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角下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改研究
2014-05-04刘建伟
刘建伟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软件企业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状况,从教学思想、师资学科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角度探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种校企合作机制下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再就业
0、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到来,软件应用与各行各业的需求结合更加紧密,软件产业面临着跨行业、跨学科的新要求,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已经从单纯技术、技术应用方向向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方向转变,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全国许多高校开设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但该课程的教学并没有因为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得到深化改革,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缺乏实践条件,理论教学多,忽略动手能力;另一个是注重实践,轻理论教学。如何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工程型、实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面临的新任务。
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仍然是学历教育,理论和工程实践脱钩,因此许多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共赢机制,让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团队走进软件企业、参与企业、了解软件企业需求,更好地进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同时企业也走进课堂,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软件行业前沿信息,并提供实习基地,让学生贴近实战,为以后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因此,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工程实践脱钩的矛盾,同时企业减少了寻找软件人才的过程,节约了大量培训成本,在实现各自利益目标的同时达到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了双赢,这是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容易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就业和对口培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利益,造成学生后劲发展不足、再就业能力差、不能适应新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调整、改进校企合作机制下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培养人才模式,从教学思想、师资学科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角度探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1、端正教学思想,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校企合作机制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虽技术娴熟,但是难以融入企业中,常常缺乏活力、刻板自私、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因此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不仅要传授纯粹语法的教学和技术,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目前在校企合作机制下,有的学生能很快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在企业中如鱼得水,大显身手;但有些学生可能不认可企业理念和文化,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就业;有的学生与同事相处较难,抱怨很多,在企业中难有所为。因此,无论是学校或是企业,必须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或企业。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课堂上教师要加强大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追求民主自由、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兼容并包、开放创新等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社会案例,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行事、待人接物、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扩大人际交往、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和提供经费,让学生参与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竞技比赛,建立特色的校园文化,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充满活力、思想积极、开放向上、身心健康等。
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因此企业也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将来更好地融入企业生活。企业指导教师要有选择地介绍自己的企业文化,言传身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传递企业文化正能量。企业也可以举办各类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团队吃苦耐劳精神、项目成员相处方法、团结协作精神等。
总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学生要学会有机融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应端正教学思想,不仅仅传授计算机语言课语法知识,也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2、优化师资学科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校企合作下,首先学校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走进企业,加强工程培训,积累工程项目经验,提高师资实践水平,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其次引进软件企业的业务精英作为兼职老师,企业的业务精英动手能力强、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给学生授课,开展教学指导工作,新颖且实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根据软件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可以将所掌握的技能通过实践教学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做到与软件企业需求同步,走进软件企业能立即上岗,实现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但是,这样的师资队伍培养出的人才只是专业对口人才,学生的知识领域窄,知识迁移能力弱,例如某位同学学习C++语言,但是工作需要换成JaVa语言或要结合别的学科知识,就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再就业能力不强。因此,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不但培养学生的“专”,还要培养学生的“博”,更要优化师资学科结构。
