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特征

2014-05-25沈博周玮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状位封三淋巴瘤

沈博周玮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湖州 313000

·临床报道·

多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特征

沈博周玮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湖州 313000

多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较少见的颅内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8%~1.5%左右,其中多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ultiple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MPCNSLs)占33.0%~45.0%,绝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与多发转移瘤、多发结核性肉芽肿相似,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笔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并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MPCNSLS的病例11例,回顾分析其MRI影像特点,探讨该病的影像学特征,提高MPCNSLS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2月—2014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PCNSLS患者11例,其中男7例(63.6%),女4例(36.4%)。发病年龄38~75岁,平均55.4岁。临床主要表现头痛、头晕3例,肢体活动受限3例,不能行走伴口齿不清4例,发作性肢体抽搐1例。所有患者免疫功能均正常。

1.2 MRI检查参数 11例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应用GE 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颅线圈。常规扫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平扫包括矢状位、横断位T1WI(TR 450~600ms,TE 14ms)、T2WI(TR 3000~4500ms,TE 90~120ms),矢状位或冠状位脂肪抑制序列(STIR序列或频率选择脂肪抑制序列)(TR 2800~3200ms,TE42~150ms),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取1000s/mm2,增强扫描为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T1WI加脂肪抑制。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剂量为0.1mmol/kg,静脉快速注射后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病变数目、位置、形态和大小 11例脑内多发原发性淋巴瘤病灶共27个,其中2个病灶7例,3个病灶3例,4个病灶1例;病变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区及室管膜16个(59.3%),脑表面及皮髓交界区7个(25.9%),小脑半球4个(14.8%);病灶形态呈类圆形10个(37.0%),不规则形15个(55.6%),多发小结节状2个(7.4%);病灶最大约4.3cm×5.4×3.8cm,最小约1.2cm×1.8cm×1.5cm。病灶周围轻度水肿13个(48.1%),中度水肿9个(33.3%),重度水肿5个(18.6%)。

2.2 MRI平扫及增强表现 MR平扫:27个病灶中,T1WI呈等信号12个(44.4%),呈稍低或低信号15个(55.6%)见图1(封三);T2W及FLAIR呈等信号10个(37.0%),呈稍高或高信号17个(63.0%)见图2(封三);DWI均呈高信号20个(74.1%)见图3(封三);呈低信号7个(25.9%)。MR增强扫描:27个病灶中,实性部分呈团块样或握拳样强化共24个(88.9%),边缘可见脐凹征见图4(封三),呈片状及结节状强化3个(11.1%),累及胼胝体呈蝴蝶样强化;明显强化共21个(77.8%),中度强化4个(14.8%),轻度强化2个(7.4%)。肿瘤坏死囊变9例。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7例经放疗和化疗后6个月复查MRI提示肿瘤缩小征象见图5~6(封三)。

