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5-30白小金
白小金
【摘 要】高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日趋成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显得极为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情感品味、拓展作文思路、课堂辩论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学;辩证思维;能力培养
心理学表明,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一方面,他们的思维已经由再现性形象思维(以回想为主体因素)向着创造性形象思维(以想象为主体因素)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形式已日益扬弃了具体形象的成分,逐步学会了概念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又向着更高形态的辩证思维发展。这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高中学生的思维心理已由初中阶段的被动接受、以识记具体形象为主要内容的特点向高中阶段的主动感知、以理解抽象概念为主要内容的特点转化。这一阶段,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日趋成熟。
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创新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
一、品味文本情感矛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新课程教材入选的文本,有不少文章内含情感矛盾,令人解读费力。如“必修五”李密的《陈情表》中“情”与“理”的内心矛盾,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隐忍苟活”与“死节”的人生选择,《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人生价值取舍等,无一不染上强烈的辩证思维的理性色彩。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意突出文本情感矛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通过文本研习、深挖本质、触类旁通、变换视角,充分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拓展作文思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以议论文为主要载体进行作文训练,拓展学生作文思路,可以快速调动学生辩证思维的积极性且便于操作。近年流行的新材料作文,是非常适合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作文训练题型。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提供一些可以多角度思考的作文素材,让学生运用逆向、发散思维,拓展思路,从正反面提炼材料的寓意。
譬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香木,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本试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我在作文指导课上,要求学生反复体味、领悟材料内涵,引导学生正反立意。学生通过思考,在作文中主要提炼出以下思路:①“沉香”指代的是高贵、珍奇等有价值的东西;“木炭”象征的是普通、平凡等价值不高甚至没有价值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被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也许我们很多时候可以做“沉香”,却因为我们没有珍惜,最终失去了我们的宝物。所以文章的观点提炼为“学会珍惜”、“珍惜拥有”、“别因小失大”、“找准自己的位置”等。②也有学生大胆思考,从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角度提出了反面观点,强调做事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以上两种观点,尤其是正反相对的观点,引起课堂激烈的辩论。通过拓展作文思路的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快速培养和提高。
三、设置课堂辩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事实理由来阐述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思维矛盾,以便达成共识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辩论中可以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我结合学生实际,要求模仿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形式,经常组织专题辩论,培养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学了“必修一”中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一文后,我组织学生以“读书之苦”和“读书之乐”为正反方展开课堂辩论,学生踊跃参加,心得颇多。最近我针对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难学且学而无用的错误认识,开展了以“文言文学习有用还是无用”为话题的课堂大辩论,分组定观点,让学生正反方“唇枪舌剑”,辩论的正反方各自引经据典,使用各种事例试图说服对方,而最终以“有用论”压倒理屈词穷的“无用论”取得胜利,也统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正确认识。这些形式既贴近学生实际,训练他们的语言思维,又能让学生学习辩论技巧,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看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通过新课程教学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对事物作出全面的把握,对情感矛盾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公正的评判,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有利于学生把握好理解材料的分寸,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人生观点;有利于学生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使作文立意更深远、论述更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