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我国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之争引发的思考

2014-04-29余红盈王浩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分期中国板块

余红盈 王浩

摘 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核心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运用逻辑分析法对这2种训练理论优缺点进行对比与概括,研究表明:板块训练理论是一种以分期训练理论为基础的中周期训练模式的创新理论,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它是否适用所有运动项目训练还有待验证,是否适合运动员早期基础训练和一般身体训练存在质疑;分期训练理论是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规律为逻辑起点所构建的一套训练理论体系,是一个客观的、开放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是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板块训练理论和分期训练理论之间的学术争论由来已久,运动训练学界学者应辩证理性地看待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学术之争,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既要汲取2种理论的精华,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力图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原创理论。

关键词: 中国;板块;分期;训练理论;训练阶段;训练计划

中图分类号: G 808.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4-0343-06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is paper outlined the backgrounds and core ideas of the Block Training Theory (BTT) and Periodic Training Theory (PTT) by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summed up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made a comparison by logical analyzing,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training theoretical system.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Blocking Training Theory (BTT) was an innovative theory for periodic training mode of high level athletes on basis of Periodic Training Theory (PTT) and was significant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 level athletes.However,whether it was suitable for all sports event training was still to be proved.There were doubts about whether it was suitable for athletes preliminary basic training and general physical training as well.PTT was an open and objective training theoretical system built on the changing rule of athletes competing status and served as the basis of BTT,but there we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in it.The academic dispute over BTT and PTT had lasted for a long time.Chinese sports training scholars should treat the dispute in an analytical and rational way by seeking common grounds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namely,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both theor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admitting their limitations and trying to put forward more original training theories.

Keywords:China;blocking;periodization;training theory;training phase;training plan

1964年苏联著名的运动训练学学术泰斗马特维也夫教授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出版了《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的专著,标志着分期训练理论正式形成。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分期训练理论通过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取得了实际成效,获得了广大运动训练学者和教练员们的一致认同,在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指导。板块训练(block training)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就已经问世,引起我国运动训练学界重视是2001年陈小平在《体育科学》上发表了题为《德国训练学热点问题研究述评》一文[1],随后我国一些训练学者也逐步加入到板块训练理论研究的行列当中。就目前的研究报道来看,运动训练学界对板块训练理论的看法褒贬不一,尤其喜欢把板块训练理论和分期训练理论作比较,从而产生较大的意见分歧。诚然,是学术就少不了争论;但是有些学者在没有全面了解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实质的情况下,就急于加入到这场学术争论中来,且少数学者观点过于偏激,语言过于犀利,甚至相互攻讦,在这种学术氛围的影响下,训练学界的部分学者难逃人云亦云的尴尬局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运动训练学界的重视。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分期训练理论经过了长期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容不得半点的质疑或挑战;也有学者认为分期训练理论已经过时了,而板块训练理论比分期训练理论更为先进,更为实用;还有些学者直接否定了分期训练理论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指导作用,大肆推崇板块训练理论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指导作用;更有甚者认为应以板块训练理论来取代分期训练理论,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面对众说纷纭的板块训练理论与分期训练理论的学术争论,我们是否应该理性地思考一下,这场学术争论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辩证地看待这场争论,这场争论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和广大教练员才会有清醒的认识和较为理性的判断,在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中才会合理取舍,科学安排。

1 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提出背景及核心思想

1.1 分期训练理论的提出背景

现代训练分期理论与实践历经了一个世纪的发展,许多运动专家和学者对其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

