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政治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014-04-29王婷苑芳江

北方论丛 2014年1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马克思

王婷 苑芳江

[摘 要]研讨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应关注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马克思倾其一生经历,致力于探索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从一个特别的层面、视角表达了人、人类解放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关系的不懈探索精神。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竞争压力、经济发展等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解读、理解马克思关于政治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关理论,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解放;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1-0000-04

论及马克思的解放思想,学术界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人类解放等研究领域。其实,如同马克思的其他思想一样,马克思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也是深邃的。研究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必须关注政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人的解放,遑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对人的关注,对人的自由及其全面发展的关注,既是马克思重要的理论学术贡献,也是贯穿马克思整个学说的重要线索。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从一个特别的层面、视角表达了人、人类解放的重要性,探索了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逻辑内涵。

梳理国内外解放思想的学术发展史,不难发现,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源自于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的形成。政治解放是马克思解放思想的一部分。学术界一般认为,从学术史角度考察马克思解放思想及其形成,似乎可以归结为对现实的个人的认知与剖析。换句话说,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理论核心价值内涵是围绕人的价值及其体现展开的。

讨论、研究马克思的解放思想,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态度是无法替代的切入点。在人类历史上,宗教对人类抗争压迫,获得相应的自由的确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积极作用很快便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原有的那些反抗压迫的因素烟消云散,更多地表现为对人类思想的禁锢与束缚。因此,欧洲历史上多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有摆脱宗教束缚之内容,这也正是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重要举措。人类社会对宗教的认识,对宗教各种理论信条的反拨,终极目标是使人回归自身应有的价值及其理念。在马克思生活的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新生的近代文明实现了对传统宗教的扬弃,“人本主义”逐步取代了“神本位”、“神本主义”;此岸的人的价值得到张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马克思一方面致力于对宗教的批判,将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则将人的解放置于此岸的实践活动中,强调人的解放路径只能是以对此岸世界的改变,而非寄希望于虚幻的彼岸世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 452),马克思这一名言早已成为解说马克思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研究马克思解放思想的学者及其论述,大都会提及马克思著名的《论犹太人问题》,而这篇文章的写作,则是针对鲍威尔的《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而写的。在与鲍威尔论战中,马克思认为,宗教根本不是世俗局限性的原因,而是可以作为一种现象。因此,马克思主张人并不是放弃了宗教就等于消除了宗教的局限性,而是打破世俗的限制,才能消除宗教的局限性,反对把世俗问题看成是神学问题,而是要把神学问题转化为世俗问题。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阐释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思想及其内涵。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是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社会集团,即资产阶级的解放。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国教,承认信仰自由,并要求取消财产资格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限制等等。基于此,马克思强调,政治解放不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式,而人类所追求的是“实在的、实际的解放”[2](p.174),绝非仅仅囿于宗教解放。因此,马克思的解放思想寓意深刻,显然已经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在他的解放思想前提下解读“现实的个人”,他的哲学理论也是以此为基础建构的,体现的是人类解放的哲学。马克思关于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解读,也是建立在辩证法基础之上的。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关注人生哲学、生命哲学的哲学家大有其人,然而,却少有像马克思这样关注人类解放哲学的哲学家。马克思人类解放哲学价值的超越性、先进性,由此可窥一斑。人的解放的价值理想始终是马克思追求的目标之一,并对价值及其人的解放的价值进行了深刻论述。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定呈现出因果逻辑关系:没有“获得解放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将失去意义。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定是“解放了的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将付诸空谈。此外,人的解放的实质,一定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个体的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也一定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辩证的、逻辑的关系,由此可窥一斑。一如前文所叙,马克思的解放思想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从政治解放的视角解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则是从人的自身处境、人类社会的处境解说了政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系。马克思强调,政治解放虽然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1](p.429)。但政治解放依然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成为研究马克思解放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首先,政治解放摧毁了封建统治,解除了人身依附,政治解放使国家事务变成人民的事务,把已经被领主权、等级和同业公会所占领的生活要素,归还于人民,并摧毁他们的组织形式和特权,把政治事务变为普遍事务,也就是组成现实的国家。政治解放意味着封建统治的解体,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消除或者说改变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政治解放把人从领主、等级、行帮等封建社会特有的、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的组织机构中解放出来。在政治解放进程中消灭了封建政治桎梏的同时,也取消了对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精神的束缚。

其次,政治解放使人拥有了真正意义的人权。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人权是人类在反对封建制主义斗争中获得的。通过对封建制的否定,人类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了恢复与维护,“天赋人权”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人与人之间政治上的差别和等级被取消。

再次,政治解放使国家与宗教相分离。在欧洲,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教权与王权之间密切联系在一起,王权与教权共同维护着封建制度。与世俗权力相比,教权势力明显占据优势:世俗的王权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高权力,而教权却是凌驾在整个欧洲世俗社会之上的权力;世俗社会的王权需要获得教权的批准认可。凡此种种,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宗教对政治的控制、干预及其影响。因此,欧洲、北美一些国家率先在人类历史上,通过革命或政治改革,使国家摆脱了封建等级专制与宗教神权的双重统治,并建立了现代民主制度,国家与宗教随之实现了分离。马克思称之为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1](p.426),划定了国家与宗教的边界。

