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4-04-29张锋
张锋
摘 要:课堂演示实验对于学生有效接受物理学的新概念、新定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课堂演示实验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效率;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强,学生难以有效接受课堂知识,很容易丧失学习物理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生动有趣、直观性较强的课堂演示实验,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到物理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一、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对初中物理的定律和原理会觉得枯燥无味,很可能会降低学习物理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想要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应该提高物理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课堂演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例如:用热水把被压扁的乒乓球“复圆”,打气筒给轮胎打气之后会变烫。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产生对物理的浓厚学习兴趣,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教师可以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课堂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加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活跃初中物理的课堂氛围,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演示实验中引发自身思考,保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师可以将实验现象引申到现实生活中,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相应知识代入生活,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逼真地描述相关的物理学现象,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很多初中物理理论,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相应知识点,而如果接触课堂演示实验就能够使得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初中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对于摩擦生电的知识,单纯通过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如果借助橡胶棒、玻璃棒、毛皮、碎纸屑等实验用品,就可以一目了然地让学生理解摩擦生電的现象。
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应当让实验设备尽可能简单,易于操作,同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记忆实验的步骤,帮助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实验目的,让学生对于实验原理、现象和规律都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如教师在讲述大气压强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玻璃瓶和鸡蛋这两个简单的实验工具,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再通过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活跃自身的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初中物理的课堂演示实验是一种效果极为明显的教学手段,它的直观性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对物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巨大飞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初中物理是一门强调观察和实验的学科,也是实施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着重强调课堂演示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使中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有着积极作用。初中物理教师生动形象的课堂演示实验在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所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课堂演示实验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教师经常进行科学严谨的课堂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有效接受初中物理知识点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时,会向学生介绍包括实验思路、实验方法、相关设备、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等物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学生通过教师长期的课堂演示实验,能够逐渐掌握物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对于其他初中物理知识乃至今后的物理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甚至可以为学生将来从事与物理相关的事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正是基于课堂演示实验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教学时应当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准确把握实验的操作流程,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最为科学的物理实验的技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亚敏.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2]刘美芝.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教学[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