20世纪初,苏联在季节性竞技项目(水上项目、冬季项目和自行车项目等)中把运动员全年训练过程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时期,以便组织有计划的训练和使其在重大比赛中有出色的表现。那时某些运动员培养团队就曾建议把全年训练过程划分为准备期、基本期和结束期[3]。这一点可以从布·阿·科托夫的《奥林匹克运动》一书中得到考证,他首次提出了运动训练过程的不间断性和阶段性,并将运动训练过程分为一般训练、准备训练、专门训练3个时期[3]。当时,苏联的运动员在参加欧洲的一些比赛时采用了相似的计划模式;但是,分期训练计划变得更加复杂,到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有教练员提出了4年计划和年度计划[2]。到1938年,苏联出版的体育学院基础性教学参考书中正式书面提出建立以2个时期——准备期和基本期为基础的全年训练系统,准备期中的冬季进行一般训练,春季进行技术与专项训练,基本期中进行个体化训练和在比赛中获得最高成绩。在此书中没有专门地区分过渡期这一训练时相,只是指出“10月份休息和进行工作总结”[4]。1939年A·H·克里斯托甫尼科夫在《运动生理学》的“训练”章节中详细地阐述了安排全年训练的概念、训练分期、训练程度各个方面发展的衔接、负荷动态等,并划分出3个时期:1)准备期,分为一般训练、专项训练和教育教学部分;2)基本期,分为预备部分、赛前部分和比赛部分;3)过渡期[4]。

二战(1939—1945)以后,苏联的训练学专家H·T·奥佐林于1949年在《田径运动员训练》一书中提出过渡期的训练任务为逐渐降低负荷的秋季训练和积极性休息,并提出了运动训练“周循环”“阶段循环”“全年循环”和“全年专门化训练”的观点,使全年训练分期进一步具体化[4-5]。列图诺夫(Letunov)和普洛考普(Prokop)又分别在1950年和1959年从运动医学的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了阶段划分,首次提出了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具有“训练水平上升阶段”“竞技状态阶段”和“训练水平下降阶段”,并具有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特点[6]。1956年,苏联在分析运动员参加第16届奥运会的结果时,从国家层面上尖锐地提出了关于必须在高成绩竞技体育领域广泛发展科学研究和形成运动员培养的科学方法保障体系,以便能直接保障苏联国家队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战胜美国运动员的问题。在要求深入进行理论方法研究的主要问题中,曾包含了运动员备战最重大比赛的全年训练分期问题,而问题的倡议者就是马特维也夫[4]。1964年,马特维也夫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不断总结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在其博士论文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经典专著《运动训练分期问题》,首次完整地构建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体系[7-8]。至此,标志着分期训练理论的正式诞生。1952—1992年这40年间,苏联在分期训练理论的指导下所取得的历届奥运会成绩也是举世瞩目的(见表1)。

1.2 分期训练理论的核心思想

马特维也夫1964年发表的专著为《Проблема периодизации спортивной тренировки》,我国将其译为《运动训练分期问题》。其中的“периодизации”在俄语中是指分阶段。英语将“分期”译为“periodization”,而“periodization”是由“period”派生出来的,“period”指人生或国家历史中的阶段[9]。汉语中的“分期”有2种解释:1)把连续的过程分成若干时期或关联阶段;2)在时间上分成若干次进行[10]。运动训练学中所指的分期是一种将训练时间分成较小且容易管理的部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训练阶段[2]。

马特维也夫1964年所提出的分期训练理论实际上是年度训练计划的分期安排。他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形成过程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 这3个基本阶段的客观规律[11],以年度为时间单位,相应地将全年训练过程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这3个时期组成一个训练大周期,在一个训练大周期中各种竞技能力要均衡地发展。同时,他还根据3个不同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的特点,认为在不同训练时期中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安排的比例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12-14],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需要,训练量和强度安排不一样,训练内容和任务也有所侧重。不仅如此,他还根据900例运动员全年运动成绩动态的研究结果,建立了具有单峰、双峰、三峰特点的达到针对比赛的最高准备程度的方案(如图2、图3所示)。运动训练过程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案取决于竞技项目的特征和安排运动训练的特点[4]。由此不难看出,马特维也夫所构建的分期训练理论的逻辑起点是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1.3 板块训练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竞技体育逐渐走向职业化和商业化,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层出不穷,一些高水平运动员为了个人利益或国际排名积分等的需要,不得不打破原有的分期训练计划,频繁参加一些商业性较强的大奖赛、公开赛和大师赛等赛事,从而导致比赛成绩起伏较大,很难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单周期或双周期训练安排无疑成为这些高水平运动员在1年之内多次取得良好运动成绩的绊脚石。也就在此时,苏联的运动训练改革浪潮愈演愈烈,当时有一种较为盛行的观点,认为分期训练的负荷过大,应将分期训练改进得更加有效[15]。

