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2014-05-22曹永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右美托咪定

曹永明

【摘要】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 参考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泵注治疗, 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及结束时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 同时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开始及结束时上述体征相较参考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 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 在上肢手术治疗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可维持手术安全进行, 同时镇痛效果良好。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

上肢手术前患者即存在骨折痛, 情绪多比较紧张, 术中采用有效的麻醉效果对于手术的安全进行, 减轻疼痛有着重要作用。传统治疗中常使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等麻醉药物进行强化, 然而有镇静过度报道出现, 因此围术期有一定的风险。右美托咪定作为新型高选择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能够有效抗焦虑、镇静及止痛, 效果显著, 为对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 男52例, 女28例, 年龄20~56岁, 平均年龄(36.25±5.18)岁, ASA分级为 Ⅰ~Ⅱ级, 无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肝脏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所有患者均无酰胺类麻醉药物过敏史及麻醉禁忌证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禁食禁水,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 常规鼻导管吸氧及开放上肢静脉, 肌注阿托品0.5 mg及苯巴比妥钠100 mg;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为肌间沟法, 甲磺酸罗哌卡因25 ml, 肌间沟为穿刺点。穿刺针刺入肌间沟靠近底边后, 下、内、后方推进, 觉察有异物感后回抽, 无脑脊液、气体及血液时, 对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进行压迫。局部麻醉药物常规注入, 保证药物向下完全扩散, 尺侧神经完全阻滞。当臂丛阻滞10 min麻醉效果良好时, 观察组泵入右美托咪啶, 负荷剂量0.8 μg/kg, 10 min内缓慢泵入, 每小时维持剂量0.3 μg/kg, 持续泵入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 参考组患者泵入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前及手术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指标变化进行观察比较。

1. 3 疼痛判定 在切皮时、手术结束后及术后30 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轻微疼痛:0~3分, 中度疼痛:4~7分, 重度疼痛:8~1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x-±s),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麻醉前两组患者HR、SpO2及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开始时及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HR、SpO2及MAP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 具体见表1。

2. 2 观察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分别为(1.03±0.51)分、(0.55±0.27)分及(0.72±0.51)分, 参考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分别为(2.76±0.88)分、(3.98±1.27)分及(3.19±1.43)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阻滞作为局部麻醉中的有效手段, 患者机体受到影响较小, 术中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同时术后并发症较少, 因此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臂丛阻滞麻醉操作过程简单, 同时治疗效果确切, 因此临床常作为上肢骨折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然而上肢骨折患者术前即存在骨折疼痛, 同时意识清醒, 因此可多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 术中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现象, 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等, 因此在手术中给予患者有效的镇静方式对于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有着重要作用[1]。

近年来临床对于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时患者耐受程度的研究不断深入, 然而气管插管等传统麻醉方式不仅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同时在拔管及插管时受到较大刺激, 极易出现声带麻痹、支气管痉挛及喉痉挛等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康复[2]。在手术时, 麻醉医师多会追加镇痛、镇静药物来支持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全身麻醉时, 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喉罩使用是近年来临床使用的新型手段, 虽然可减少插管并发症, 然而操作较为繁琐, 同时术中喉罩维持不固定[3], 因此术中呼吸道管理难度较大。右美托咪啶作为高选择性、高效α2受体激动剂, 能够对交感神经产生较强抑制作用, 从而有效的镇痛、镇静及抗焦虑, 从而减少手术操作、气管插管及气管拔管时产生的高血压反应, 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临床研究显示在臂丛神经阻滞治疗中, 采用右美托咪啶能够抑制眼内压的升高, 麻醉恢复时患者出现的恶心及激动明显减少, 同时患者呼吸不会受到抑制。近年来关于上肢手术麻醉阻滞的研究不断增加, 右美托咪啶的使用效果亦得到验证。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啶在不同领域亦有较大作用, 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使用, 良好镇痛的同时不会产生较大不良反应;在人工流产手术中联合丙泊酚使用可良好麻醉, 减少了丙泊酚剂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行气管切开及插管治疗时, 同样有着良好的使用效果。本次治疗中, 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啶阻滞麻醉, 患者术中HR、SpO2及MAP变化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 患者不同时间疼痛程度亦明显轻于参考组(P<0.05), 由此可知, 在上肢手术中, 采用右美托咪啶治疗有助于维持术中安全, 镇痛及镇静效果好, 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支勇.右美托咪定在上肢使用止血带手术中的应用.广东医学, 2012,33(16):2486.

[2] 张晓欣.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广东医学, 2012,33(15):2335.