论及政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把讨论的焦点集中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上。诚然,政治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宗教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人要获得解放与发展,必须摆脱宗教的羁绊与束缚。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看重政治解放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还强调,人从宗教获得解放并不等同于国家从宗教获得的解放[1](p.435);并明确指出,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类的解放[1](p.435)。这说明,特定时代的政治解放本身的局限性毋庸置疑。

第一,马克思哲学视域内的人类解放只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并非全人类的解放。显然,资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全人类的解放必须超越这种解放。在社会实践中,这种解放的局限性表现为:“政治解放只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发生了分离,从政治上取消了等级和差别的存在,但在社会上并没有取消等级和差别,它只是使政治等级变成了社会等级。”[3]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已经包含着对政治解放限度的论述,政治解放绝非目的,人类解放才是目标。人们所热衷于议论的市民社会,尽管在取代封建社会的意义层面值得肯定,但就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来说,必须知晓:“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区别即是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4]

第二,政治解放的实质仅仅是政教分离,表现形式是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这里的政治解放并未否定、废除宗教,仅仅划清了政治与宗教之间的界限。然而,宗教失去的是昔日对政治的控制、干预,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人们的世俗生活仍然受到宗教的影响,所不同的只是有了信仰自由。在那些通过政治解放建立民主制度的过度里,宗教依然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对社会生活改革领域的影响亦不容低估。由此可知,政治解放并未真正解决宗教问题,而是把这一问题留给了人类解放时代解决。

第三,政治国家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欺骗性的阶级,表面上看代表着人民的利益,而实质仅仅是代表自己的利益,并不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政治解放实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所以,代表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只是一个客套与欺骗而已。在资产阶级把握政权的市民社会,虽然无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但实际上在市民社会并无社会成员的资格。因此,政治解放之后,市民社会的无产阶级并未获得真正的解放,市民社会最终将会被扬弃。对于市民社会广大的无产阶级而言,只有超越了政治解放,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5](p.58)。由此也不难理解,马克思缘何将超越政治解放的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社会理想。

第四,关于人的异化。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及其各种论述,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精辟的表述。马克思通过人的异化剖析了市民社会,并得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的结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变成了异化劳动,即主体劳动的成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存在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为前提的,是资本、地产与劳动三者分离的结果。同时,私有制又是异化劳动积累的结果。从两者的关系来看,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两者同时并存,共同发展,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其实,马克思在分析批判黑格尔政治哲学时,深刻指出了政治革命存在的局限性,使克服市民社会和超越政治解放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政治解放入手,到涉及人类解放,马克思的解放思想实现的是跨越式推进。

人的解放、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存在着天然联系。反过来说,假如人类追求解放不是谋求自由而全面发展,那么这种解放目的必要性会大打折扣。解放与自由之间的必然联系,决定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要以解放为前提、为必要条件。有学者认为,追求人的解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但笔者认为,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样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课题之一,政治解放必须服务于人的解放,只有实现了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人的解放始终占有突出的位置,体现了马克思的价值取向。“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归宿和落脚点。”[6]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不难理解,政治解放只是人的解放的一部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定要建立在人的解放基础之上。人在社会有机体中得以全面发展,“有机体形成于人类交往活动中”[7]。人类的文明史,可以理解为一部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也可以理解为人为不断获得解放,不断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且呈现出历时性过程。在人类历史上,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与人的解放程度成正比。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高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一方面需要继续追求人的解放;另一方面,则应继续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信息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迥然不同。然而,其中某些必备条件,适用于任何时代,这就是经典作家对教育的强调与看重。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论述恰恰印证了今天所强调的“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的价值所在。而且马克思把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8](p.530)。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对社会生产实践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通过教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而不应紧紧囿于课堂上、书本中固定的、教条式的知识。此外,经典作家的论述还在告诉我们,既然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离开了实践也会失去价值意义。

当代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和个体的人的不可或缺的需求。研究马克思关于政治解放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阐述的现实价值意义即在于此。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总的需求,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由而全面”有不同的含义。当下,从需求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主要基于现实生活的某些实际需要。此处所谓“实际需要”指的是人们耳闻目睹的一系列社会需要。比如,社会竞争带来是种种压力,谋求各种发展进步要求的条件等等,无一不与人的全面发展(如素质、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有直接关系。同时,社会发展也日益对个体的人提出全面发展的标准要求。这一切实际上都说明需求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此外,公民社会里,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公民社会本身在为公民创造自由而全面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自然要求公民也应具备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这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需求,是当代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条件,也是基础。必须看到,这种双边需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

诚然,现代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也同时需要人的自由发展。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此处的自由是人们在实践中一种认识状态,并非一个人安逸、随心所欲的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当人成为自由的人之时,便是社会的主人、自然的主人、人自身的主人之日。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所揭示的是,人在追求解放个过程中,在满足自由个性的时候,全面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化,更要求人的“自由”与“全面”。而真正的“自由”而“全面”一定要在人的彻底解放时代,才能变成现实。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苗贵山.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进路[J].理论探讨, 2008,(3).

[4]郁建兴.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思想初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5]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周春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齐鲁学刊,2011,(6).

[7]苑芳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刍议[J]科学社会主义,2011,(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王婷: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苑芳江: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桂兰]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将素质教育渗透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