于是,当时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教练和训练学者就开始尝试多周期训练模式。在多周期训练模式下,训练时间相对于原来的单、双周期有所缩短,每一种运动素质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难以使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教练员们与训练学者为了解决这一现实而棘手的问题,他们认为与其让每种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还不如在一个较小的周期内以发展1~2种对专项成绩起主导作用的竞技能力因子为主、以发展其他竞技能力因子为辅来安排运动训练过程。这种想法很快就被应用于训练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改进,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将这一较小的周期训练阶段称之为“训练板块”,但“训练板块”在当时没有专门的解释,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运动训练学概念[15]。直到1985年维尔霍山斯基在对马特维也夫的分期训练理论长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上述优秀教练员的训练实践及他本人长期、大量的实验,发表了《训练过程的程序化和安排》的专著。他在此书首先正式提出“板块”这一训练学概念,书中的“板块”是指“集中使用某单一方向负荷的阶段”,但并没有对板块训练进行系统的论述。直到2005年,维尔霍山斯基在题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学:高级运动员训练的板块系统》的文章中,比较完整地推出了自己创立的“板块系统”,并进行了阐述[16]。

1.4 板块训练理论的核心思想

以色列学者弗拉基米尔·伊苏林明确指出,训练负荷的集中是板块周期理论最关键的和最基本的原理[17]。板块训练理论认为:只有高度集中的训练负荷才能对高水平运动员产生有效的刺激,使他们的运动和技术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15];因此,运动员的多种素质高度指向性训练负荷不能在同一时间进行,只能依次连续发展(如图4所示)。因为在同一时间段内实施多指向性负荷,就会变成广泛的训练刺激,并削弱运动员原先所积累的专项体形变化[18]。维尔霍山斯基同时还认为,当前产生新的训练手段的可能性逐渐下降,而训练负荷却已经接近极限;因此,控制训练方向是提高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成效的唯一途径[19]。

围绕上述这一逻辑起点,板块训练理论认为在总负荷不变的情况下,集中在3~4周的时间内,以“板块”(Block)训练的形式优先发展对专项成绩起主导作用且相对薄弱的竞技能力因子,使运动员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或2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通过这种集中负荷刺激的手段来达到多次训练痕迹效应①有效叠加的目的,并根据身体素质的生理、生化及医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及比赛结果确定训练的有效性及运动训练调控方案,最终实现专项成绩的突破 [12,14-15,20]。每一个中周期板块安排分别对训练过程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积累(运动员积累基本的运动和技术能力)、转换(运动员将他们的运动潜力转化为比赛专项能力)、实现(运动员实现比赛准备工作并达到预期结果)[15]。因此,运动员在每一个训练板块的末期都可以参加特定的比赛。基于此,我国国家体育总局肖天副局长概括板块结构训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3~4周的板块时间内,接受一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对一些指标测试来检查训练效果。

2 基于这场学术争论的思考

2.1 分期训练理论是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

维尔霍山斯基1985年在《训练过程的程序化和安排》一书中使用“板块”一词要表达的意思为集中使用某一方向负荷阶段[16]。从这里看来,板块的最终落脚点是运动训练的一个时间段。

