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众路线”报道贴近群众

2014-05-30高思杰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

高思杰

提要:新闻战线既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践行者,也是观察者、记录者。媒体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报道,就是要宣传党风政风新变化,推介为民服务经验,营造氛围。活动解决的是党员干部的“四风”问题,目的是服务群众。由此,“群众路线”报道必须贴近群众。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新闻报道;贴近群众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4)04-0105-02

2013年,中央决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清除“四风问题”,纯洁党的队伍,真正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一时间,“群众路线”报道纷纷跟进,优秀作品迭出的同时,蹩脚的跟风文字、贴金画面、油彩策划也屡见不鲜。“群众路线”报道贴近群众成为时下媒体调整的重心。

报道内容上,选材跟着问题走,镜头围着群众转。把群众关心、关注的,党员干部要改的、改好的呈现出来

去年9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四个半天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对河北班子对照“四风”检查出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如实报道,这在央视《新闻联播》如此较真的报道还是第一次。之后播出的《焦点访谈》,河北班子成员又在电视上相互“照镜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很显然,这种真实记录观众爱看,群众乐于接受。

自此各省、市、自治区民主生活会不仅开在了桌面上,查摆的问题也反映到了媒体上。民主生活会向媒体公开、让群众知情,是共产党人的胸怀。闭门会议往往是避而不谈、谈而不露,蜻蜓点水、皆大欢喜。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新闻媒体发挥“耳目、喉舌、桥梁、纽带”作用,要把党员干部、领导班子存在问题、解决方案、治理效果、约束纪律、为民举措报道出来,为教育实践活动推波助澜。不能只喊在嗓子上,而要放在膀子上,摆在群众面前。

央视《新闻联播》(2013年9月14日)以《河北“三堂会审”找病根办实事》为题,报道河北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代表评,对自身“四风”问题进行“三堂会审”,进行整改落实。新闻时长1分39秒,报道的是党员干部的“活动”,解决的是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群众自然举双手欢迎,新闻传播效果、媒体社会责任彰显无遗。

与此类报道不同,有的媒体虽把教育实践活动列为“主题报道”,实则抄抄材料,配些画面,打着还原现场幌子制造的新闻报道,则更加背离“群众路线”报道主旨,远离群众甚至是祸害群众。

其实,电视新闻尤其是联播类新闻中,策划的痕迹、还原现场的拍摄屡见不鲜,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因为还原现场,长江大堤险情已过,武警战士还要扛着泥袋在烈日下反复奔跑,直至中暑晕倒;种粮大户刚刚喷施过农药,还要组织“三防”队员给庄稼喷施清水;因为策划,淮河洪水过后蓄洪区刚建起的房屋还不能住人,受灾群众每天就要为南来北往的媒体搬家好几次;离春节还有十多天,农村“老把式”却满脸笑容地贴春联、放鞭炮,提前过起了大年……

当前,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进入查摆整改阶段。基层党员干部、党组织的一举一动都在群众视线中,新闻媒体在报道选材上理当慎之又慎:一要选择做真事、真做事的干部和组织;二要做到整改看干部行动,效果让群众发言;三要做到真实记录不摆拍,不麻烦官员,不糊弄群众。

在报道形式上,记者俯下身子,媒体放下架子,部门少些规矩,讲求自然,润物无声

2014年4月13日,央视《新闻联播》连续播出两条短新闻《河北:群众有事,干部代办》《新建:创新学习方法,征民意改作风》。从电视上看了以后,笔者深感疑惑:央视《新闻联播》不可能在一档节目中播出两条“群众路线”稿件,可就内容来说这两条新闻又都是“群众路线”稿件。从央视网调出视频、文稿反复推敲之后,笔者发现:前者是“正常”稿件,后者才是“群众路线”稿件,放在“群众路线”专栏《到群众中去》包装播出。