[3] 龚华渠.右旋美托咪啶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重庆医学, 2012,41(08):746.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 参考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泵注治疗, 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及结束时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 同时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开始及结束时上述体征相较参考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 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 在上肢手术治疗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可维持手术安全进行, 同时镇痛效果良好。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

上肢手术前患者即存在骨折痛, 情绪多比较紧张, 术中采用有效的麻醉效果对于手术的安全进行, 减轻疼痛有着重要作用。传统治疗中常使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等麻醉药物进行强化, 然而有镇静过度报道出现, 因此围术期有一定的风险。右美托咪定作为新型高选择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能够有效抗焦虑、镇静及止痛, 效果显著, 为对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 男52例, 女28例, 年龄20~56岁, 平均年龄(36.25±5.18)岁, ASA分级为 Ⅰ~Ⅱ级, 无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肝脏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所有患者均无酰胺类麻醉药物过敏史及麻醉禁忌证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禁食禁水,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 常规鼻导管吸氧及开放上肢静脉, 肌注阿托品0.5 mg及苯巴比妥钠100 mg;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为肌间沟法, 甲磺酸罗哌卡因25 ml, 肌间沟为穿刺点。穿刺针刺入肌间沟靠近底边后, 下、内、后方推进, 觉察有异物感后回抽, 无脑脊液、气体及血液时, 对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进行压迫。局部麻醉药物常规注入, 保证药物向下完全扩散, 尺侧神经完全阻滞。当臂丛阻滞10 min麻醉效果良好时, 观察组泵入右美托咪啶, 负荷剂量0.8 μg/kg, 10 min内缓慢泵入, 每小时维持剂量0.3 μg/kg, 持续泵入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 参考组患者泵入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前及手术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指标变化进行观察比较。

1. 3 疼痛判定 在切皮时、手术结束后及术后30 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轻微疼痛:0~3分, 中度疼痛:4~7分, 重度疼痛:8~1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x-±s),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麻醉前两组患者HR、SpO2及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开始时及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HR、SpO2及MAP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 具体见表1。

2. 2 观察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分别为(1.03±0.51)分、(0.55±0.27)分及(0.72±0.51)分, 参考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分别为(2.76±0.88)分、(3.98±1.27)分及(3.19±1.43)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阻滞作为局部麻醉中的有效手段, 患者机体受到影响较小, 术中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同时术后并发症较少, 因此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臂丛阻滞麻醉操作过程简单, 同时治疗效果确切, 因此临床常作为上肢骨折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然而上肢骨折患者术前即存在骨折疼痛, 同时意识清醒, 因此可多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 术中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现象, 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等, 因此在手术中给予患者有效的镇静方式对于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有着重要作用[1]。

近年来临床对于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时患者耐受程度的研究不断深入, 然而气管插管等传统麻醉方式不仅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同时在拔管及插管时受到较大刺激, 极易出现声带麻痹、支气管痉挛及喉痉挛等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康复[2]。在手术时, 麻醉医师多会追加镇痛、镇静药物来支持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全身麻醉时, 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喉罩使用是近年来临床使用的新型手段, 虽然可减少插管并发症, 然而操作较为繁琐, 同时术中喉罩维持不固定[3], 因此术中呼吸道管理难度较大。右美托咪啶作为高选择性、高效α2受体激动剂, 能够对交感神经产生较强抑制作用, 从而有效的镇痛、镇静及抗焦虑, 从而减少手术操作、气管插管及气管拔管时产生的高血压反应, 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临床研究显示在臂丛神经阻滞治疗中, 采用右美托咪啶能够抑制眼内压的升高, 麻醉恢复时患者出现的恶心及激动明显减少, 同时患者呼吸不会受到抑制。近年来关于上肢手术麻醉阻滞的研究不断增加, 右美托咪啶的使用效果亦得到验证。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啶在不同领域亦有较大作用, 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使用, 良好镇痛的同时不会产生较大不良反应;在人工流产手术中联合丙泊酚使用可良好麻醉, 减少了丙泊酚剂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行气管切开及插管治疗时, 同样有着良好的使用效果。本次治疗中, 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啶阻滞麻醉, 患者术中HR、SpO2及MAP变化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 患者不同时间疼痛程度亦明显轻于参考组(P<0.05), 由此可知, 在上肢手术中, 采用右美托咪啶治疗有助于维持术中安全, 镇痛及镇静效果好, 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支勇.右美托咪定在上肢使用止血带手术中的应用.广东医学, 2012,33(16):2486.

[2] 张晓欣.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广东医学, 2012,33(15):2335.

