1,12],都能有效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这些策略也都在实验干预中的社会主题绘本教学中得到了体现:在绘本阅读讨论中,涉及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积极归因等培养策略;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则涉及角色扮演、表扬奖励、组织游戏活动等策略。因此可以说,实验班所受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干预方案是对多种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的有机融合。
(二)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幼儿不同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
具体到各种亲社会行为,情境测查结果反映,实验班幼儿的安慰及合作行为发展显著,而助人、分享行为发展并不显著;图片测查结果反映,实验班幼儿的合作行为发展显著,而助人、分享及安慰行为发展并不显著。
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幼儿不同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可能跟幼儿的成熟水平、气质特点有关系。也就是说,幼儿的成熟水平和气质特点等内在影响因素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可能程度,因而教育影响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促进效果是有限的。认知理论就提出,随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他们也会获得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同时影响到他们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利他行为的动机。[13]3—6岁的幼儿仍然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在遇到亲社会问题时,常常是自私的或快乐主义的,[13]而本实验中实验干预的幼儿正处于这个阶段上。另外有研究发现,同情心是儿童社会性品种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它是其他一些重要社会性品质及亲社会行为的基础。[14]而早期同情心的个体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归因于气质的差异。[13]因此,这也可以为实验干预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做出解释。
(三)社会主题绘本教学能有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本研究中的图片测查结果反映,实验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总体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班的幼儿。因为图片测查方案是采用质性的方法了解幼儿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情况,故其测查结果也说明,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同样与社会主题绘本教学方案的内在设计密切相关。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发展主要反映为社会观点采择(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的发展。在社会观点采择中,被采择的他人观点的内容是对社会客体即关于他人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反映[1],包括有认知的观点采择(cognitive perspective taking)和情感的观点采择(affective perspective taking)。认知的观点采择是指对他人关于某一事件或情景 的思想或知识的判断;情感的观点采择又称移情(empathy),是指对他人在某一情景中的情感状态或情感反应的推断。[1]而在社会主题绘本教学方案中,绘本阅读讨论着重帮助幼儿初步理解特定亲社会行为的四种核心特征:(1)该行为是什么含义;(2)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行为;(3)什么情况下适合做出这种行为;(4)怎么来做这种行为才有效。幼儿对绘本故事情境的观察(如小动物的神态、周围发生的变化及条件等),对故事人物的换位思考、同情体验,都能有效地发展幼儿两方面的观点采择能力,从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而实践体验活动则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训练幼儿的这两种能力。
艾森伯格(Eisenberg,1987)认为,儿童日益成熟的移情能力大大推动了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形成一种倾向,无私地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5]而对情境的准确认知,则帮助儿童去实践亲社会的倾向。因此可以说,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在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同时,也为幼儿更好地实践亲社会行为做了准备。
五、研究反思与展望
本研究在幼儿园班级开展实验,检验运用社会主题绘本开展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际促进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社会主题绘本教学能有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总体发展,并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但对幼儿不同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
由于实际研究中条件受限,且考虑到中班幼儿在园情况较为稳定,本次实验只在一所幼儿的3个中班开展,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大样本量并增多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被试,能更准确地探讨社会主题绘本教学对幼儿不同亲社会行为的实际促进效果。另外,本实验中图片测查只在干预后使用,未进行前测,未能对其进行协方差分析以更好地说明实验干预的影响情况,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以弥补。
六、结论
本研究得出基本结论如下。
(1)运用社会主题绘本开展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对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总体发展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
(2)运用社会主题绘本开展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对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有极其显著的促进作用。
(3)运用社会主题绘本开展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对中班幼儿不同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但受样本量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Clary E G, Miller J. Socialization and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Sustained Altruism[J]. Child Development, 1986,57(6):1358-1369.
[3] Trawick’Smith J.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M]. Columbus, Ohio: Merrill, 2000.
[4] 马乔里·J·克斯特尔尼克, 等. 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M]. 邹晓燕, 等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 通知[EB/OL]. [2013-12-22].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459.htm.
[6] 李娟.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实践考察[D].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 2008.
[7] 朱晓红. 呼和浩特市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途径的现状及其改进[J]. 前沿, 2013(13):110-111.
[8] 陈雅萍. 利用情绪绘本教学进行儿童情绪教育之研究[D]. 台湾屏东教育大学, 2007.
[9] 蔡莲花. 绘本应用于辅导国小学童社交技巧之个案研究[D].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 2008.
[10] 刘婷. 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 西南大学学前教育学, 2010.
[11] 金星, 韦小满. 培智学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0(10):26-31.
[12] 李幼穗.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3] 戴维·谢弗.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M]. 陈会昌, 等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14] 庞丽娟, 姜勇, 叶子. 幼儿社会性品质的结构维度及其对社会性行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4):14-19.
[15] Eisenberg N, Miller P A.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7(1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