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校级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4-06-12陶静
陶 静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新建本科院校校级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陶 静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通过运用调查问卷工具和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究出一套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校级层面的教学效果评价、监测的指标体系。文章建议建立学生增值服务档案,树立教学评价体系的全局观念,并通过确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0引言
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重视校级教育教学效果,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亦是对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定位的准确把握。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开展,评估的指导思想已从硬件建设转向内涵挖掘,教学研究改革、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效果监控等也逐渐加强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当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项仍处于改革和探究阶段,探讨并完善有关教学效果的内涵、外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是掌握有效教学信息的结构基础,既能够提高高校利用校级教学数据库的效率,也是推动高校实施常态监控、自我诊断和规范管理的必要举措。
1教学效果的内涵及其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教学效果的内涵界定主要是在教学活动阈限中。姚利民在《有效教学研究》中指出,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所呈现出的好的结果,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James.L. Mursell著的《成功的教学》一书中提出,教学效果就是达成一种有效学习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能促使学生们在知识、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全面的提升。可见教学效果主要注重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后的成长。
教育部高教评估中心组织填报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2011—2013版)中对教学效果的统计指标项包括:就业率、毕业生中获得学位的比例、学生体质合格率、招生报到率、毕业生中党员的比例、学生获奖情况和“学生发表论文、作品和获准专利情况”,这些指标虽然包括了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业成果和学校综合结果评价,但缺乏一定的结构性和指向性。综合校级视角和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增长变化的概念内涵,本研究将教学效果界定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和提升。因而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既要考评学生有没有取得进步,还要考核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以及学校是否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果。
2研究过程设计
1)研究样本。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来自江苏、安徽、海南、上海、广西等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估机构中的负责人及相关教师,并在由高教评估中心组织的教师交流群中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另一部分来自南京市高校的教师,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等,总计回收到273份有效数据。样本描述性统计表明,性别为男性占48.3%,女性占51.7%;学位为博士的占23.5%,硕士占62.9%,学士及以下占13.6%;教龄小于10年的占47.6%,10年至20年之间的是35.2%,大于等于20年占17.2%[1]。
2)研究指标。问卷中涉及的参考指标来自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中的指标项目和对专家、教师进行访谈调研收集的参考指标。在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整理采纳专家建议,并在分析我校近三年的教学效果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列出了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测量项目,包括新生认可度(新生入学成绩、招生报到率)、毕业生认可度(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毕业生素质(毕业生中党员比例、毕业生获得学位证书比例)、毕业生数量、在校生学业成果(学生发表的论文、作品以及获得专利的数量,学生获得学科、专业等奖励数量)、在校生文体竞赛获奖、在校生体质合格率、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数量以及师资水平等。
3)研究工具及方法。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一线教师对教学效果及其评价体系的看法。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能够满足研究的需求,研究组对问卷采用的指标和问题陈述进行了多轮测试和改进。通过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删除相关系数低、区分度不高或者操作性定义不明确的问题条目,最终形成了包涵招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在校生学业成果等17个测量指标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来收集调查对象的观点,通过对所有题目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无所谓)、比较同意、完全同意5个级别表示,并按照1⁃5不同分数进行对应。
3实证分析
1)本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针对收集的问卷信息进行信度检验,在可靠性分析中参与分析的273组数值为有效观察量,不含缺失值。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7,表示整体上具有良好的信度,如表1。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2)为了确保能够运用SPSS对问卷信息进行因子分析,笔者对样本数据在先期进行了KMO和Bartlett's球体检验,以确定样本数据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经过数据导入和运算,本次问卷调查收集到的评价指标的KMO检验值为0.638(大于0.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中Sig.(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如表2,表明量表数据能够用来进行因子分析[2]。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1kin度量
3)通过主成份分析法将17个具体测量指标项目进行统计,研究组并得出了解释的总方差表(限于篇幅,省略)。从结果来看,大于1的特征值一共有6个,它们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76.296%,因此在研究时提取6个因子即可代表并解释本次问卷调查反映的数据关联性和反映出的主体信息。经过多次旋转得到成份矩阵的信息如表3所示[3]。