[3] 龚华渠.右旋美托咪啶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重庆医学, 2012,41(08):746.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 参考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泵注治疗, 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开始及结束时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 同时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开始及结束时上述体征相较参考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 观察组患者不同时间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 在上肢手术治疗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可维持手术安全进行, 同时镇痛效果良好。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

上肢手术前患者即存在骨折痛, 情绪多比较紧张, 术中采用有效的麻醉效果对于手术的安全进行, 减轻疼痛有着重要作用。传统治疗中常使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等麻醉药物进行强化, 然而有镇静过度报道出现, 因此围术期有一定的风险。右美托咪定作为新型高选择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能够有效抗焦虑、镇静及止痛, 效果显著, 为对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对本院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 男52例, 女28例, 年龄20~56岁, 平均年龄(36.25±5.18)岁, ASA分级为 Ⅰ~Ⅱ级, 无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肝脏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所有患者均无酰胺类麻醉药物过敏史及麻醉禁忌证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禁食禁水,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 常规鼻导管吸氧及开放上肢静脉, 肌注阿托品0.5 mg及苯巴比妥钠100 mg;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法为肌间沟法, 甲磺酸罗哌卡因25 ml, 肌间沟为穿刺点。穿刺针刺入肌间沟靠近底边后, 下、内、后方推进, 觉察有异物感后回抽, 无脑脊液、气体及血液时, 对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进行压迫。局部麻醉药物常规注入, 保证药物向下完全扩散, 尺侧神经完全阻滞。当臂丛阻滞10 min麻醉效果良好时, 观察组泵入右美托咪啶, 负荷剂量0.8 μg/kg, 10 min内缓慢泵入, 每小时维持剂量0.3 μg/kg, 持续泵入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 参考组患者泵入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麻醉前、手术前及手术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指标变化进行观察比较。

1. 3 疼痛判定 在切皮时、手术结束后及术后30 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轻微疼痛:0~3分, 中度疼痛:4~7分, 重度疼痛:8~1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x-±s),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麻醉前两组患者HR、SpO2及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开始时及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HR、SpO2及MAP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 具体见表1。

2. 2 观察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分别为(1.03±0.51)分、(0.55±0.27)分及(0.72±0.51)分, 参考组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分别为(2.76±0.88)分、(3.98±1.27)分及(3.19±1.43)分,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阻滞作为局部麻醉中的有效手段, 患者机体受到影响较小, 术中生命体征相对稳定, 同时术后并发症较少, 因此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臂丛阻滞麻醉操作过程简单, 同时治疗效果确切, 因此临床常作为上肢骨折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然而上肢骨折患者术前即存在骨折疼痛, 同时意识清醒, 因此可多出现恐惧、焦虑等情绪, 术中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现象, 严重者可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等, 因此在手术中给予患者有效的镇静方式对于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有着重要作用[1]。

近年来临床对于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时患者耐受程度的研究不断深入, 然而气管插管等传统麻醉方式不仅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同时在拔管及插管时受到较大刺激, 极易出现声带麻痹、支气管痉挛及喉痉挛等现象, 严重影响患者康复[2]。在手术时, 麻醉医师多会追加镇痛、镇静药物来支持手术的顺利进行, 然而全身麻醉时, 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呼吸抑制。喉罩使用是近年来临床使用的新型手段, 虽然可减少插管并发症, 然而操作较为繁琐, 同时术中喉罩维持不固定[3], 因此术中呼吸道管理难度较大。右美托咪啶作为高选择性、高效α2受体激动剂, 能够对交感神经产生较强抑制作用, 从而有效的镇痛、镇静及抗焦虑, 从而减少手术操作、气管插管及气管拔管时产生的高血压反应, 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临床研究显示在臂丛神经阻滞治疗中, 采用右美托咪啶能够抑制眼内压的升高, 麻醉恢复时患者出现的恶心及激动明显减少, 同时患者呼吸不会受到抑制。近年来关于上肢手术麻醉阻滞的研究不断增加, 右美托咪啶的使用效果亦得到验证。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啶在不同领域亦有较大作用, 如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使用, 良好镇痛的同时不会产生较大不良反应;在人工流产手术中联合丙泊酚使用可良好麻醉, 减少了丙泊酚剂量;在重症监护室患者行气管切开及插管治疗时, 同样有着良好的使用效果。本次治疗中, 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啶阻滞麻醉, 患者术中HR、SpO2及MAP变化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 患者不同时间疼痛程度亦明显轻于参考组(P<0.05), 由此可知, 在上肢手术中, 采用右美托咪啶治疗有助于维持术中安全, 镇痛及镇静效果好, 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支勇.右美托咪定在上肢使用止血带手术中的应用.广东医学, 2012,33(16):2486.

[2] 张晓欣.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广东医学, 2012,33(15):2335.

[3] 龚华渠.右旋美托咪啶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重庆医学, 2012,41(08):746.endprint

猜你喜欢

臂丛神经阻滞右美托咪定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右美托咪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研究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观察右美托咪定腰硬麻醉在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临床镇静效果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