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须走中国特色改革之路

2014-05-30牟晓明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国情,以实现中国梦为根本价值追求,走中国道路,以中国制度为保障,以中国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力量为基础,以中国精神为支撑的中国特色改革之路。这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正确选择。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改革之路,全面深化改革才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才能得到制度护航和科学理论指导,获得广泛力量支持和强大精神支撑,全面深化改革才不会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易旗帜的邪路。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改革道路;中国梦;中国道路

改革道路选择是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推进,能否成功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面临复杂而艰巨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应该走什么样的改革之路,这是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党领导人民选择了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中国梦为根本价值追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内容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改革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的成功改革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路,只有走中國特色的改革之路,新的改革才会顺利推向前进!

一、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追求

成功而有效的改革,需要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目标。改革目标是蓝图和希望,也是目标愿景和价值追求,为改革凝聚共识和提供动力。无数改革实践有力证明了,没有清晰战略目标指向的改革,注定不会成功。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使其更加明确和具体化,邓小平又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思想,即是:第一步,90年代初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界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到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三步走”战略目标引导下,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机遇,党又对“第三步”目标作出了具体战略规划,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并得到不断丰富,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2020年,也即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目标立足实际,坚定明确,鼓舞人心。正是如此,党领导人民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总结历史经验,以启未来发展。当下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在此深刻复杂背景下,必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高超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那么,在新时期全新的改革行动中,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为此,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华民族英勇不屈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近现代历史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所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所有全面改革行动的终极目标指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不仅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简单、纯粹的战略目标,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未来愿景和根本价值追求。通过实现“中国梦”这一根本价值取向,才能在利益多元化的当下中国,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改革共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梦而奋斗,减少全面深化改革阻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的力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二、中国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选择

道路选择,是改革的首要问题。道路选择正确与否,是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道路选择,也是关系到改革性质的重要问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国必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再三语重心长的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不过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团时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2]63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一次告诫全党:“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2]326正是由于小平同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实践中,向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反复重申,突出强调: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避免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也正是因如此,我们才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在新一轮改革中,不管国际局怎样势风云变幻,不管国内改革任务多么困难重重,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败的根本问题,对此必须时刻保持高度清醒。如果放弃中国道路,我们就会重蹈苏东剧变历史悲剧,会使国家陷入像今天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四分五裂的危险境地。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新一轮改革中,必须记住“中国人有自信心,自卑没有出路”,[2]326必须增强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避免中国的改革走向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1]

三、中国理论: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指导

科学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指引和巨大促进作用。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改革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4]邓小平深知科学理论对于改革开放事业指导作用重要性。在改革开放伊始,全党在邓小平的领导下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自由化浪潮,坚定的维护毛泽东思想对于我党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指导地位,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在198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说“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思想科学原理,不但在历史上曾经引导我们取得胜利,而且在今后的长期斗争中,仍将是我们的指导思想。”[3]334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以巨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2]146-14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造性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這一科学理论体系就如航灯,指引着中国人民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也只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才能指引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确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我们自信,一旦这一可科学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完全掌握,这份理论自信将会变成推动改革,实现民族复兴的无穷思想动力。

四、中国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

改革,自古至今,都是一项极具风险的事业。改革的成功需要制度扬帆护航。中外无数改革实践也证明,成功的改革需要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为所进行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证。没有法律制度保驾护航的改革会陷入无序的混乱状态,改革自然是不会成功。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说:“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5]可见,改革的制度化水平,是关系到当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针对我国长期制度建设不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3]327因此,新一轮改革必须在法制轨道内稳步推进,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目标的达成。那么,中国制度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中国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新产生的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有机结合,综合集成、统一不可分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一个根本,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具体制度。在全新的改革行动中,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社会主义改革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才具有坚实的制度保障。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向人们昭示,只有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才能把新的改革继续推向前进!

五、中国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

改革需要坚实的力量支撑。历史上国内外众多改革实践证明:没有广泛力量支持的改革注定是不会成功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大团结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力量之源。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是否团结是影响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邓小平高度重视民族团结,他说:“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 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 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3]186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社会主义改革将一事无成。因此,邓小平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团结,发展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支援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邓小平以一个共产党人宽阔胸襟指出:“我们不是有个口号叫‘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吗?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 都要大团结。”[2]76正是因为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改革中,一贯强调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才取得了今天伟大的成绩。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同样,当下社会主义改革也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各族人民大团结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今天中国改革的艰难程度相较于三十多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发展平等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我们的改革才能获得各族人民广泛共识和坚定支持。“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6]唯有如此,我们的改革才会获得不断深入推进的坚定力量支持。

六、中国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支撑

党带领人民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强大的信念支撑和精神动力。正如邓小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63“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143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失败有力的说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极具风险和挑战的革命。这就要求改革的领导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念和精神支撑。只有在坚定信念和强大精神的支持和鼓舞下,改革者才能克服改革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当下中国面临着复杂而深刻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发展面临诸如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既得利益阶层固化等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异常复杂和艰巨。这就需要党和人民必须具有战胜各种改革困难,深入推进改革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动力。这种改革的精神力量源自于中国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林。”[7]30时代精神反映时代发展潮流,是激励党和人民奋发进取,深入推进新一轮改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全面深入改革,战胜改革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只有始终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结 语

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推进的,改革的难度超出寻常,改革的任务异常艰巨。因此,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立足中国实际国情,以实现中国梦为改革目标愿景和根本价值追求,走中国道路,完善中国制度,弘扬中国理论、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中国精神的改革之路。这样,新一轮改革才能走上正确改革道路,得到制度护航和科学理论指导,获得广泛力量支持和强大精神支撑,改革才不会走上改易旗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12,21.

[6]习近平在十二大全国人大一次会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DB/OL].http://news.cntv.cn/special/xijinpingjianghua/index.shtml

[7]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谢迪斌,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根本价值追求[N]:南方日报,2013-12-23(F02).

作者简介

牟晓明(1984—),男,四川通江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