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2016-08-05栾鹏娇
栾鹏娇
【摘要】 目的 探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1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通过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5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为96.92%(63/65), 对照组为80.00%(52/65), 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2/65), 对照组为23.08%(15/6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临床选择胺碘酮治疗的方法, 最终获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选择利多卡因, 在提高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方面可以发挥显著效果。
【关键词】 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104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医院临床心内科较为普遍的一种疾病, 诸多患者会合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现象, 属于对患者生命体征造成影响的一种急症。以往临床主要选择利多卡因进行治疗, 但是临床存在较高几率出现疾病并发症的现象, 并且最终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为了探讨采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 本文主要选择本院1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 对6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药物进行治疗, 最终获得较高的症状控制率, 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1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5例。全部满足WHO对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观察组男39例, 女26例;年龄50~87岁, 平均年龄(62.9±5.5)岁;病程4个月~22年;平均病程(3.1±1.3)年;室性期前收缩30例, 室性心动过速35例。对照组男42例, 女23例;年龄51~89岁, 平均年龄(63.1±5.6)岁;病程4个月~23年;平均病程(3.3±1.5)年;室性期前收缩31例, 室性心动过速3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进行治疗。调整初始剂量为1.0 mg/kg;每间隔5 min静脉推注, 直至总剂量达到150 mg, 之后调整剂量为1.0 ~3.0 mg/min静脉推注[2]。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注射液治疗, 用药初始剂量为:150 mg胺碘酮融入2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要求在10 min内完成。之后调整剂量为1.0 mg/min持续给药治疗[3]。静脉滴注6 h后, 调整滴注剂量为0.5 mg/min, 如果间隔15 min后, 患者表现出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情况后, 对患者实施重复负荷剂量用药治疗。对患者实施静脉给药的时间达到24 h后, 配合选择盐酸胺碘酮片(600 mg/d)实施临床治疗。用药14 d后, 调整用药剂量为200 mg/d。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心电监护, 对患者导联心电图进行认真记录, 对患者用药后反应进行认真观察, 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情况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为96.92%(63/65), 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为80.00%(52/65), 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2/65),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15/6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利多卡因作为一种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针对钾离子外流可以有效阻断, 将心室传导有效减慢, 将折返激动有效消除, 导致出现了室阈值增高的现象。但是其作用时间较短, 往往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胺碘酮作为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其可以将钾离子、钙离子以及钠离子通道等进行有效阻断, 针对患者的冠状动脉显著扩张, 进而使其血流量有效增加, 将心肌耗氧量有效减少[4-7]。
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 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为96.92%(63/65), 对照组为80.00%(52/65), 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2/65), 对照组为23.08%(15/6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胺碘酮疗效明显优于利多卡因疗效。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选择胺碘酮进行治疗, 在提高室性心律失常控制率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发挥显著效果, 凸显胺碘酮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国天, 陈永生, 梁海军, 等.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1):2632-2633.
[2] 李巧春, 李巧华, 肖景刚, 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当代医学, 2012, 18(24):155, 164.
[3] 谢东.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3, 5(7):65.
[4] 马振刚, 吴永梅, 宋金龙, 等.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河北医药, 2010, 32(16):2209-2210.
[5] 蒋达兴, 丁继军.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16):1963.
[6] 朱战辉.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2015, 23(7):19-20.
[7] 唐庆, 马晓芬.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7):3798-3799.
[收稿日期: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