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7-03-24吕洪城朱木棕王劲松林荣彬
吕洪城+朱木棕+王劲松+林荣彬
【摘要】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上肢手术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行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盲穿法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观察组予以B超引导下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观察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操作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用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上肢手术麻醉中实施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良好, 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 操作简单, 麻醉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B超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4.05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guided by B-mode ultrasonography. Methods A total of 60 upper limb surgery patien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and parallel metho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blind tees and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anesthesia,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joint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guided by B-mode ultrasonography for anesthesia. Observation were made on anesthetic effect, anesthesia operation time and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excellent-good rate as 96.67% than 8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peration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ess anesthetic dose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3.33%, which was lower than 33.3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Joint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guided by B-mode ultrasonography shows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upper limb surgery anesthesia, which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adverse reactions with simple operation and affirmative anesthetic effect. Therefore it is worth clinical wide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Guided by B-mode ultrasonography;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tic effect
臂叢神经阻滞是神经丛阻滞麻醉技术, 是上肢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之一[1]。依据解剖标志定位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入患者臂丛神经干周围, 使其所支配区域神经传导进行阻滞而达到相应的麻醉效果, 传统的麻醉方法常无法将麻醉药物深入到理想的位置, 对麻醉效果产生影响[2, 3]。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超声技术在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应用中的独特优势, 在国内上肢手术麻醉中应用广泛[4]。近年来本院对上肢手术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 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行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32.36±11.34)岁。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33.14±11.2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
1. 2. 1 观察组予以B超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将头偏向健侧使颈部充分暴露, 采用B超将患者臂丛神经上中下进行扫查。在B超引导下将针尖通过斜角肌下干深处, 回抽未见血液后注入3 ml局部麻醉药物, 退针到中斜角肌内侧缘向头侧倾斜进针到上干浅处, 回抽未见血液后注入3 ml局部麻醉药物, 再在B超引导进行下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 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将患肢外展约90°, 曲肘行军礼状, 手背靠床, 将前臂外旋, B超引导下进针, 针尖到肌皮神经旁时回抽未见血液时注入3 ml麻醉药物, 将针退到肱二头肌内侧缘、腋动脉旁12点位置注入10 ml麻醉药物。
1. 2. 2 对照组患者予以盲穿法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体位与观察组相同, 取前中斜角肌肌间沟顶点采用7号短针头紧贴左手食指向内向后横突方向缓慢进针, 患者诉有异感出现时或触及横突时回抽针管内未见血液及脑脊液时注入15 ml局部麻醉药物, 观察患者10 min若未出现不良反应, 再用左手食指扪及腋动脉搏动再以7号短针尖紧贴食指向紧邻腋动脉方向缓慢进针到一定深度出现筋膜突破感时松开针尖, 未见有针头随动脉搏血液溢出, 回抽后无血液后注入15 ml局部麻醉药物。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操作时间、麻醉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1. 4 疗效评定标准[5] 麻醉成功后患者能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无不适感和手术刺激为优;术中患者有明显不适感但切皮无明显的疼痛, 需辅助用药可勉强完成手术为良;患者有强烈的不适感且疼痛明显, 采用辅助麻醉用药亦无法完成手术需换其他麻醉方法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及麻醉用药量比较 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用药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上肢手术麻醉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 该方法的麻醉操作简单方便、起效快、时间短等优势, 被认为是临床上肢手术最理想的一种麻醉方式[6, 7]。由于臂丛神经由三肝、六股、三束和五大分支组成复杂的解剖结构, 传统的盲穿法单点肌间沟的麻醉方式有麻醉效果不完善、一次性局部麻醉用药量大、易产生局部麻醉药物中毒等弊端, 故本科在上肢手术中大部分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联合方法, 可提高麻醉效果、减少局部麻醉药物中毒风险, 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8-12]。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 B超引导麻醉逐渐应用于上肢手术麻醉中, 尤其是携带式高分辨率的超声设备受上肢手术麻醉的青睐[13]。有关文献报道[14-16], B超引导下进行阻滞麻醉能提高阻滞麻醉成功率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用药量为(26.32±3.36)ml, 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8.22±3.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俞平等[15]研究结果中96.08%麻醉有效率和1.96%的不良反应率略高, (30.3±2.1)ml麻醉药物的用量略低, 佐证了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提高麻醉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减少麻醉药用量。
综上所诉, 在上肢手术麻醉中实施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良好, 可降低不良反应, 减少麻醉用药量, 操作简单, 麻醉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雪飞, 晏明江, 王克蓉, 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效果观察.广东医学, 2013, 34(9):1395-1396.
[2] 孙娟.浅析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7):36-37.
[3] 王俊喜.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192-193.
[4] 丁莉莉, 黄安宁, 刘丽萍, 等.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比较.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6):52-53.
[5] 刘涛涛, 杜莹莹, 王云林, 等.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3, 26(15):237.
[6] 周芝為, 崔雨亮.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 30(1):112-113.
[7] 卢承志, 田友芳, 姚猛飞, 等.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临床军医杂志, 2014, 42(11): 1159-1161.
[8] 王克蓉, 王冰洁.超声引导经皮穿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分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3, 15(7):512-513.
[9] 段中茂, 杨小磊.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比较分析.吉林医学, 2015, 36(12):2500-2501.
[10] 肖水平, 钱滔来, 于利. 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13):64-65.
[11] 王世英, 游浩, 毕光焰, 等.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5):34-36.
[12] 周文, 刘珺, 黄桂明, 等. 30例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医学信息, 2015, 28(25):351.
[13] 朱文英.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4):70-71.
[14] 熊川妍.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医学信息, 2015,28(28):100-101.
[15] 喻平, 曾金稳, 陈欢, 等.B 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研究.吉林医学, 2016, 37(6):1487-1488.
[16] 康利. 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应用效果. 医药, 2016(7):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