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宫黄体酮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的疗效分析
2014-04-29孙杰刘咏梅
孙杰 刘咏梅
【摘要】目的探讨安宫黄体酮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在我院进行药物流产患者共120例,其中80例患者出现产后阴道流血,我院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产妇安颗粒治疗,治疗组采用安宫黄体酮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应用安宫黄体酮后3天内阴道出血停止,B超示宫腔内2cm以下的异常回声消失率达9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安宫黄体酮对除外宫腔残留的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止血迅速、有效。
【关键词】安宫黄体酮;药物流产;阴道流血;临床療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9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14-01
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合终止早孕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术后蜕膜组织部分残留,阴道不规则性出血[1],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2010年5月在我院进行药物流产患者共120例,其中80例患者出现产后阴道流血,我院采用安宫黄体酮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5月在我院进行药物流产患者共120例,其中80例患者出现产后阴道流血,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第一次流产患者19例,多次流产患者21例;治疗组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岁,其中第一次流产患者12例,多次流产患者28例。
80例患者均来自妇科门诊,查尿β-HCG阳性,B超确诊为宫内妊娠≤49天,对服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无禁忌证,自愿要求药物流产。流产2周复诊仍有少量阴道流血,B超证实宫腔内有少量蜕膜残留(残留面积<2.0cm2),因惧怕行清宫术,自愿接受保守治。
1.2治疗方法治疗组40例采用安宫黄体酮10mg qd×7天治疗,同时口服产妇安颗粒冲剂20g bid×7天治疗;对照组40例,仅口服产妇安颗粒冲剂。
1.3疗效观察①阴道流血停止时间;②撤退性流血复查B超宫腔内异常回声消失;③治愈:阴道排出残留物,流血停止,复查B超宫腔内无残留物。宫内排出物经病理检查为蜕膜组织。
2结果
治疗组的阴道流血停止的平均时间为3天,撤退性流血复查B超宫腔内异常回声在3天内消失;宫腔内无残留物;对照组阴道流血停止平均时间为6天,撤退性流血复查B超宫腔内异常回声在7天内消失,宫腔内无残留物。
3讨论
3.1药物流产又称药流是指用息隐(米非司酮片)加米索前列醇药物口服终止早期妊娠。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很受大家欢迎的药物抗早孕。在怀孕早期不须手术、而用打针或服药的方法达到人工流产。目前常用的药物是米非司酮片(Ru486)和前列腺素联合应用,前者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后者使子宫收缩,促使胚胎排出。
3.2药物流产的常见并发症[2]①阴道流血: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在两周内且出血量不超过平时月经量就是正常的,如果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超过两周且出血量大于平时月经量时要尽可能查明出血原因,并考虑行清宫术;②胃肠道反应:为米非司酮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用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常常伴有轻中度发热。针对这一反应,轻者可留待观察,无需特殊处理。重者应在卧床休息的基础上予以积极的对症处理,如恶心、呕吐重者予以维生素B1、B6肌注或静脉滴注。腹痛显著者给予颠茄或阿托品口服,有发热者施以物理降温;③不全流产[3]:由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配伍终止早孕的成功率可达98%-99%,失败率不足2%。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不全流产,即有部分胚胎组织滞留在宫腔内,临床表现为流产后仍有不规则下腹痛和持续性流血。
3.3药物流产后出血的原因不全流产:药物流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一般要通过妇科检查和B超可以判断;药流后感染:如果B超的判断是子宫内没有残留,那么要考虑子宫内的感染,因为流产所出的血是细菌的很好的培养基。如果情况严重在妇科检查时子宫会有压痛,还会有发热等;血液凝固功能不好:某些人在轻微碰、夹后容易出现瘀斑或起包,那么可能这人的血液凝固功能不是太好,在药流或人流时,可以有大出血或流血时间长等[4]。
总之,采用安宫黄体酮配伍产妇安颗粒,旨在应用黄体酮后经撤药性出血,形成药物性清宫使残留在宫腔内微小组织能排出。产妇安颗粒具有强烈收缩子宫、祛瘀生新,软坚散结作用,能有效地松解蜕膜与子宫的粘连,促合残留物短时间内迅速排出,避免了清宫术,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翠平.药物流产蜕膜残留处理.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3(2):121-123.
[2]陆野燕,王艳军.药物流产后阴道流血90例临床观察.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12(3):156.
[3]段如麟,陈解民,徐增祥,等.妇产科急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2008:356-357.
[4]柯应夔,主编.临床妇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