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体会
2014-05-30藤显娥
藤显娥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体会和效果。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共12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都给予抗心衰基础治疗,在此之上观察组64例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同时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对照组64例单纯给予胺碘酮,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7.9%,对照组有效率83.6%,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均很轻微,经休息好转。结论: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在应用基础抗心衰治疗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07-02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使心室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综合症。多数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表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或是液体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常常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影响预后,病死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2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并探讨其治疗效果,具体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的12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均为我院诊治的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57例,年龄在52-85岁之间,平均年龄61.1岁。所有患者均根据《内科学第七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确诊[1],均经过心电图和心电监护确诊有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按NYHA分级法分级,其中Ⅱ级35例,Ⅲ 级57例,Ⅳ3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人。两组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都给予扩张心肌血管,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心功能等抗心衰基础治疗。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有水钠潴留者应用利尿剂,所有病人应用了小剂量洋地黄制剂(西地兰或地高辛)。在此之上观察组64例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胺碘酮具体用药:第一天缓慢静脉滴注胺碘酮,每日<1.2g ,治疗72小时后改成口服用药。7天内每日三次,治疗7天后改为每日两次用药,观察组还同时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64例单纯给予胺碘酮。
1.3疗效标准
按照胡大一的《心血管内科学》中相关标准进行判定[2]。显效: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或者平均每小时降低大于等于90%,且心功能为Ⅰ级或Ⅱ级。患者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有效:VPC 的减少要≥75%。无效:患者病情未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有效63人,有效率97.9%,对照组有效54人,有效率83.6%,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均很轻微,经休息都好转。
3、结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使心室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种综合症。多数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表现心悸、气短、疲乏无力;或是液体潴留导致肺淤血和外周水肿。是所有心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其症状反复发作,病人生活质量下降,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临床状态。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心力衰竭的原发心脏病是导致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发生心力衰竭时,如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使心肌传导纤维过度牵张而引起除极,使兴奋传导通过该区时速度减慢,易于折返,该区也可呈现异常的自律性或触发活动。②心力衰竭本身亦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使心肌传导纤维自律性提高,心肌不应期不均匀地缩短,促使折返形成。再者,反复或持续的快心律可致心肌缺血,儿茶酚胺释放和堆积,产生氧自由基,导致细胞对离子转运功能障碍,心室肌电生理发生重构,导致心律失常发生。③有明确引起心律失常的诱因,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3]。心力衰竭时发生心律失常与基础心脏病有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力衰竭时的神经激素作用有关。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是预防心脏猝死和改善心功能,且应避免使用导致心力衰竭恶化及引起新的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
近年来,多项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证实,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是心力衰竭发生并进一步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对心力衰竭病人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从而产生有益的生物学效应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最根本的措施。临床上,绝大多数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情恶化,往往同时伴有诸如感染(特别是呼吸系统感染)、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发作、血压骤然升高等促发因素,及时发现这些促发因素并积极加以纠正也至关重要。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除了常规治疗外,我们还给予了密切心电监护,同时备齐急救物品及药物,准备电除颤器备用。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率或心律变化。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防止向恶性心律失常转化。
我院两年中收治的12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經过对慢性心衰的基础治疗,饮食低钠低糖低脂,密切监测电解质等,在治疗基础病的同时加用的中医药参松养心胶囊得到了良好效果,与单纯胺碘酮治疗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35(12):1091-1092.
[2]胡大一,许玉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中的一些问题[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12(1):28-3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5(12):1091-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