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切除术防止复发的应用观察及分析
2014-04-29李静宜
李静宜
【摘要】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收集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52例共183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共98只眼)和对照组(72例例共85只眼),两组均行相同的切除术,观察组在术中应用MMC,对照组不予以MMC,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级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复发率为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1%,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合理应用MMC,可提高疗效,并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翼状胬肉;丝裂霉素C;复发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是受干燥气候、沙尘以及紫外线等慢性炎性刺激因素,致使纤维组织发生变性,导致眼角膜前弹力层受损而激发上皮组织变性,发生结缔组织增生,向角膜中发展而形成胬肉[1-2]。目前临床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在预防术后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3]。本研究就观察分析了MMC在翼状胬肉术中预防复发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52例共183只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共98只眼,其中,男性33例,女性47例,18例为双眼发病,另62例为单眼发病,年龄在39-66岁之间,平均为(47.5±11.6)岁。对照组72例共85只眼,其中,男性31例,女性41例,13例为双眼发病,另59例为单眼发病,年龄在40-68岁之间,平均为(45.9±12.4)岁。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均由同一临床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在医学显微镜下完成。常规清洁患者的结膜囊,并对眼睑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均以0.5%的利多卡因进行延期表面麻醉,并于翼状胬肉的颈部以及体部结膜下方注射适量2%的利多卡因。经病灶头部外侧进行解剖,将胬肉头部分离直至角膜缘麻将两侧胬肉体部结膜剪开,并将胬肉以及巩膜上组织钝性分离,将胬肉头颈部以及增生组织剪除,将巩膜上以及角膜表面的残留组织彻底刮除,然后进行压迫止血。观察组患者以浸有浓度为0.2mg/ml的MMC棉片置于其暴露的巩膜上,注意勿接触其保留角膜及结膜组织,保留3min后将棉片取下,以500ml0.9%的生理盐水将MMC冲洗干净。对照组不予以MMC棉片以及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据结膜损伤面积将上面的角膜缘组织与下组织上皮面相对,以10-0尼龙线缝合2针固定,对于结膜缘以及术区部位的保留结膜缘,应进行对应连续缝合。术后予以典必殊眼膏涂抹,并包扎术眼,于术后第2d将包扎打开,并据角膜上皮的生长情况合理应用典必殊眼液,术后7d拆除缝线
1.3疗效评价指标治愈标准:患者术区的结膜及角膜表面较为光滑平整,且结膜面不存在充血症状,角膜面较为透明或者存在少量的云翳。复发标准:患者术区结膜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发生再次增生和充血,并且侵入到角膜缘的内部。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χ±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并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并经χ2检验,P<0.05表示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术后均随访12-18个月,平均为17.5月。观察组98只眼中共有5只眼复发,复发率为5.1%;对照组85只眼中,有12只复发,复发率为14.1%。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存在轻度的流泪、畏光以及疼痛等症状,均未作特殊处理,持续7-24d后逐渐消失。观察组有1只眼发生结膜伤口延迟愈合,愈合时间为11d,1只眼发生角膜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1只眼发生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为1.2%。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紫外线照射为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紫外线可利用其光毒性以及氧化应激作用而影响翼状胬肉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紫外线将造成细胞中的DNA直接受损,影响DNA的复制以及双螺旋形成,从而造成细胞变性。此外,紫外线还可诱导生成氧自由基,氧自由基可损伤细胞中的蛋白质、DNA以及脂质[2-3]。另外,角膜细胞发生功能障碍也可能是该病的发病原因。与所有干细胞一样,角膜缘干细胞的寿命较长,且细胞分裂潜力极强,能够自行繁衍,其承担了细胞以及组织的更新。除增殖分化成为角膜上皮细胞之外,角膜缘干细胞还具有栅栏的作用,可阻碍结膜上皮生长进入到角膜中而发生角膜上皮结膜化。当受到某种或者某一些物理或者化学因素引起角膜缘受损,导致其屏障作用消失,可引起已经变性的眼角膜上皮以及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生长进入到角膜中,从而形成翼状胬肉[3-5]。目前,有相关研究认为,基因突变以及COX-2也可能参与了眼部翼状胬肉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目前,翼状胬肉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以及激光治疗两种。激光治疗的效果不确切,故手术治疗仍是临床治疗的主流方法[3]。临床中常根据患者的翼状胬肉具体表现选择不同的术式进行治疗,例如可实施胬肉单纯切除术或者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或者结膜移植等。虽然这些术式在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无法避免术后高复发率的问题。近年来,临床应用各类抗代谢药物有效降低了术后复发率[2]。MMC是一种常用抗代谢药物,是经头状链霉菌进行层分离而得到的抗肿瘤抗生素。MMC能够与DNA中的双螺旋发生交连,有效破坏DNA的功能和结构,并可对繁殖期的DNA复制效应产生抑制作用,可杀灭增殖期细胞,对于静止期细胞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临床应用其抑制血管组织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应用于翼状胬肉可防止其复发[3-4]。手术中将角膜巩膜表面存在的变性组织彻底清除,可减少其对于正常组织的不良刺激,仅予以压迫止血即可。手术后适量予以激素,可有效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显著降低复发率。术中将MMC棉片取出以后,应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避免残留MMC,避免或减少MMC相关的不良反应[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且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故认为在翼状胬肉术中,合理应用MMC,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方义.翼状胬肉术中丝裂霉素C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1):34-35.
[2]陆华文.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对降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作用[J].广东医学,2009,30(6):975.
[3]史文凈,朱豫.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研究[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2,34(11):854.
[4]陶涛.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6):500-501.
[5]周静.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在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0,32(12):92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