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武术标准化思想与实践的研究

2014-04-29唐芒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唐芒果

摘 要:武术标准化现象古已有之,它伴随着古代武术的发展与演变。当代的武术标准化建设不仅是国内武术推广的重要条件,而且是武术国际传播的必由之路,研究武术标准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从古代武术的标准化现象切入,透析古代标准化思想的文化渊源,探讨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社会动因与历史经验。分析认为:“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是古代标准化思想的渊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古代的标准化理念;“圆中寓方,方中寓圆”是古代武术的标准化萌芽思想;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社会分工与合作需要是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主要动因。针对当代武术标准化建设初期出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分析认为:国家驱动为主导是武术标准化的前提条件;框架标准与细化标准相结合是武术标准化的必需条件;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并重是武术标准化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古代武术;武术标准化;标准化思想;方与圆

中图分类号: 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4-0301-05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ancient Wushu standardization has appeared,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ncient Wushu.Wushu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of domestic Wushu promotion,and it is the necessary way of Wushu international spread in the contemporary,So study of Wushu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 studied the phenomenon of ancient Wushu standardization,and dialysed cultural origin of ancient standardization thought,then explored the social practice motivation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Wushu standardization.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sky is round and the earth is square,the truth is in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was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of ancient standardization thought;"square and round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the rules" was the concept of ancient standardization;"square is in the round,round is in the square." was budding mind of ancient wushu standardization.National needs,social needs,the need of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were the main motivations of practice of the ancient Wushu standardization.In the end,aim at some early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Wushu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further thought was anlyzed:National drive for the leading i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martial arts standardization;the combination of Frame standard and refining standard i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and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martial arts standardization.

Keywords:ancient Wushu;Wushu 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ation thought;square and round

武术标准化是当前武术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话题,武术标准化建设既是学术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标准化是指“对社会生产和服务活动所规定的统一的技术要求”[1]。标准化,在当代是个国际通用的语汇,主要归属于经济生产与服务领域,侧重于技术的规范与统一。自1989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来,国家鼓励包括体育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即主动采用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统一标准。中国古代没有“标准化”这个语汇,但是,中国的标准化思想与实践古已有之,古代武术的标准化现象也早已出现。研究古代武术标准化,发掘古代标准化思想的文化渊源,分析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社会动因,可为当代武术标准化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与借鉴。

1 命题的提出——中国古代武术标准化

古代武术标准化——这个命题真伪的判断依据是中国古代武术是否出现过标准化现象。本研究试从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与古代标准化思想2个层次的研究进行论证古代武术的标准化现象。实际上,古代武术在军事和生产等领域都曾出现过统一技术与规格的标准化现象,尽管古代整体模糊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实证研究的思维方式明显不同,古代武术标准化与现代武术标准化有较大差异;但是,这不能成为否认古代武术标准化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存在的理由。中国古代武术的标准化实践与古代武术的演进形影相伴,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与内容。

1.1 古代武术的准化考试现象

武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史上重要的内容之一,它的兴衰浮沉对古代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古代武术标准化现象在武举制度的推行伊始就已出现。武举制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分科,作为官方正式考试制度则是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公元702年)。《通典·选举三》中记载,唐代武举制的考试项目和量化标准有:“射长垛”即帛制的箭靶画为“五规”,距离为“百有五步”;“骑射”即在低矮的土墙上,并列钉上2只鹿形的皮制箭靶,计算每次骑马跑过射中的“靶数”;“马枪”即每次持枪骑马跑过,对场上设置的木板左右分刺,根据刺掉的木板数量计算成绩,且所持长枪的长度、径粗、重量及木板厚度都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还有“步射”“言语”“身材”“翘关”和“负重”等考试项目。《唐书选举制》对翘关有记载,城门的门闩长一丈七,直径3寸半,质量约150 kg,计算应试者双手举起的次数和手提翘关走出的距离。“负重”则是背负的重量为“五斛”,计算行走的距离。宋代,武举制增加了军事理论考核内容,弓马武艺考核包括:弓步射、马步射、弩踏、抡使刀枪器械等,以步马射为重点考核项目。明清时期,武举制又恢复了马上项目与身体素质项目的量化考核,如清代增加了开弓、舞刀、掇石等项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开弓分为“八力”“十力”和“十二力”;舞刀分为“八十斤”“百斤”和“百二十斤”;石分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和“三百斤”等量化指标。