弗拉基米尔·伊苏林认为板块训练是一种新的周期训练模式,指的是一种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周期训练模式[15]。他同时还认为运动员的机体的形态、组织和生物学改变过程需要大约2~6周的训练时间,该时间大约等于一个中周期,即一个训练板块就是一个中周期训练过程。另外,板块训练理论中所指对专项成绩具有关键影响和运动员相对薄弱的素质其实是分期训练理论中所指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中的子能力。由此可见,板块训练理论创始人虽然在后期研究中,处处要与分期训练理论划清界限,甚至想全盘颠覆分期训练理论;但实质上,板块训练理论的提出却是以分期训练理论为基础,只是通过相对单一的训练刺激有意识地控制训练的方向而已。

2.2 辩证地看待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

2.2.1 分期训练理论的客观性

分期训练理论是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规律为逻辑起点所构建的一套训练理论体系,众所周知,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运动训练只有合理地利用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任何违背运动员竞技状态变化规律的运动训练安排都会使运动员机体产生劣变,容易造成训练过度、运动损伤或过早地结束运动员的运动生涯。马特维也夫所提出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呈现螺旋上升的动态,这与超量恢复理论相吻合,而超量恢复这一运动训练规律已被前苏联的许多运动生理学家证实其客观性[21];因此,分期训练理论的客观性毋庸置疑。

2.2.2 分期训练理论的开放性

笔者在分期训练理论的核心思想中就已经阐明,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到底采用哪一种分期方案,应视具体项目特征及安排运动训练特点而定。分期训练理论中所罗列的3种分期方案也并不是最终的选择方案,由此可见,分期训练理论中如何分期并不具唯一性。如苏联和民主德国高级游泳运动员曾成功地尝试过全年四周期训练安排,经研究、论证和审定,这一安排既不违反重大比赛有计划地训练方面的分期理论基础性原则,同时又使得运动员能顺利地参加8~9个比赛。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只要不违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的发展变化规律及项目特征要求,采用多种分期模式都是可行的。同时马特维也夫一直认为分期训练理论是不断发展、吐故纳新的理论体系[21],因此,分期训练理论是一种开放的运动训练方法论。

2.2.3 分期训练理论的局限性

马特维也夫在分期训练理论这一领域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造就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级优秀运动员与优秀教练员,但每一种训练理论都有其特定适用条件,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分期训练理论也不例外。

首先,分期训练理论与当前运动员参赛次数不断增加的赛制不匹配。分期训练理论当时主要是针对世界级重大比赛,尤其是针对奥运会所设计。而奥运会是4年一个周期,按图1和图2所示的分期安排当然不会出现问题。问题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运动员需要参加的世界级大赛越来越多,伴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比赛的强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分期训练很显然是无法满足运动员多次参赛的需要,即使按普拉托诺夫的全年6周期训练体系[8]的模式安排全年的运动训练过程,还是不能满足高水平运动员全年十几次参赛的需要。

其次,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安排方面,分期理论也受到了质疑,如陈小平[6]、罗超毅[22-24] 等。马特维也夫认为在准备期的一般训练阶段中,训练负荷动态的一般趋势特点是渐进地增长负荷量和强度,但主要是增加负荷量(如图5所示)。在这一阶段中完成的“主要是负荷量方面”的准备性工作,为竞技状态建立稳固的基础[25]。由图5可以看出1—4月为一般训练阶段,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相当长,在1—2月份当中一般身体训练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不大,而在一般训练阶段末期,一般身体训练、专项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强度几乎都达到了最大值。图5中虽然明确地表示了这一阶段末期的一般训练量与专项训练量的比例,但这2种训练负荷几乎同时达到最大强度,似乎不太现实;因为在训练过程中任何一项训练内容的数组练习中达到了最大强度,必然会消耗大量的体能,后续训练再想达到最大强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2.2.4 板块训练理论的针对性

