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中升阳散火法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及药理机制探讨

2014-05-02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3期
关键词:阴火火法升阳

曾 均

(鹿寨县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600)



补中升阳散火法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及药理机制探讨

曾 均

(鹿寨县中医医院,广西 柳州 545600)

目的:观察补中升阳散火法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寻常痤疮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升阳散火汤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服药局部和全身症状的变化,并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临床治愈15例(23.1%),显效35例(53.9%),好转10例(15.4%),未愈5例(7.7%)。显效率76.9%,总有效率92.3%,复发率为6.67%。结论:补中升阳散火法治疗寻常痤疮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补中升阳散火法;寻常痤疮;药理机制

寻常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损容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男女面部、前胸、后背上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严重者可形成瘢痕。西医治疗方法较多,但存在疗效不明确、易复发等问题。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寻常痤疮患者乃阴火乘其脾胃之变而发于皮肤,采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寻常痤疮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西医寻常痤疮和中医粉刺病的诊断标准[1-2]。其中女性42例,男性23例;年龄12~40岁,平均年龄23.2岁;病程2天至15年;病情轻度(1级)15例,中度(2级)25例,中度(3级)15例,重度(4级)10例。

1.2 分级标准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3度、4级[3]: 1级(轻度) : 仅有粉刺; 2级(中度) : 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3 级(中度) : 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4 级( 重度) : 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1.3 排除标准

①同时服用其他药物者;②并发心血管及脑﹑肝﹑肾等系统疾病者;③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治疗疗程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升阳散火汤治疗,药物组成:柴胡24g,葛根、升麻、羌活、独活、白芍各15g,防风7.5g,炙甘草9g,生甘草6g,上诉药物打粉混均后,每服取15g,加入生姜2片、大枣3枚,取300mL水将上述药物用中火煎至约100mL后温服,早晚各1次。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可能影响本研究的药物,治疗期间,嘱患者半年内禁食奶制品,如朱古力、雪糕、芝士等,忌食烟酒、煎炸油腻及辛辣之品。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4]。皮损积分,即皮损程度、数量、颜色、肿痛四项积分之和。皮肤损害消退率=[(疗前皮损积分-疗后皮损积分)/疗前皮损积分]×100%。综合疗效判定:综合证候疗效率(积分减少比率)=[(治疗前综合疗效积分-治疗后综合疗效积分)/治疗前综合疗效积分]×100%。临床痊愈:皮损消退,或仅遗留有色素沉着,症状消失,积分值减少≥95%。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9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改善,积分值减少50%~70%。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加重,积分值减少<50%。临床治愈者,停药3个月内再次出现皮损,炎症肿癤数目达到I级(轻度),为复发[5]。

2 结果

6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5例(23.1%),显效35例(53.9%),好转10例(15.4%),未愈5例(7.7%)。显效率76.9%,总有效率92.3%。15例治愈患者停药3个月内,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6.67%。病情程度与疗效关系见表1。

3 讨论

寻常痤疮属青中年时期的多发病、常见病。Andrews“皮肤病学”中指出:10余岁青少年中几乎有90%发生过不同严重程度的痤疮[6]。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呈红色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形态,丘疹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生主要与体内雄激素代谢异常、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炎症的产生等因素有关。另外化妆品使用不当,精神压力过大,烟酒及辛辣甜腻之品等均可成为加重或促发因素[7]。

表1 病情程度与疗效关系 (n)

寻常痤疮在中国古医术中早有记载,秦汉至隋唐记载有“痤”“皶”“面疱”“粉滓”,北宋《太平圣惠方》定名为“粉刺”,明代也称“粉花疮”,清代又谓之“酒刺”,现代民间俗谓“暗疮”。文献中常与“酒糟鼻”并列,认为是肺胃二经风热上熏于面,肺中血热郁滞不行,风热搏于津液之气,以致面上发疮。近年来许多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痰结、肾虚等理论[8]。故其中医病机在于肺热炽盛、心火上炎、肝经积热、肝郁化火、三焦火盛,或饮食、劳倦过度,致使脾湿胃热,又或湿热交阻或肝肾阴虚,致使虚热内生。纵观病机, 不离湿、热二邪。然而湿热之为病,病势缠绵,反复发作。日久失治,则湿热内伏,遇因而发,发则更甚。因此。此病初发者火热为其病机要点,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以伏火为其病机要点。“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笔者认为此火乃因脾胃受损,水谷不化精微,变生湿浊,流于肾间,以致下焦之气不化,郁而生热,成为“阴火”炽盛,必然逆而上冲。下焦阴火上冲,中焦脾胃又首当其冲,形成阴火乘其脾胃之变,即东垣所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见《内外伤辨惑论· 辨阴证阳证》)。辨其主症, 红者为热、痛者为火、脓包者为湿热壅积、溃破凹陷者为阳陷,由此可见此病病机要点是火热湿积、阳气内陷。采用补中升阳散火法临床辨证准确, 故能取效迅捷。升阳散火汤(见《内外伤辨惑论》)为主方散郁火,组成为: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炙甘草、柴胡、防风、生甘草。此方用人参(现用党参代替)、炙甘草之甘温益气;并用升麻、柴胡升脾胃中清气,上行阳道,亦能引甘温之气味上行,使元气充实皮毛,阳气得以卫外而为固,这是治其本者;同时配伍羌活、独活、防风等诸风药,李东垣认为:“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升阳与益气两者配合,发越脾土之郁遏,亦发越郁于肌表之燥热,使郁者伸而阴火散,这一部分是本方的重点用药。佐以生甘草,泻火而缓急迫;另加白芍药,合人参能补脾肺,合甘药能化阴敛阴,参于升阳散火药中,寓收于散,有制约调节意义。全方合用能使营卫调和,阳道充实,浮热亦自解,痤疮自除。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点——“治病必求于本”,采用补中升阳散火法治疗寻常痤疮,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8.

[2] 陆德铭.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53-154.

[3]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 37(5):339-34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295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8.

[6] 谭凯心.寻常性痤疮临床流行病学趋势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杂志,1998,20(1):9-11.

[7] 黄卿弟, 贺红桃. 三黄洗剂加味治疗寻常痤疮150 例[J]. 河南中医, 2013, 33(5):724-725.

[8] 严迩晗,彭拥军,刘跃光.寻常痤疮中医研究概述[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7):132-134.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08-01

曾均(1975-),男,广西鹿寨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消化内科临床。

R758.73+3

A

1673-2197(2014)23-0062-02

猜你喜欢

阴火火法升阳
无害化处理铝电解废阴极炭块技术分析及应用现状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粗锡火法精炼除杂工艺除铜实践及除砷试验探索
浅析“阴火”
疏风升阳治失眠
浅谈中国冶金技术的起源
李杲“阴火”学说之我见
药罐结合治疗落枕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林家坤阴火理论在慢性肾衰竭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