1.2 古代武术的标准化训练现象

商周时期,武士教育中就已出现类似于标准化训练的现象。在“六艺”中“射”和“御”均有武艺技能的规范要求和技术标准,如《周礼》记载着“五射”和“五御”。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艺训练出现兵械技术训练标准化与程式化现象,有配以图谱的技术专著,如《马槊谱》《马射谱》和《骑马都格》等。宋代,武艺训练规范化和标准化现象更为突出,官方颁布类似标准化的 “教法格”,如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颁布《教法格并图像》,对训练内容、方法、器械均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在训练考核方面也作了详尽的量化规定,如弓分“九斗”“八斗”和“七斗”等;弩分“二石七斗”“二石四斗”和“二石一斗”等;还有评价射箭准确性的“射亲”,庆历四年(1044年)军中还推行《射亲格》,就连传授武艺技能的人员也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要求,均由官方派遣“教头”推广教法格[2]187-188,这些现象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职业认证与准入制度。明代的何良臣在《阵纪·卷二》中记载枪法训练的总结中明确提到,“高五尺”“阔八寸”、有“五孔”的木靶、“二十步”的距离和“遍五孔止”等技术标准与训练要求。实际上,明清时期,民间武术得到较快发展,传统武术套路中也出现较多的颇具标准化意义和实践的现象,如清初陈王庭所创的陈氏太极拳老架,原有5个套路,另有108式的长拳1套,炮锤2套,均有动作名称、动作规格和动作数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当然,动作技术标准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标准化有很大不同,但其中至少蕴涵了古代朴素的标准化思想。后来,又有了杨澄甫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该书于1934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其中展示的拳架动作照称为“杨澄甫定型架”, 在武坛其拳式规格被约定为动作标准[3]。当然,这是民国时期的后话,本研究不作深入讨论。

1.3 古代武术器具的标准化生产现象

古代武术标准化思想与实践还充分表现在武术器具的制作和使用方面,其中,冷兵器的标准化生产最具典型代表意义。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中记载了古兵器的制作工艺和生产流程——选材、制作和检验的标准,如《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对弓的制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干”“ 角”“ 筋”“ 胶”“ 丝”“ 漆”等“六材”应“既聚,巧者合之”。 《庄子·刻意》和《战国策·赵策》均有吴越擅长制作宝剑的记载,后经考古得到实物证实,如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越王勾践宝剑,铜、锡和铅等不同配比进行合金锻造,剑刃异常锋利,且利于磨锐[4]。秦朝时期也有兵器标准化生产的现象,如弩的生产与制作,后经考古证明,秦朝弩机的机身、钩心、悬刀、望山和矢道等主要配件的尺寸和比例标准一致,且质量稳定。宋代《武经总要》记载有批量生产兵器的尺寸与规格,如峨眉斧,长九寸、刃宽五寸、柄长三尺,还有守城使用的挫王斧,刃宽三尺和柄长三尺五寸等[2]196。清代,兵器出现典章制度化的特点。以清宫兵器的冷兵器为例,在《钦定大清会典》《皇朝通典》《皇朝文献通考》《皇朝礼器图式》等典籍中均有详细文字与图形描述,对各种兵器(包括长兵、短兵和抛射兵器等)的用料、制式和使用等均有严格的规定与统一的标准。

2 中国古代标准化思想的渊源与理念

2.1 “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古代标准化思想的渊源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人们的一种朴素宇宙观,也是传统哲学观中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天圆地方”的观念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西汉《周髀算经》记载“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是天圆地方宇宙学说的经典论述。《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天圆地方,道在中央。”中国人“天圆地方”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绵延千年。它是“中国古人‘观物取象的直观经验和概括,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和阴阳学说的体现”[5]。方,有静态、规则和局部等特点;圆,有动态、灵活和整体的特点。方与圆,“它既可指客观世界,又可指主观世界”及“既可指形而上的道,又可指形而下的器” [6],人们凭借视觉与知觉去认识与挖掘方圆中的潜在意蕴。方可感知,圆超越具象,由方入圆,即由表入深,方可领悟道。《老子》二十五章表述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知,“天圆地方”是方与圆、阴与阳等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古代哲学观的重要体现和直观表述。