无论板块训练理论跟随者怀着怎样的学术动机去批判分期训练理论,但至少可以证明维尔霍山斯基本人已经发现分期训练理论在新竞赛体制下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存在一定的困惑。从这种意义上讲,板块训练其实是专门针对克服高水平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中“短板效应”而提出的一种训练模式,与其各种竞技能力都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还不如利用4~6周的时间集中精力提高1~2种专项竞技能力,这比起一个大周期中分别提高不同的竞技能力更有针对性。这样不但能够较好地克服竞技能力中的“短板效应”,而且可实现竞技能力的补偿效应。这或许就是维尔霍山斯基解决分期训练理论中所遇困惑的一种解决方案。

2.2.5 板块训练理论的创新性

板块训练理论提出高水平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不能平行发展,只能依次连续发展,这相对于分期训练理论所提倡的运动员的多种竞技能力平行发展是一种创新。板块理论力求在保持不同训练板块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恒定的前提下,通过相对单一的集中负荷来最大限度地挖掘1-2项运动潜能[26]。若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来看,板块训练理论似乎既与日本学者根本勇提出的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水桶模型”相似,但又与“水桶模型”有所区别(如图6所示)。虽然它们都重视各竞技能力因子对整体竞技能力的影响,但板块训练理论更多地强调要发展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或技能,而“水桶模型”的主要意义在于强调运动员的各项竞技能力要均衡地发展;因此,从发展高水平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的角度来看,板块训练理论中的中周期集中负荷安排相对于分期训练理论中大周期平行安排来说是一种创新研究。我国训练学学者不应随便否定其在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中的贡献。

2.2.6 板块训练理论的片面性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众多的专项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板块训练似乎更多地关注的是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与技能板块,尤其是田径运动中的快速力量性项群的体能与技能板块,而很少关注其他项群高水平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方面的发展。姚颂平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究其原因,维尔霍山斯基在从事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前是一位田径教练员,主要从事快速力量性项群的教练工作[28-29]。那么板块训练理论是否适用于指导其他项群的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板块训练理论不是一个完整的训练理论体系。如果说板块训练理论是一个单独的训练理论体系,那么它应该包括一个运动员的全程多年训练计划与任务,既要包括早期的基础训练,又要包括后期的高水平训练,既要有一般身体训练,也要有专项训练;但是笔者所查到维尔霍山斯基的40篇文章中就有28篇是关于专项训练的。从这方面讲,板块训练理论几乎很少关注过运动员早期的基础训练和一般身体训练,而只是针对高水平运动员所提出的一种专项训练计划与实施方案,并断定只有通过集负荷效应控制训练的方向才能提高运动员训练成效的唯一途径。其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它还不能单独称为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3 结束语

3.1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一种训练理论的提出都源于当时的训练实践,既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与条件,又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板块训练理论只是维尔霍山斯基在面对高水平运动员全年比赛不断增加所遭遇前所未有的困惑时而提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它有可能不适用于指导不同训练阶段、不同训练水平、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分期训练理论在一定阶段的实践训练中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是否适应现代竞赛的赛期长、比赛次数多和比赛强度大的特点,是否满足高水平运动员个体化训练特征等问题上还是备受质疑。我们的众多学者既然都认可马特维也夫提出的分期训练理论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吐故纳新的开放理论体系,那为什么就不能吸取板块训练理论中创新之处,让分期训练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既然完全按照板块思维来规划与构建年训练计划是不科学的做法,那么在分期训练过程中适当地安排1-2个有针对性的训练板块,未尝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

3.2 求同存异

学术研究固然存在分歧与争论,但在争论的同时求同存异似乎更为可取。当前的运动训练学学者如果一味地褒扬或一味地批评某一种训练理论都是欠妥的学术行为,如果硬要拿着别人的研究成果去咬文嚼字就更是不妥了。如果在学术争论过程中,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去寻找新的突破口,学术争论便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永无休止的唇枪舌战,这无益于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训练学界面对当前研究领域内的这场学术争论,应该是不断地整合与完善前人的研究成果,实现运动训练理论的创新突破,而不应一味地褒扬或批评某种理论;面对运动训练实践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应该积极主动地探索全新训练模式与手段,为运动训练实践服务,而不是闭门造车。