优化师资学科结构,首先要调整教学团队成员。讲授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师不一定是科班出身,可以是相近学科或交叉学科人才,例如,电子信息类教师可以将编程拓展到信息处理领域,介绍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类教师可以将编程拓展到生物信息领域,讲授如何实现脑图像的三维重构、脑图像的处理、脑功能网络的分析等;通讯专业教师可以将编程拓展到通信领域,介绍通信领域内网络、系统、设备及信息交换、传输、处理方面的知识等。通过调整教师学科结构,既拓宽了教师讲授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让学生理解编程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感受到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内培”和“外引”,积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特别是博士人才的培养。“内培”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有利于丰富教师讲课的内容。“外引”可以引进国内、国际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思想先进、视野开阔,容易接受教学新理念、新机制、新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科研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紧跟学科最新发展潮流,有力地支撑着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较高的水平指导学生的学习。endprint
总之,通过优化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师资教学团队的学科结构,拓宽教师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3、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水平
目前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材大同小异,大多只讲述语法,忽略了与其他学科,例如数学、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等相近学科的关系。培养软件人才,不能只培养一个高级熟练工人,应该培养成一个有思想、有理论、创新型复合人才,使其后劲十足,能够拓宽自身发展空间。但是目前校企合作机制下,实践有余、理论不足,因此必须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理论部分,特别是软件开发中的思想理论、设计理论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水平。
调整教学内容,一方面增加教学内容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一点,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做得较好。但是,另一方面,教学缺乏思想理论的培养,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1)增加软件工程思想理论和软件设计理论,提高学生的软件理论水平。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高级的专门软件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该类课程只注重语法的教学,完成简单或中等的项目没问题,但遇到大型项目就容易出错,这是缺乏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设计理论的表现。因此在培养软件人才过程中,增加软件工程思想理论和软件设计理论特别重要,例如在Java教学中,增加了软件工程的方法的介绍,特别是面向对象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的思想;增加了软件设计理论,特别是建模理论(结构建模、用例建模、动态建模)和思想、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的体系结构的建立,介绍了UML,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软件设计;增加了软件开发方法理论,介绍了软件开发模型,例如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等,同时还介绍了软件开发过程工作流,例如需求分析、建模设计、实现和测试、后期维护等,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整个软发开发进度,及时解决软件开发不一致的问题。
2)增加数学思想理论在程序设计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素养。
程序设计离不开数学逻辑和数学思维,因此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增加数学思想理论,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素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程序设计,例如增加整体思想和归纳推理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程序设计思想;增加分类思想,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帮助学生建立类的概念;增加函数思想,利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培养建模思想,容易设计程序的模块和子模块;增加类比思想,帮助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程序编程中函数或方法的重载和重写机制;增加向量和集合思想,帮助学生学习数组和集合。
3)增加算法设计理论,提高学生转化问题的理论水平。
程序设计要解决的都是应用问题,因此需要学生能够将待解决的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过某种转化手段,转化为已有解决方法或者容易解决的问题,来实现最初问题的解决,这个转化过程就是算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增加算法设计理论,提高学生转化问题的理论水平。算法设计过程,首先要确定输入和输出,建立数据结构;其次注重分析问题,找出逻辑关系,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转化所求的问题,寻求算法,实现问题的解决;最后画流程图或其他算法设计图来辅助算法设计。例如“水仙花”问题,首先确定输入是一组整数,输出是一组“水仙花”的整数,因此可以采用数组存储数据。其次分析逻辑关系,确定某个整数是否为“水仙花”。要确定所有整数,所以必须采用循环结构。最后画出流程图辅助设计编码。
4)增加课程与其他课程理论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络信息技术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思想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数据结构的抽象数据结构思想,容易迁移到类和接口上面;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进程、线程通信等思想对于程序设计中变量的使用、参数的传递、多线程编程等;网络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网络通信方面的编程。
4、多模式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校企合作机制下,根据企业需求,课堂讲授语法、最新技术、编程技巧等。实践教学到实习基地开展,将所学程序设计知识通过实践锻炼融会贯通,学生将计算机某种语言学的很熟练,可以成为一名熟练的高级程序员。但是教师教学方式变成了固定模式,学生思维单一,只会固定模式编程,忽略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例如缺乏语言编程思想和探究问题、转化问题的思维能力、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设计能力、转化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只能按照固定模式去思考问题,发展后劲不足,再就业能力差等。因此在校企合作下,教师必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教学策略,以知识为载体,改善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组织教学,采用多模式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创新;采用经典案例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转化问题、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其次,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可以贴近实战,培养学生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
总之,笔者赞成采用不同模式教学,让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特别是要把各种程序设计思想和思维贯穿与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结语
校企合作机制下,培养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具有积极作用,但容易陷入对口专一化,造成学生后劲发展不足,再就业能力差等,因此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期达到既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又能提高软件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得学生在软件行业发展后劲十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