2.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代的标准化理念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曾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标准化萌芽思想。“规矩”,是指分别校正圆形与方形的2种工具,有规则、礼法和成规等含义,多用来比喻标准或法度。还有相似的词,如“准绳”, 是指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有准则、衡量、法制和裁督等含义,多喻指原则或标准。经过孟子的思想引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标准化理念开始渗透到各个场域,并在农业、手工业和军队等行业开始了标准化的实践活动。秦朝有“秦律”,包括工律、田律、仓律和金币律等,还有“车同轨”和“书同文”等。古代典籍中论述标准化实践经验与智慧结晶的著作有汉代的《盐铁论》、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梦溪笔谈》、明代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和《本草纲目》等。还有,东汉时制定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字形与字源的标准文本《说文解字》;宋代时因全国推行军工标准《军器法式》,所以兵器产量大幅增长,在当时满足了朝廷与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战争的需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封建礼制与等级制度也受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思想的影响,从使用的器具规格,到社会等级的规范与约束均能看到古代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理。尽管以上论述的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标准化不尽相同,但是,古代标准化思想与实践的历史烙印是不会被磨灭的。

2.3 “圆中寓方,方中寓圆”——古代武术的标准化萌芽思想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武术身上铭刻着中华民族朴素的哲学观,“方与圆”“内与外”“阴与阳”“刚与柔”等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在武术上的体现。其中“圆中寓方,方中寓圆”的观念是古代武术标准化思想代表之一。研究依据分类的方法,借用“文化四层次法”[7],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分别论述古代武术的标准化萌芽思想:1)物态文化层的标准化思想,主要指古代加工创制的武术器物上标准化的体现,前面已有论述。在冷兵器时代,古人已在长兵、短兵和抛射兵器等兵器制作工艺、生产流程、规格尺寸、图文描述及管理使用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根据战争的环境、气候和入侵敌人兵器特点等,采取“圆”的策略,主动和灵活应对,打造相克的兵器形制来御敌。在确定兵器形制方案后,运用“方”的策略,按照标准,批量统一生产。2)制度文化层的标准化思想,主要指各种社会制度规范层面的标准化现象。始于唐代的武举制、宋代的教法格、两晋南北朝时的《马槊谱》《马射谱》和《骑马都格》、明代的《阵纪》中的枪法训练等,既有“方”的特点——严格统一的考核与训练,又有“圆”的特点——实际运用的灵活与变通,这些也能从制度层面上反映出古代武术标准化萌芽思想的践行。3)行为文化层的标准化思想,主要指约定俗成行为模式标准化的体现。《周礼》记载有“大阅”,即古代军礼中的“讲武”。唐代有了制度化的“讲武礼”,并对礼仪举行的时间和程序等制定了标准与要求[8]。其实,从古代武术演变历程中不难看出,自古以来武术就讲求礼仪与程式,礼中有武,武中有礼,有武舞、射礼和拳礼等,甚至还有“未曾学艺先学礼”的拳谚传承。4)心态文化层的标准化萌芽思想。古代武术文化拥有自己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等方面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实际上就是“方与圆”“虚与实”和“动与静”等对立与统一的直观经验的概括,也是古代武术标准化思想总体特征的体现。

3 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动因与逻辑

回顾中国古代武术标准化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社会分工等之间存在内部驱动的逻辑关系。

3.1 国家需要

国家需要是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主导动因,它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制在政治统治和军事统治2方面的需要。首先,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对封建国家政权的巩固起到重要作用,武举制反映出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从积极意义上看,武举制一方面有利于选拔军事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另一方面,有利于笼络人心,缓和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推动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其次,军事战争需要也是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重要内部驱动力之一。冷兵器时代,古代战争以短兵格斗为主要方式,军事技能训练水平与兵器生产制作水平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兵器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士卒的军事技能又往往和兵器的进步和训练水平有关”[9];因此,各朝代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古代军队武艺标准化训练与标准化器具生产。冷兵器时代短兵相接的集体作战方式需要简洁实用的军事技能和大批量的精良武器作为保障,在国家需要的驱动下,为适应军事战争的需要,武术标准化实践在国家机器的推动下得到推广和发展。同时,就战争与政治权力影响而言,战争有利于政治权力的巩固,不仅加强中央政权的物质基础,而且能够扩大其政治权力的影响。

