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穴位敷贴法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防治效果的临床观察
2014-04-29沈艳颖
沈艳颖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穴位敷贴法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冬夏并治与健脾润肺益肾两法结合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防治的疗效确切满意,安全方便。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改良;冬夏并治;健脾润肺益肾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明确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或有支气管哮喘病史者,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中临床缓解期的诊断标准的患者,符合入组标准病例共80例。分为治疗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20~75岁,病程8~40年以上。对照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龄18~71岁,病程9~50年。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于入夏前开始第1阶段治疗:在定喘穴处针斜刺13mm~25mm,运用平补平泄手法,不留针,后拔罐5min。用黄酒调和哮喘方药粉制成药丸,于针眼处用膏药将药丸固定,进行穴位敷贴。其余穴位(背部左右各膏肓穴、左右各肺俞穴、华盖穴、膻中穴)直接应用黄酒调和哮喘方药粉制成的药丸穴位敷贴,另有天突穴处使用直接使用丁桂散丸敷贴。当天敷6h后自行取下。以后背部左右各膏肓穴、左右各肺俞穴、华盖穴、膻中穴更换1次/w,共更换6次;定喘穴、天突穴更换1次/3d,共更换8次。夏天时加食用药西瓜。若停药后出现咳嗽、咯痰、胸膈满闷轻症时继续使用上法敷贴。每于入冬前开始第2阶段治疗,方法同上。服用具有健脾润肺益肾作用的参地合剂(张少堂协定方)1个月。对照组同上法敷贴,同时服用中成药,每于入夏分别服用利肺片(2# tid po)+六味地黄丸(5# tid po)+健脾丸(6g tid po),连续治疗1个月。夏天时加食用药西瓜1个。每于入冬前继续第2阶段治疗,为期1个月。临床观察期间,两组患者不使用其他平喘药及糖皮质激素,如合并感染可加用抗生素。为保障患者安全,治疗开始24h后,喘息明显加重的判为无效,可加用其他药物。
1.2.2观察指标 观察每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项指标程度,并记录积分。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发作频率,发作一次记2分,见表1。
1.3.2临床控制
1.3.3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积分变化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积分定义为:哮病症状及体征情况、疾病发作情况的积分总和。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分别以6项观察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综合积分统计处理显示,治疗组显效2 例,占5 %;有效34例,占85%;无效4 例,占10 %;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1例,占2.5%;有效34例,占85%;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患者出现皮损,均自愈。
3 讨论
穴位敷贴是临床常用的预防及治疗哮喘的有效方法,冬夏并治更利于经络穴位的药物吸收。入冬气候转冷,阴气占主导地位,阳气逐渐削弱。平素阳虚或受阴寒之邪侵袭,至冬季阳气尤显不足,内外合因,外邪袭肺而致病。而盛夏之季,阳气蒸腾旺盛,就会抑制阴寒之邪下伏,尤其是三伏天,酷暑至热,汗腺分泌旺盛,对经络穴位更为敏感[3]。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气血充盈,气机条达,经络通畅,俞穴最为敏感,故善养人体之阳气。此时肌肤腠理开泄,如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穴直达病处激发阳气、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黄吉赓教授认为"痰饮伏肺"为发病的宿根,肺、脾、肾功能失调为发病之根本。故黄师提出"气化失司痰饮伏,论治重在肺脾肾"。《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撰度以为常也。"说明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的受纳水液,水精的运行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肺脾肾对水液输布、排泄的作用,必须经由三焦"水道",方能得以实现,而三焦是贯穿其中的通道。通过三焦通道,将人体脾、肺、肾、膀胱与腠理、肌肤联系起来。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依赖肺的宣发与肃降作用而调节,而三焦气化功能的正常与否,则与肾及膀胱的功能密切相关。肺主气,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肾主水,为气之根;治病必求其本,从肺脾肾的调治来治疗肺系病证是治疗的主要方面。通过扶正固本治疗,达到减轻和预防复发的目的[4]。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等肺系疾病多是由于肺系急性病变未得到及时适当治疗,或原本体质虚弱,反复感染外邪迁延发展而来。这类疾病往往表现"咳、痰、喘",虽"标实"在外,然"本虚"肺、脾、肾三脏不足,乃是其发病的内在因素,气候转变,寒温失调则为发病的诱因。
"冬病"在冬季发作期治疗多以治标为主,全力驱邪以缓解症状,而未立足于改变病体虚弱,气血阴阳不足的本质,以致疗效不够理想。"夏治""冬病"与其说是治病,倒不如说是治体,即改善和增强体质,恢复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当然,扶正固本并不是单纯进补,而是根据个人不同病情、病性及体质,采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内服外治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经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对于咯痰、胸闷、哮鸣音等症状改善明显,但对于轻症咳嗽、喘息等症状仅达到显效。但在后期跟踪随访中发现,连续3年以上参与冬夏并治哮喘敷贴者。则其支气管哮喘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或僅有哮喘小发作,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就能控制。这就表示哮喘敷贴结合冬夏并治的方法能将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达到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目的。由此可见,冬夏并治结合敷贴防治哮喘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从冬病夏治发展为冬夏并治或许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防治更有帮助,这是我们今后将要探讨及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科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66.
[3]孙斌,陆卫娟,倪晓明.膏药穴贴防治小儿慢性咳喘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7,22(2):27-29.
[4]余小萍,陈晓宏,孙玄叴,等.黄吉赓肺病临证经验集[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1):16-23.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