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
2014-05-30桑小红
桑小红
摘 要:问题是产生与运演思维的系统条件,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基石. 打造数学“动力课堂”模本,力求以问题情境生成认知冲突,透过教学案例搭建动力鲜活的思辨课堂,紧紧围绕“问题导学”这一建模主题,着力推进“问题性、过程性、主体性、动力性”本真教学,让学生以乐学动力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拓展能力,从而努力追求一种“最适合”的课堂有效教学.
关键词:问题导学;动力课堂;模式重构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学课堂模式的整合与转化,其核心主要反映在维. 让课堂充满灵活、灵巧与灵透,努力追求“最适合”的课堂教学,彻底改变课堂高耗低效教学现状,最终让学生用动力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拓展能力,从而有效激扬学生生命成长.
[?] 问题导学“动力课堂”模本概述
1. “动力课模”内涵特质
“问题导学”动力课堂,是指以问题来引领学生探究知识、主动获取知识和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模式. 它以问题动力生成与适时破解为生长点,以学生自主探研、主动构建、有效提升思维能力为核心,通过搭建简明动力的学程模块,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合理引导,在师生、生生多向交互、感知、生成、体验、合作中注入问题情境与创设动力的思维场,从而促成学生思辨能力的潜滋暗长. 课堂模本的主要策略:学生学是主动的,教师教为生动,师生双边呈互动,至使生态课堂教随学定,教是动力的,学随思定,学是动力的,从而使学生持有一种积极、主动、敏捷的精神面貌和思维状态.
因此,“问题导学”动力课堂模本的目标,主要通过规范和合理使用导学案,优化备课质量、板书设计和完善学生笔记、学生作业,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新授课复习化、复习课习题化、讲评课标准化和导学案全能化”的功利倾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点突显“问题设置质量的起步阶段、问题探究效果的成长阶段、问题设置质态的完善阶段”三步骤,主要抓“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笔记的规范与内化”.
2. “动力课模”案例剖析
思维起源于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动力课堂是一个动态、高效、愉悦的课堂,也是焕发师生问题生成的课堂,因此,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以“问题串、层次性、梯度性、导向性”为航标,引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通过讨论、争辩与补充,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施“问题导学”动力课堂模本有效教学的真谛.
然后提出问题:方程4x+y=10的几何意义是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似乎与问题情境完全脱节,无法暴露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 笔者认为按此法导入新课,应设计如下问题链.
教师:要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是什么,就要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解集是什么?(板书本节要学习此内容的课题)
问题1:你能用集合形式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4x+y≤10的解集吗?
问题2:二元一次不等式4x+y=10的解集是什么图形?能画出来吗?
这样可顺理成章从方程过渡到不等式.
问题3:如果将不等式4x+y<10表示成y<-4x+10的形式,你能否通过推理说明该不等式解集是在直线y=-4x+10的下方平面区域呢?
课本虽未要求推理,这里从培养学生推理意识出发,同时并为得到一般结论作准备.