3.2 社会需要

古代统治者政权的垄断对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影响至深,符合统治者意愿的社会发展是合理合法的,古代统治者的需要能够用合乎情理的方式映射到社会的需要。有“亚圣”之称的孟子,把“规矩”的思想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名言,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标准化思想,而且渗透着社会伦理与价值取向的标准化意义。尽管这种古代朴素的标准化思想呈现出的是一种整体模糊的思想特征,但在当时却具有先进的理念导向作用,这种萌芽状态的“规矩”式的标准化思想对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社会诸多层面的标准化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古代“车同轨”“书同文”和“度量衡”等标准化现象对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起到催发作用,具体体现在人才选拔考核的统一标准尺度、军事训练的标准规范及武术器具的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对于古代武术而言,还有一种标准化思想具体反映在练武之人的尚武崇德方面,可称之为古代武术的“隐性”标准化现象,这也符合孟子“规矩”思想所倡导的社会需要——建立和谐融洽的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当然,其“规矩”思想,也透露出维护统治阶层和宣称统治合理性的政治思想意图。

3.3 社会分工与合作需要

孟子在提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思想的同时,还倡导社会分工思想。《滕文公·上》记载,孟子与人辩论时说“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和“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论及到劳心和劳力的区分,“但此区分乃完全以分工互助为目的”[10]。尽管他对社会分工的认知较为粗浅,但在当时还是属于有见地的社会分工思想。社会越进步,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生产规模越大,社会分工越明显,生产合作越广泛。冷兵器时代的武术与战争关系紧密,战争与生产方式关系紧密,战争规模与武器的生产水平直接相关。某种程度上说,古代战争频发催生了社会分工与合作,也促进了古代冷兵器的标准化生产。古代冷兵器的用料、形制和使用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决定了古代冷兵器标准化生产实践应体现出互换性和通用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其生产需要社会分工与合作。社会分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工艺水平,便于鉴定武器质量优劣,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军事战争所需要的规模生产。

4 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当代启示

古代武术标准化思想与实践伴随着古代武术的发展,对此,有必要用反思的眼光,结合当代武术标准化建设起步阶段中出现的问题,对古代武术标准化的思想与实践进行现实观照。有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以长拳为核心内容的“样板拳”等“国家规定”套路,曾起到过积极的引领作用,但后来竞技武术主导发展模式的作用每况愈下,暗指了武术标准化建设中的得失与成败[11]。还有研究指出,武术标准化只能在竞技武术范畴内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中实施与推广,而在面对大众的社会武术与传统武术体系内不能也无法实施标准化,并且进一步指出竞技武术中实施的“标准”存在诸多遗憾,例如武术套路标准化评分指标体系的设计尚存在问题等[12]。还有研究论及,当前竞技武术国际化与标准化发展中,在器械、服饰和项目设置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应更加简化和独立才有利于武术的传播与推广[13]。当然,也有研究对非竞技武术的标准化建设的初步实施给予了肯定,如武术段位制推广,段位制评定从定性正走向定量,从无序正走向有序,初步建立了段位制的国际规范与标准[14]。尽管,古代武术标准化与当代武术标准化有较大的区别,但是,中国武术发展自有它过去集体的记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与传统武术文化识别的印迹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武术的发展;因此,针对以上提出的一些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古代武术标准化的实践中提炼出可供参考的历史经验,以期获得启示。

4.1 国家驱动为主导是武术标准化的前提条件

古代武术标准化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官方管理范畴内的军事人才考核与选拔、军事训练和军工生产等方面,充分体现出国家行为与国家驱动为主导的特点。在古代中国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里,高度集权的国家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和国家统一,直接控制与管理着社会生活,在行使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过程中,以国家行为和国家驱动为主导的管理活动渗透到各个领域。武举制度,是历代王朝为维护阶级统治,选拔军事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标准化手段进行军事人才考核,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管理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古代军事训练中的标准化实践源于古代国防军事需要,并贯穿于武装力量体制、军事管理体制和兵役制度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尤以宋代军事训练的标准化特点为突出。古代武术器具标准化生产主要体现在冷兵器时代的军工生产技术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分工与合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抵御外侵,满足军事战争的需要。反观当代武术发展,武术标准化建设已成为武术国际化传播和武术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之一。自1988年以来,我国体育标准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国家标准目录中,体育行业标准代号为TY,体育类标准化项目已达51项,其中,武术标准化建设以竞技武术和段位制为着手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以段位制为例,《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问世与推广,就是彰显传统武术的发展,“以标准化带动多元化的视角审视了武术发展的道路”[15]。面对域外武技,诸如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的竞争,武术标准化建设已不仅停留在器具、制度等层面上,其意义已提升到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高度。借鉴历史的经验,当代武术标准化建设依然需要国家层面的驱动,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武术的国内普及与国际推广。 换句话说,国家驱动为主导仍然是当代武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条件。