根据最终的因子载荷矩阵表,从对变量的贡献率大小来看,对主成份F1影响较大的指标项目分别包括毕业初就业率、毕业半年就业率、毕业生数量、在校生数量和新生入学成绩,其载荷分别为0.834、0.799、0.674、0.562、0.607[4]。这些指标反映的是学校教学过程中关键的输入和产出的质量指标。根据CIPP评价模式,对学校生源和输出人才质量的衡量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水平、教学效果的集中展现,同时也符合当前教学质量评价理论中的增值创新概念,即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和增值的效果。
对F2影响较大的是新生报到率、在校生满意度、社会捐赠数额和学校网站访问量四个指标项目,其载荷分别为0.697、0.610、0.574、0.510。这些指标反映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得到的社会各界认可度,从主客观方面体现出一所高校教学水平得到的支持度、关注度,以及其教学效果的影响度。并且相对于教育经费拨款等指标,这些指标较少受到教育行政力量影响,更加能真实显现出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
对F3影响较大的是在校生学业成果(发表论文、作品及获得专利数量)、在校生课外成绩(科技、文化及文体奖励数量)和体质合格率,其载荷分别为0.513、0.540、0.653。这些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在校生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方面的成果,展示的是学校场域内学生学业成绩的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对F4影响较大的是精品课程数量和重点专业数量两个指标项目,其载荷分别为0.557、0.574,这两个指标项目主要关注的是学校教学平台的资源力量,它们与教学效果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既是高校良好教学效果的展示,也是有力的构成要素。
对F5影响较大的是教师奖项(教育教学改革奖励),其载荷为0.596,这类指标是优秀师资力量的综合展示,同样是高校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形成因子。对F6影响较大的是毕业生党员比例和毕业生获学位比例两个指标项目,其载荷分别为0.648、0.685,通常评价高校整体教学效果都会考量这两个指标量。
表3 成份矩阵a成份
4)根据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利用公式Fj=bj1V1+bj2V2+…+bjpVp,j=1,2,…,m,可以得出最终的因子得分,并在SPSS软件的Data Editor窗口中可以查看到FAC1_1、FAC2_1…FAC6_1的因子得分数。同时依据因子权重的计算公式Hn=因子方差贡献率/总累计方差贡献率×100%,结合最终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可以得出6个因子的权重分别为31.56%、19.54%、15.64%、13.73%、10.35%、9.18%[3]。
4结论及建议
4.1初步结论
本文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关于高校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综述分析、评估专家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构成体系进行了要素提炼,构建了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这个模型的一级维度包括生源和毕业质量、社会声誉、在校生综合素质、学校教学平台、师资力量和优秀学生比例。
通过主成分分析后的指标贡献率大小来看,学校学生生源和毕业生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影响权重为31.56%),其次为学校的社会声誉、在校生的综合素质,分别占19.54%和15.64%的比重;学校的教学平台、师资力量以及优秀学生比例这些指标量分别占13.73%、10.35%和9.18%的比例。
根据F1至F6共6个FAC因子得分数的降序排列,结合问卷中调查对象的层次分类,我们还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权衡学生生源和毕业生质量的指标时,教龄在10年以下的讲师(以及助教)排在前列的比例较高,表明年轻教师在衡量高校的教学效果时更加看重学生的入学资质和毕业质量,即他们对教学活动中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的紧密度更加关注(打分较高)[5]。在权衡学校社会声誉的因子得分排序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授、副教授的打分相对较高,表明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们在衡量高校的教学质量效果时,更注重外部评价,并以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来评价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水平。
4.2建议
注重增值服务,建设富含“进取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生数量的攀升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加剧,就业相关指标成为各个高校教育水平评价的红线,并促成了十分火热的就业培训市场。除了研究在市场机制下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如何取得优势之外,高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真正需要叩问的。本文第一类指标“生源和毕业质量”反映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需要转变成为学生提供增值服务的理念上。也就是说,高校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认知、成才服务,而且要真正以生为本,建立学生入校、离校区间的“增值档案”。学校要在教育教学中以进取、提升为目标,营造“进取性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就业的红线。这样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路径才是学校教育质量、教学效果的真正表征,而且通过进取型文化的渗透,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认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一切指向就业的功利化诉求及其带来的弊端。
重视优质指标,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近几年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指标中,例如毕业生党员比例、毕业生获学位比例等高校优秀毕业生的比例统计经常出现,并作为衡量高校毕业生的素质水平的考核要求之一。但在本次针对多个高校教学评估专家和教师的调查统计中,则出现了这些硬指标“遇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实际评价高校教育教学效果时,相对于在校生的证书获得情况和政治觉悟度,评价者更看中用人单位的接受度,以及在校的学业成果和综合素质表现。另外,在高校教学评价体系中,学校网站点击量、新生报到率等测量指标是高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综合实力体现的附属价值指标。可见高校教学效果的“外部经济”效应也是不容忽略的。所以,高校须立足自身,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在提升社会声誉和认同度的同时打造高层次教学平台。
[1]何霞,刘文明.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基于28所高职院校的抽样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4(3):95⁃99.
[2]颜炼钢.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2):90⁃93.
[3]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M].中国邮电出版社,2009(3):273⁃282.
[4]刘彦文,管玲芳.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4):69⁃74.
[5]魏红,等.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5⁃88.
[责任编辑:张 超]
G647
A
1671⁃6876(2014)03⁃0251⁃04
2014⁃07⁃20
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RWYB201406)
陶静(1987⁃),女,江苏南京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E⁃mail:6941624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