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疮散治疗小儿风热乘脾型口疮75例※

2014-06-15刘汉玉付美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青黛口疮风热

刘汉玉 付美艳

(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儿科,乌鲁木齐830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中医科,乌鲁木齐830049)

口疮是指以口腔内粘膜、舌、唇、齿龈、上腭等处发生溃疡或疱疹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热乘脾型口疮为外感风热之邪,内应于脾胃,风热夹毒上乘于口而发为口疮。小儿口疮一般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体质虚弱,可导致重症,或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符合风热乘脾型口疮中医诊断标准[1]的3~12岁患儿150名。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50名患儿。

1.2 诊断标准 以口颊、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粘膜色红,疼痛明显,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或伴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风热乘脾型口疮的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3~12岁患儿。③依从性良好,能够配合完成治疗者。④病程不超过3天。⑤病程中体温不超过38.0℃。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中任意一条者。②病程中体温高于38.0℃以上者。③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有口腔黏膜出血、鹅口疮等其他口腔疾病者。⑤严重营养不良者或有重症感染表现者。⑥用药3天,症状体征均无改善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口疮散 (10g/盒,冰片1.92g,珍珠粉0.38g,青黛3.85g,白芨3.85g),对照组使用冰硼散(0.6g/瓶,泉州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35020416),由患儿家长每日涂药至患儿口腔内溃疡面,一天3次,疗程3天。由固定观察者依据3天治疗期间,患儿退热时间及溃疡面缩小面积,经配对t检验,比较口疮散及冰硼散在治疗小儿风热乘脾型口疮患儿的疗效差异性。

1.6 观察指标 退热时间:均以第一次用药起至最后一次发热退至正常之间的时间 (小时)。口疮面积:由固定观测者在患儿首诊、复诊时观察并记录。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将病例分为:痊愈:口舌溃烂愈合,无发热,纳食正常,二便调;好转:口舌溃烂减轻,口疮数量及大小有明显改善,无发热,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口舌溃烂无改善,局部症状无好转。

2.2 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的比较 (n,%)

2.3 两组在风热时间、缩小口疮面积的比较 经t检验,两组在退热时间、口疮面积缩小两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药物在退热时间、缩小口疮面积的比较 (±s)

表2 两组药物在退热时间、缩小口疮面积的比较 (±s)

试验组 对照组t P退热时间(单位:h)21.93±13.08 22.70±13.13 0.36 0.72缩小面积(单位:mm2)3.03±1.25 3.19±1.53 0.73 0.47

3 讨论

口疮散是由我院儿科周盈主任医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中药外用制剂,由青黛、珍珠粉、冰片、白芨等四味中药组成。其中青黛,咸、寒,归肝经,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用于口疮,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胸痛咳血,痄腮,喉痹,小儿惊痫。珍珠粉,甘、咸、寒,归心、肝经。解毒生肌,安神定惊,明目消翳。用于疮疡不敛、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生云翳。冰片: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清热止痛、开窍醒神。用于口疮,咽喉肿痛,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耳道流脓。白芨: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消肿生肌,收敛止血。用于疮疡肿毒,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皮肤皲裂,溃疡病出血等[3]。四药联用,共奏清热解毒止痛、凉血消肿生肌之效。既可明显改善口疮患儿发热、疼痛的临床症状,又可促进创面的愈合。且局部无刺激、成本低廉、疗效可靠。本药与口疮传统治疗药物冰硼散均能明显缩小口疮面积,且在口疮患儿的退热时间、口疮面积的缩小方面具有同等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青黛口疮风热
三七青黛膏预防阿扎胞苷皮下注射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口疮试试中药含漱
羊口疮治疗方法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单味青黛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