《河北:群众有事,干部代办》报道河北省石家庄市搭建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全面推广村民事务代办制度。新闻时长1分8秒,通篇都是干部服务群众、群众得实惠的内容,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播出,实则是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到群众中去的鲜活听的、读的、点击的,而是向领导交差的。

新闻离群众太远,宣传效果肯定欠佳。笔者认为:一、选题应采用活动办上报和媒体组稿两条腿走路,媒体组稿经活动办认可后同样可以放在专栏中播出;二、打破每档新闻播一条模式,由三四个特写小单条组合后成组推出,形成区域联动格局;三、引入“走基层”采编方式,体验式、生活化地报道“群众路线”,用专栏角标标明即可。

其实,近些年开展的“走转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使新闻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新闻报道形式也一直在改革创新。像央视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幸福调查”“家风海采”“谁是家里顶梁柱”等都是贴近群众的好策划、好报道,一经播出便广受好评。

用群众家常话说事实、讲知心话,讲身边事,拉近距离,贴近群众

语言是有温度的,温度高了容易说胡话,温度低了容易卡壳、结巴,温度适宜才能说出入心入脑群众爱听的话。如奇泽姆说:“使用的语言要让一个充满好奇心的12岁孩子,或是一位尚未出现老年痴呆的80岁老奶奶都能听懂,这一点很重要。”

看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常常使用大量的群众语言,易学易记易领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初,总书记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参加兰考县委班子民主生活会时又说“红红脸、出出汗”……用群众语言说理说事,有滋有味,入心入脑。

今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反对“四风”,服务群众》专栏报道《黑龙江省肇东市:破除陋俗,破解难题》,导语“黑龙江省肇东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后,用三个段落介绍整治教育乱办班、整治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整治干部作风飘浮推诿扯皮。通篇稿件只引用“上课留一半,放学乱办班”一句民间语言,没有现场群众反响采访。这样的资料堆砌怎能让读者读出“味道”?

诸如此类的求和式报道(导语是和,正文是加数),电视新闻“主题报道”使用得最多,往往是戴个帽(导语,和),找两个点(加数),拉出个面(加数)。纸质媒体就灵活多了,可以用标题作“和”,开篇就用群众的话从点上引入,给整条稿件定下活生生的调子,看着就新鲜。

群众语言最鲜活,“群众路线”报道使用群众语言最能贴近生活。

新华社一位跑部委新闻的记者参加走基层采访后感慨:“下基层前,有些忐忑,担心语言沟通有障碍。但事实上,中国老百姓是最朴素的群体,只要主动走近他们,他们就会真诚接纳你,向你倾诉他们的故事。”

走近群眾,倾听他们的故事,就能学会用群众的语言记录新闻。有记者这样描述:“到村里,一握手,手都是温热的。到屋里一看,空调开着、电脑开着、洗衣机哗哗响。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好几辆电动车。生活滋润背后,还是因为挣到钱了。”

群众语言最真实,“群众路线”报道使用群众语言最能贴近实际。

今年5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专栏报道《井冈山人武部:在群众表扬背后找问题》。新闻最后说,“他们从‘红色故事中找到了发展契机,为坳里乡三个省级贫困村协调资金,打造‘红军驿站特色广场、乡村农家乐,使偏远乡镇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新景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才开展多长时间,就“使偏远乡镇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新景点。”这样的语言如何能让群众信服?同一地点的报道,新华每日电讯以“与老区人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为题进行报道,让人一看便味道全出。

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群众怨的就是我们要变的。随着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媒体专栏稿件时长在增加、篇幅在拉长。央视《新闻联播》专栏稿件比前一阶段增加了20秒左右,增加的内容都是群众参与环节和群众声音。文稿写作也由以前注重使用书面语言、官方语言转向使用口头语言、群众语言。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在媒体变脸、节目变阵、传播变局的今天,让“群众路线”报道贴近群众,是党的要求、群众的期盼、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
走好群众路线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监督官员权力,群众路线是个“好帮手”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