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2016-12-19封寒

亚太教育 2016年33期

封寒

摘 要: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各届中央领导集体抓住机遇,牢记使命,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将群众路线贯穿于各项事业中,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思想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党的奋斗历程的根本体现。总结和提炼群众路线在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对我党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借签和指引作用。

关键词:群众路线;历史考察;经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A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92-0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正因为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与其认识论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推翻“三座大山”漫长、艰辛的革命过程中,联系所有可以联系的群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建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树起了牢不可摧的坚固屏障,才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1945年,在召开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揭示了中共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密切联系群众,还将其视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至此,群众路线的思想基本成熟,并成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历史表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生根发芽并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群众路线,是我党能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础和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所在。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也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突破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的固守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的进程。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群众性: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助长了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和官僚作风,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还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简明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十三大党章,又增加了一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改革开放之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建设过程里,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含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关键问题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邓小平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提出了社会本义本质命题,给出了经典概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遵从了马克思“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的思想,又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把“共同富裕”作为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更是对全体百姓的关切和承诺。社会主义前20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确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百姓的国家,是每一个劳动人民的国家,是全党和劳苦大众团结起来共同走向富裕的国家,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

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旧制度、体制的樊篱,在回答“如何判断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项工作是否正确”的问题时,提出了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把能否提高千千万万百姓的实际生活作为制定国家、地方各项方针、政策的试金石。在工作方法上,邓小平时刻关心群众生活,经常深入百姓、调查研究,他一再强调群众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党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否则将一定会失败,被人民所抛弃。

第二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性:党的先进性,要求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上世纪末,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随之带来的,还有人民内部矛盾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然而,一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信念上有僵化动摇的征兆,甚至还出现了贪污腐败等问题。此时又恰逢党员干部面临整体新老交替的局面,部分党员即将走上领导岗位。所以,推进党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就是迫在眉睫的事了。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曾经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他还强调了无论何时,都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世纪之交,国际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社会主义遭遇到了严重挫折。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人民的事业即党的事业,只有牢牢把握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能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事业成败的试金石,才能把将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由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

第三阶段——发展方向的群众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在总结党和国家长期历史经验时,邓小平指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坚持发展的原因。回看近二十几年,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国力也显著提高,总体上步入了小康社会,但仍存在水平较低、发展不均、不全面等问题。故而,要从当前还有所欠缺的小康实现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就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首先,它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其次,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尊重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中,要求党员干部坚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立场,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第四阶段——发展目标的群众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经历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终于迎来了属于我们的时代。伟大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建设起了自己的家园。人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盼,希望享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美的生存环境。期待自己的儿女能更好地成长、更幸福地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全党,给出了最好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掷地有声的简短回答,表明的党的使命、党的担当,更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和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享有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财富的机会,看到梦想成真的可能,让每一个人热爱劳动、辛勤工作的人在生活过程中,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毛泽东曾经在《为人民服务》中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员的天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为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依据国内国际形势,丰富、发展和深化了群众路线的内容,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827)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十六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十八大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