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问题研究

2014-04-29单武雄罗迈钦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关键作用教学模式改革新型职业农民

单武雄 罗迈钦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127)お

摘要 基于湖南农业劳动者目前存在的素质问题,认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业高职院校能够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中扮演重要角色。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突出优势,探讨了如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发挥好农业高职院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关键作用

中图分类号 S-01B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9-06499-03

基金项目 2012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ZJA2012018);2012年度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2C1122);湖南省2013年农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团队(13TD04);2014年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课题(2014BZZ143);2014年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ぷ髡呒蚪 单武雄(1971-),男,湖南衡东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603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是广大农民的优秀代表[1]。近年来,湖南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后继乏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湖南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来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的高职院校,在承担起服务“三农”问题方面应责无旁贷且大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而培养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把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有效转化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才能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1 农业高职院校能够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必然逻辑

1.1 农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与新型农民培育的一致性

农业高职院校之所以成为培养职业农民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可以发挥的关键作用是“因为职业农民的分类及其岗位职责标准和职业农民培育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建立在职业农民分类基础上的职业农民岗位职责和职级标准便是其逻辑中介”[2]。培育职业农民,关键在于农民的职业化,加速农民职业化的当务之急则是抓紧构建农民职业化制度,其基本要求就是要明晰各类职业农民的岗位职责和职级标准,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根据这些岗位职责和职级标准,内化为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来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决定专业标准,完成课程设置,确定课程标准和设定培养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够真正契合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

1.2 新型农民培育是农业高职院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由于受制于招生、教学、机制、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职能还未能充分发挥,也客观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有志于农业创业的农村青年得不到系统性、专业化的教育与培训。二是农业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特别是农民的需求脱节,农民学习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产业升级缺乏高端的示范引领型人才,农民的文化素质、经营理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差距,政府、学校、农民三者还远未形成合力。无论是农业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求,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都要求高职院校加快构筑“三农”人才培育高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无疑是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三农”新的着力点。

1.3 农业高职院校是农业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摇篮”

根据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农业科技人才中,……,推广人才专业素养明显提升,基层推广人才比重稳步提高,……大约达到60%左右,其中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要达到80%以上”。据湖南省的统计资料,以2007年为例,湖南省农技干部中,拥有中专学历的占39.59%,大专学历的占30.62%,两者相加达到70%以上。大学学历的占13.50%,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79%。因此,从数量上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农业推广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切实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基层农技人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是农业科技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力量,在农技推广事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他们的技术应用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成效。因此,切实加强农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充分发挥好高职院校在农业科技应用中的“二传手”作用已是当务┲急。

2 高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优势突出

2.1 具备完善的教育体系

一般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多数是从过去的一所或多所农业中专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成,绝大多数农业职业学院已跻身国家级或者省级示范院校行列,也基本形成了中职、大专、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配套的教育培训体系,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长沙农校建校于1903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和积累,已发展成为专业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农科优势突出的省级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学校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成为了培养农村实用技术型人才、新型农业职业人才的摇篮,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农业经营生产方式的转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湖南省农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基地。高职院校自身构建的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能最大限度发挥体系的力量,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办学效益,保障培养质量。

2.2 教育教学内容针对性强

新型职业农民应开展包括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理念、农业文化和农场经营与合作社管理4方面内容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活动涉及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多个方面。这些生产生活技术技能,如土地规划、资源利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农产品流通、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一般农业职院校能够有实力承担,农业高职院校开办的农业类相关专业,大多经过了长期的市场调研,满足当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农业高职院校能充分发挥长期服务“三农”优势,了解当地主导产业、掌握优势农产品生产技术的优势,为新型农民培育提供更具专业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3]。

2.3 拥有对口的教育资源

农业职业院校长期从事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积累,具有比较完整的教育资源,在技术、人才、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在农技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2009年联合省内农业类高职学院、中职学校、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共50余家,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宗旨,组建了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搭建了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整合、重组、共享的平台,以促进集团内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可见,农业高职院校不但能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必需的实训场地、设备和师资,还可得到龙头企业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和智力,建立起开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密切可靠的战略合作伙伴。

2.4 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可分为初、中、高3个层次。初级培训即实用技术人才,按照农业工种分类来培养的农技工人,是生产经营活动的骨干农业劳动力;二是中级人才,即技术型人才,也就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专门技术指导的农业技术人员,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三是高层次人才,即生产经营型人才,依靠农村社会化服务,开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生产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每一层次人才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相应的教育教学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自身具有比较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办学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模式都是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设计,可以为农民提供从技术技能培训到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在内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同时通过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能够在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

3 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重要┳饔锚

事实上,当前的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培养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应当在办学意识、人才培养体系、资源整合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探索,以更为开放的心态、更为解放的思想、更为广阔的视野走开放办学的道路,努力发挥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平台作用[4]。