问题4:通过对二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具体研究,你能得出二元一次不等式y>kx+b或y 在问题探究教学中,设计问题或问题链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建构知识,在问题引导下鼓励学生会提问、能提问,寻找最佳解题方法,激励学生定向思维,由此可见,这是问题探究教学成败的关键. [?] 问题导学“动力课堂”模本结构 1. “动力课模”操作要领 模式作为简约化、可提供给人“照着做”的一种标准样式,重要的是在教学机制上有所创新. 对此,我们采取主知型、主行型建模方式,通过优化整合教师、学生、教材三重结构,以“发现问题,破解问题”为基础,注重课堂交互实践,把学生知、情、行协调发展融于教育本真创模之中,并逐渐形成“预设问题,引领预学——生成问题,深化思考——探究问题,合作学习——提炼问题,归纳总结——反思问题,巩固拓展”五步动力课模运行架构. 动力课堂模本围绕“三问三思”,即“自问自思、互问互思、追问再思”有效教学呈现. 在重构“动力课模”操作要领上, 首先,第一步提出“预设定向问题”,让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而“预设问题”的载体是导学案,其结构包括课标导读、问题导思、例题导练三大块,在预设问题上,导学案预设做到不与课堂游离,避免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与直白,容量上以3-5个问题为宜,时间约用课堂10-15分钟或用在课前,设计问题指向明、不模糊,富有思考性、探究性、启发性与质的提升;其次,如在“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环节,因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建构知识的差异性,这就需要通过交流、合作、讨论来破解问题. 可见,动力课堂模本是在推进“问题性、过程性、主体性”过程中不断构建与完善,在发现学案设计习题化、课堂提问简单化、学生作业忽略筛选批阅倾向化基础上,力求以问题情境生成认知冲突,重构课堂思维创设、呈现、提升的标准,通过课改践行追求一种“最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活力课堂. 2. “动力课模”教学实录 (一)预设问题,引导预习 案例2 一些顾客在购买一家黄金饰品时,回家称发现分量有问题,于是向质监局投诉,质监局派人去查,经销商一脸无辜地说,他的天平左右的杠杆不一样长. 于是他向大家提出一个调解方案:用左右两边的两次称重的平均值作为物品实际重量.如果你是购买者,你接受此方案吗? (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探究1:比较与的大小 取一些数作比较:
探究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探究3:数与形结合,是数学最完美的结合,能否用图形表示.
(三)提炼问题,归纳总结
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
(四)反思问题,巩固拓展
例1 设a,b,c都为正数,证明下列不等式:
(1)+≥2;
(2)a+≥2.
例2 (1)若x>0,求y=x+的最小值;
变化:若x<0,求y=x+的最大值;
(2)已知函数y=x+ ,x∈(-2,+∞),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变式:(1) 已知函数y=,x∈(-2,+∞),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2)已知函数y=,x∈(-2,+∞),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引导学生小结:
(1)基本不等式定理,注意条件、结论;
(2)掌握不等式证明的几种方法;
(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小值,并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
(五)课堂小结
1.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2.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条件;
3. 不等式证明的三种常用方法.
可见,以问题为引导探究知识生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质疑印证、归纳提炼,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课堂效果明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并为学生知识点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 问题导学“动力课模”目标保障
1. “动力课堂”教学反思
聚焦动力课堂,学生是鲜活的,思维是动力的. 动力课堂模本是要通过“知识链接、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例题示范、变式训练、自主归纳、自我诊断”等目标流程来引导学生破解教学问题.
(1)反思课堂能否直观教学,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转化数学模型上,抓住生成问题的巧妙设问,从实际感性材料观察分析中提炼数学本质属性,对学生存在疑惑的问题让其先在组内讨论,然后再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认识,教师自身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与补充.
(2)反思课堂能否给出准确定义,从注重给出定义准确性上反观现实课堂,让学生从含义表达形式及逻辑思维中去领会问题间的根本区别.
(3)反思课堂热闹肤浅行为,努力从重“形似”向重“神似”的内涵转变,淡化课堂模本肤浅形式,重视课堂实质内涵,瘦身导学案,去除功利化,从而达成动力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
2. “动力课堂”评价实践
构建动力课堂评价体系,着眼点在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在搭建双向反馈评价模式中,以“关注学情、关注过程、关注个体差异”为评价围度,精心设计过程性评价路径,创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评价机制,积极采取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和考试等评价方法,以口头、书面、定量、定性方式,重视课堂过程和即时评价,及时反馈、引导、激励和调控课堂学生行为,从而使动力课堂评价方式“从分数走向人的全面发展”.
评价是助推课堂有效的根本. 例如,在讲评策略上,笔者主要采取“试卷分析,自查自纠——合作探究,巡视调控——问题展示,点拨诱导——重点讲评,举一反三——巩固提高,反思总结”评课操作流程.在评价围度上主要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重举手发言的过程,轻发言结果. (2)重发现问题的过程,轻提出问题质量,即注重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的过程,关注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这一深刻内涵;(3)重探究问题的过程,轻探究学习的结果. (4)重小组合作讨论过程,轻讨论结果. 通过创新学科评价内涵,有效构建轻松愉悦、张扬个性、思维激荡、训练无痕的动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