3.3 突出重围

虽然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为运动训练实践所作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后人是不是除了继承与弘扬各自的经典之处,就一无所为了呢?当然不是,后人除了汲取各自的精华,摒除各自的不足,似乎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运动训练实践也在不断地向我们提出新的课题。作为竞技实践内在的稳定因素并发挥着独特作用的训练理论,其存在的方式和目的在于及时研究竞技体育迅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问题,而不是以原有的理论去负载它们;因此,训练学界有必要突出分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重围,提出原创的训练学理论体系。如我国的训练学学者田麦久就突破了分期训练理论的重围,从项目特点的角度构建了项群训练理论体系。我国训练学学者如果能提出更多原创运动训练理论,对指导运动实践和构建与发展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小平.德国训练学热点问题研究述评[J].体育科学,2001,21(5):43-46.

[2]帮帕,哈夫.周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5版.王乔君,毕业,陈飞飞,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00.

[3]高大安.体育译文3[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81.

[4]普拉托诺夫.全年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历史、现状、争论与发展前景[J].姚颂平,译.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5):67-78.

[5]唐月香.现代周期训练理论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学校业余训练影响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2):70-73.

[6]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6-9.

[7]姚颂平.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学术思想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3):47-52.

[8]姚颂平.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现状和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2012,32(5):3-11.

[9]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6版.石孝殊,王玉章,赵翠莲,等.北京:商务印刷馆,2004:1276.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刷馆,2005:400.

[11]姚颂平.继承与弘扬马特维也夫教授的运动训练学术思想[J].体育科学,2006,26(11):3-6.

[12]李庆.现代运动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J].体育科学,2005(6):52-55.

[13]倪俊嵘,杨威.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60-63.

[14]李少丹.“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训练理论变迁的哲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79-681.

[15]伊苏林.板块周期—运动训练的创新突破[M].王乔君,毕业,陈飞飞,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1-12.

[16]姚颂平.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现代分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3-10.

[17]Issurin V.Modern Approach to High-performance Training:the Block Composition Concept[J].Physiological of Sport Training,2007:216-234.

[18]Yuri V.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by Alessandra Lombardi. Figures by R.Corradini,SdS Coni.Organiz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cess[EB/OL].[2011-11-20].www.verkhoshansky.com.

[19]许琦,黄海涛.对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质疑:维尔霍山斯基的运动训练理论观点[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10-12.

[20]崔东霞,李钊.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对比之新赛制下运动训练何去何从[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8(2):63-67.

[21]崔东霞,李钊.比较与批判:生理学与方法学视野下的分期与板块训练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72-75.

[22]罗超毅.更新训练观念 提高训练质量:之一[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4):1-6.

[23]罗超毅.更新训练观念 提高训练质量:之二[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5):1-7.

[24]罗超毅.更新训练观念 提高训练质量:之三[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6):1-6.

[25]马特维也夫.竞技运动理论[M].姚颂平,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468.

[26]Yuri V.Organization Principles for Training of High performance Athletes[EB/OL].Translation from Teoriya I Praktika Fizicheskoi Kultuiy.[2014-01-20].www.verkhoshansky.com.

[27]田麦久.北京体育大学精品课程:运动训练学 [EB/OL].[2014-01-07].wenku.baidu.com.

[28]Yuri V.Shock Method and Plyometrics:Updates and an In-Depth Examination[EB/OL].[2013-11-20].www.verkhoshansky.com.

[29]Yuri V.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Strength in Power/Speed Events[EB/OL].[2013-11-20] .www.verkhoshansky.com.

①训练痕迹效应:这一术语是布莱恩和詹姆斯·康希尔曼在1991年提出的,是指在训练停止后,由系统训练引起的身体变化在超出一定时间后延续效应。

猜你喜欢

分期中国板块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骨病活动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分期及临床意义
84例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