3.1 确定对象定向培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只依靠农村乡土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大批专门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懂得如何增加土地的资本投入,还会应用新技术成果,提高土地利用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效益。这些人才应该是分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前农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我国农村急需的新型职业农民,高效率使用好有限的培训资源。

3.2 突破招生“瓶颈”

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对象应该涵盖所有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和服务者。当前的农业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高中或初中毕业生,走的是“从学生到学生”的招生道路,把相当多的对农业缺乏感情,只想“跳农门”的人招了进来,浪费了宝贵的农业教育资源,而一些真正想学农务农的农村青年却因为招生范围的局限而无法进入学校学习。当前,迫切需要打破这一招生“围城”,把“原意学,下得去,留得主,用得上的人”招上来。农业高职院校生源包括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服务的现实的职业群体(即在岗务农农民),如普通农户、家庭农场经营者、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也包括农业后继者、返乡创业复转军人和农民工、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潜在群体。具体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农业企业主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农机手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只有将直接从事农业工作的有志于农业的农村青年作为培养的主体,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新型职业┡┟癃[5]。

3.3 创新培育模式

农民农事多、时间有限、经费少,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农业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创新培育模式。职业农民培养培训方式必须多样化,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普及培训与重点培训结合的方式。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专家到农村去举办技术、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短期培训班,开展培训活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还要具有连续性,仅有短期培训是不够的,要培养面向农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发展农业必须要有一批村级干部、技术能手和致富能人来带动[1]。高职院校可以举办村干部培训班、技术能手培训班、经营能人培训班等,对他们进行经营管理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一是要培养好带头人;二是要培养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把科研成果推广到每一个农户家中。高职院校可以向当地农村开放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进行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培训。学校为农民提供充足的教育培训资源,供农民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并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立学习辅导交流中心,定期派教师进行指导,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学不同的专业技术。开放性的教育培训没有场地的限制、没有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偏远地区文化层次较低的学员也能继续学习;还可以采用远程教育:学生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考试合格修完总学分后,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

3.4 优化培养环境

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包括教育、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因素,涉及政府、学校、企业、农民、农村等多元影响因素。为形成良好的环境,要强化社会舆论的引导,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为了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国家应出台激励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完善农产品价格体系,提升农产品价格水平,通过制度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有一个良好的从业环境,并能够依靠这个职业获得较好的行业收入和社会认同及尊重,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让职业农民能够体面从业,惬意生活,从而稳定职业农民队伍。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应该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探索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育体系,强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养,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农业的职业技术人才,提高农民驾驭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工作,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中青年劳动力重新回到农村,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并造就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3.5 加强师资建设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是有实践能力的成年人,是带着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来学习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的学习目的与任务,农业高职院校的师资状况尚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应打破现有师资队伍建设的围城,必须走“双师型”教育教学办学之路。一是立足自身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校地联动、教师创业等有效方式,切实培养一批既精通职业教育规律,又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专业带头人;二是吸引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通过适当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和掌握教学方法,成为农业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三是健全与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兼职教师建设;四是加快培养一支既懂生产,又熟悉中央和地方政策法规,且掌握合作社组织、经营管理方法,能指导合作社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事业的发展。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良好机制。总之,打造和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由之路。

3.6 共筑培育体系

我国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明显存在主体不突出、各自为政、缺乏衔接配合、综合效益低等问题。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是一种特定培养对象、特定教育培训内容和特定培养目标的特殊教育,迫切需要建立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目标和任务相适应、分工合作、运转高效的教育培训体系。在当前中职、高职、农广校等缺乏合理的“立交桥”互通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农业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属于单一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定位,强调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也就是重视生产能力培养,而在与市场开发能力紧密相关的素质培养上,在培养“既懂生产又会经营”的人才上,还缺乏相应的培养体系,更缺乏有效的培养手段。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专业分工过细,条块分割,已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需要。应该依托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以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为依据,以农产品的基本属性为平台,把服务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质量监控、农产品加工应用等专业(方向)与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联合,构架起服务于农业产业链的新型教育合作组织。

3.7 整合培育资源

首先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优势向生产力的转化,行业优势与地方政府的联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优势与产业优势的结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关联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等方面。其次是农业高职院校学校内部各专业间合作较少,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培养较为欠缺,制约了人才潜力的发挥。农业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整合校内、校外优质资源,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层次,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区域和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农业高职院校还要重视校内各专业、各部门间优势资源的整合,形成其办学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陆燕春.保障粮食安全须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2):5.

[2] 齐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J].农家生活,2012(3):49.

[3] 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3]1 号[Z].2013.

[4] 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 号[Z].2012.

[5] 庄天威,孙玉霞.高职院校服务“三农”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8,47.

[6] 张晓山.建立职业农民的注册登记制度 培育从事现代农业的主力军[J].农村工作通讯,2012(7):30.

猜你喜欢

关键作用教学模式改革新型职业农民
转出新动力 积蓄新潜能
网络新应用环境下Java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汽车销售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激活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关键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桥究竟美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