3 讨 论

3.1 肿瘤起源 原发性脑淋巴瘤(PCNSL)是指仅中枢神经系统发现恶性淋巴瘤存在,发病率低,发病机制不清。因其好发部位以及肿瘤“嗜血管”的特征[2-4],多数学者[3,5]认为其组织来源可能为脑组织血管、脑膜血管外膜周细胞;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4]。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的使用增多、AIDS患者的增多,多发原发性脑淋巴瘤(MPCNSLS)发病率增高,笔者分析当正常人发生免疫缺陷或低下时,容易受到病毒、辐射、化学等致病因素的影响,发生肿瘤的可能性增高,Fischer报道[6]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淋巴瘤往往多发为主。组织学上,肿瘤细胞相对均匀一致,有侵袭性特征,可坏死。70%的MPCNSLS为B细胞型,T细胞型少见,本组11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3.2MPCNSLS的MRI诊断 MPCNSLS好发于大脑半球脑白质深部,靠近中线位置,幕上较幕下多见,幕上和幕下可同时累及,也可累及胼胝体向对侧大脑半球发展,呈“蝴蝶样”[3],本组11例病灶多发生脑室旁深部白质区占59.3%(16/27),笔者发现当淋巴瘤肿块较小时往往形态较规则,而当肿块较大时,多呈不规则形,有典型的“脐凹征”[3],这可能与肿瘤沿血管间隙生长的特性有关,遇到固有解剖结构时受到限制或“拦截”,肿瘤跨越或沿解剖结构生长。淋巴瘤囊变、坏死少见,但较大病灶可见囊变及坏死。笔者认为因淋巴瘤为乏血供肿瘤,内部血管少且细小,当肿瘤肿块增大后,更容易缺血坏死。本组11例淋巴瘤钙化和出血少见,MRI平扫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DWI上以高信号多见,但本组病例有7个呈低信号,我们推测可能与病灶囊变和坏死、水分子扩散自由度增加有关。病灶周围水肿轻,占位效应小,肿瘤的占位程度与肿瘤大小不成比例,具有一定特征性,本组有81.5%(22/27)的病灶周围见轻或中度水肿。病灶可侵及室管膜、软脑膜,并可沿其播散,本组3例有此征象,表明肿瘤组织已向室管膜、软脑膜浸润。笔者认为由于肿瘤以血管周围间隙为中心向外呈浸润性生长,容易造成血脑屏障破坏,导致造影剂漏出[7],故肿瘤多呈团块状或握拳样显著强化;病灶边缘见脐凹样切迹,较小病灶呈片状或结节状强化,而未被完全破坏的血脑屏障部分则强化较轻。本组有24个病灶呈团块样或握拳样强化[8],边缘可见脐凹征,3个呈结节状强化;约77.8%的病灶呈明显强化。

3.3 鉴别诊断 MPCNSLS具有较特异性的MRI表现,但仍需与其他颅内多发病变进行鉴别:①多发转移瘤:转移瘤一般都有脑外原发肿瘤病史,散在多发,大小不均,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皮髓交界区,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更明显,呈典型的“小结节大水肿”。②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形态多不规则,多数有分叶,呈浸润性快速增长,因此境界较淋巴瘤不清,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淋巴瘤更明显,囊变、坏死及出血较多见。MRI增强后呈环状边缘强化或不规则强化,但不及淋巴瘤明显。③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呈弥漫性分布,T2WI呈弥漫脑回样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或仅有轻度线样强化,而淋巴瘤无T2WI脑回样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④多发脑结核: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区及基底节区,病灶小于淋巴瘤,未成熟的结核结节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灶周水肿较淋巴瘤明显,结节性强化;成熟的结核结节中心呈低信号,外周呈高信号,呈典型的“靶征”,灶周水肿较轻,结节状或环形强化;颅外其他结核感染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目前因临床上对该病诊断较困难,影像学诊断极为重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为临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1]黄丽霞,许乙凯,赵茜茜,等.多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4):476-479.

[2]Buhring U,Herrlinger U,Krings T,et al.MRI Features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 at Presentation[J].Neurology,2001,57(3):393-395.

[3]胡建武,彭传勇,李锐,等.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J].安徽医学,2012,33(9):1217-1219.

[4]石群立,张泰和,钱源澄,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bcl-2蛋白的表达[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3):171.

[5]Dulai MS,Park CY,Howell WD,et al.CNS T-cell lymphoma:an under-recognized entity[J].Acta neuropathologica,2008,115(3):345-356.

[6]Fischer L,Martus P,Weller M,et al.Meningeal dissemination in primary CNS lymphoma: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282 patients[J].Neurogy,2008,71(14):1102-1108.

[7]焦志云,李澄,李代欣,等.原发性脑淋巴瘤MR误诊原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2,11(11):877-878.

[8]印弘,张艰,崔金利.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3):289-305.

修回日期:2014-06-27

2014-02-07

猜你喜欢

状位封三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封三
封三
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正常国人脊柱骨盆矢状位排列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
封三
封三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