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手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分析
2022-04-27王凯刘锐李学阳
王凯,刘锐,李学阳
(开封市中心医院骨科三病区,河南开封 475000)
文献表明,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畸形等均可导致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1-2],引起脊柱的生物力学传导异常,相关肌肉、韧带的疲劳程度增加,从而引发或加重疼痛,并形成恶性循环。但目前,关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以及患者行PKP手术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较少见文献提及。为此,本研究纳入2018年3月~2020年5月于本科收治的OVCF患者137例,对其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观察患者PKP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单椎体骨折,伤椎压缩率<80%;②年龄>60岁;③脊椎新鲜骨折,骨折至就诊时间<2周;④符合PKP手术指征;⑤手术前和术后均有完整的全脊柱X线片资料。排除标准:①其他病理性骨折患者,或陈旧性OVCF者,以及既往有脊柱手术史者;②伴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侧凸,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关节炎,脊柱肿瘤或结核等疾病者,或既往有骨盆、髋、膝关节疾病者;③采用PVP等其他手术。本次研究已征得所有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并已上报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37例中,男31例,女106例;年龄61~85岁,平均(71.2±8.5)岁;骨折至就诊时间为1~9d,平均(3.8±1.6)d。依据骨折部位不同分为三组:T1~T9段骨折13例,列入胸段组;T10~L2段105例,列入胸腰段组;L3~L5段19例,列入腰段组。
1.2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位,由同一手术小组开展双侧PKP手术。经C型臂X线透视确认伤椎和穿刺点的皮肤定位后,经椎弓根穿刺直至深入椎体后1/3位置,抽出针芯、置入导针,建立工作套管后,手钻深入至骨折椎前缘后方0.5 cm,沿工作套管置入球囊并缓慢扩张,待骨折椎高度矫形理想后,取出球囊,将处于拉丝末期的骨水泥缓缓灌注进入伤椎,注入量约4~8 mL左右,其中胸椎偏少,腰椎偏多。骨水泥灌注过程中,注意行X线密切透视监控,避免出现骨水泥渗漏。患者术后卧床24h,而后可在腰围保护下尝试下床活动。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1年以上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予口服碳酸钙D3、骨化醇等,以改善其骨密度、减少术后再骨折。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术前、术后3 d进行VAS评分,同时采用全脊柱X线片测量其以下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①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②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③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④局部后凸Cobb角;⑤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⑥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⑦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⑧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PI-LL);⑨C7矢状位平衡 (sagittal verticalaxis,SVA);⑩脊柱骶骨角(spinous sacral Angle,SSA);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
同时,纳入男女构成比例一致、年龄相差范围在“±3岁”以内的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其上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与OVCF患者的数据指标做对比。
所有上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测量,均由2名独立研究人员使用Surgimap 2.2.14.1软件操作完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OVCF患者总体情况
13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PKP手术,患者术后3 d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前后VAS评分等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
表2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胸段组的TK、TLK、LL、PI-LL指标,胸腰段组的TK、TLK和PT、SS、SVA、SSA、TPA指标,以及腰段组的PT、TPA指标的特征,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PKP术后的矫正情况
与术前相比,PKP术后3 d时胸段组的TLK,胸腰段组的局部Cobb角、TLK、LL、PT、SS、PI-LL和SSA、TPA,以及腰段组的局部Cobb角、PI-LL、SSA等指标获得明显矫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三组OVCF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
表2 各组研究对象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分析
表3 各组OVCF患者行PKP术后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矫正情况
2.4 相关性分析
表4可见,TPA与SVA(r=0.469)呈正相关,与SSA(r=-0.403)呈负相关(P<0.01);TPA与PT (r=0.875)、PI-LL (r=0.685)呈正相关,SSA与SS (r=0.876)呈正相关,与LL (r=-0.694)呈负相关(P<0.01)。
表4 OVCF患者各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内在相关性(r值)
3 讨论
3.1 不同部位OVCF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征
既往研究已证实,脊柱-骨盆的矢状位参数受到较多脊柱疾病影响,如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和脊柱骨折等[3-4]。近年来,OVCF所致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问题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研究认为,OVCF患者因存在伤椎前部的楔形畸形,可导致后凸进展和中心前移,最终引起脊柱矢状位失衡[5-6];另有学者认为,OVCF患者的骨折椎数量和压缩程度均可对脊柱整体的矢状位平衡造成负面影响[7]。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胸段组的TK、TLK、LL、PI-LL指标,胸腰段组的TK、TLK和PT、SS、SVA、SSA、TPA指标,以及腰段组的PT、TPA指标的特征,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总体上而言,胸腰段OVCF所致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更为明显。分析认为,胸腰段椎体(T10~L2)属于胸腰椎节段的交界处,此段脊柱负荷大,极易受损,受伤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导致C7垂线前移,矢状位平衡主要由骨盆后倾来代偿;部分患者因骨折严重,难以通过代偿来矫正,可引起矢状位失衡,其疼痛症状往往也更为严重,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可产生前倾现象,甚至在没有身体前部支撑的条件下无法独立行走。因此,临床应重视胸腰段OVCF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情况,并予以积极有效的手法复位或PKP手术进行适度矫正。
3.2 不同部位OVCF患者行PKP术后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
PKP手术是治疗OVCF的经典微创术式,可通过球囊扩张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伤椎的高度和后凸畸形,但既往文献较少关注到PKP对脊柱-骨盆整体矢状位平衡的影响[8]。
本研究表3中证实:PKP术后3 d时胸段组的TLK,胸腰段组的局部Cobb角、TLK、LL、PT、SS、PI-LL和SSA、TPA,以及腰段组的局部Cobb角、PI-LL、SSA等指标获得明显矫正(P<0.05)。结果说明,PKP手术不仅有快速镇痛、强化稳固骨折椎体的作用,同时对OVCF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尤其是胸腰段OVCF的改善效果最为突出,这可能与胸腰段骨折椎体的前部和中部高度得以恢复、楔形畸形有所改观,较好地恢复了矢状位参数有关。国内刘涛等[9]的研究也证实,OVCF患者行PKP术后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可得以改善,且其改善程度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有明确相关性。
综上所述,OVCF对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可产生明显影响,其中以胸腰段(T10~L2)骨折最明显;PKP手术不仅能良好地改善OVCF患者的疼痛,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矫正,其中胸腰段椎体的矫正效果最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