4.2 框架标准与细化标准相结合是武术标准化的必需条件

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中的“标准”制定以框架式标准为主,以精细化标准为辅。古代武术考核标准与训练标准均是在实践总结基础上形成的,其“标准”呈现框架式、条块式等特点,标准的制定呈现出中国古代整体和模糊的思维特点,缺少现代科学实证式的理论支撑,但就武术技术的训练与考核而言,框架式标准制定对当代武术标准化建设仍具有一定的操作借鉴意义。古代武术器具生产技术的“标准”呈现精细、严谨等特点,充分显示出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在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中,精细化的“标准”体系虽然不占有主体地位,但这些“标准”凝聚了古代先人的智慧,对当代武术标准化建设仍具有科学的理论研究意义。当前武术标准化建设中,硬件与软件的标准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问题。当代武术标准化就是在竞赛、训练、活动、服务和装备管理等方面制定通用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只有硬件与软件的标准化并重发展,武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借鉴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的历史经验,在标准制定上应考虑到框架式标准与精细化标准的有机结合,在软件和硬件上实现质量、规格、结构和操作4个方面统一与通用的技术标准,才能制定合理的标准化体系。竞技体育标准化其实质是公平竞技价值观的外在表现[16]。以当前武术标准化体系建设为例,至少应包括训练体系的标准化、竞赛体系的标准化、组织系统的标准化、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场地器材设施服装的标准化、培训推广系统的标准化、评比统计系统的标准化、段位制体系的标准化、会员制体制体系的标准化和申办承办程序的标准化等10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框架标准与细化标准的有机结合,是解决部分标准制定与编制的依据,也是完成武术标准化建设的必需条件。

4.3 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并重是武术标准化的必要条件

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时期的生产方式是以手工操作方式为主,尽管古代武术器具的标准化生产带有社会分工与合作的烙印,但从整体上看,手工操作技术工艺的限制使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还不能够上升到科学层面。古代武术标准化的标准制定大多来源于实践总结,缺少科学理论依据。当代武术标准化的实质就是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制定、发布与实施统一的标准,以期达到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武术标准化是当代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目标,武术标准化不仅是规范武术产业市场秩序的依据,而且还是武术国际传播的重要举措。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武术标准化建设水平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因为“得标准者,得天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乃至其他领域竞争的法则,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武术标准化建设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还应注重科学理论研究,以保证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的科学化发展,“树立大武术观,注重标准化研究,为武术传播提供持久动力”[17]。健康与科学是武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目标,武术推广中技术标准需要科学论证,标准化基础性研究是标准化建设的必需环节,技术学习与训练标准的制定也需要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等学科的科学理论支撑。除古代武术标准化实践经验的借鉴以外,还需积极学习跆拳道和空手道等域外武技国际推广的成功模式,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并重,科学论证与国际借鉴并行。

5 结束语

古代武术标准化思想与实践相伴而生,并在武举制考试、军事训练和兵器生产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尽管古今武术标准化现象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研究古代武术标准化现象对当代武术标准化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当代武术标准化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武术标准化建设是当前武术国际传播和国内武术推广的必由之路;其次,武术标准化建设是武术职业认证、武术健身与养生市场开发和学校武术教育等方面的基础,它涉及范围广泛,与当代武术发展的诸多方面休戚相关;最后,武术标准化思想与实践古已有之,不能因为古今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断然否定古代曾经出现的武术标准化现象,武术的标准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武术标准化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词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40.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康戈武.杨澄甫定型架的意义和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7(4):17-19.

[4]寒冰.古代金属兵器制作技术:上[J].金属世界,1995(1):24.

[5]叶劲松.论中国古代方圆造物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27-28.

[6]王明居.周易方圆论[J].周易研究,1997(4):46-54.

[7]冯天瑜.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5-18.

[8]王瑜.关于中国古代“讲武礼”的几个问题:以唐代为中心[J].求索,2009(4):217-220.

[9]温力.中国古代军事对武术发展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4):97-99.

[1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1.

[11]马廉祯.论中国武术的现代转型与竞技武术的得失[J].体育学刊,2012,19(3):1-7.

[12]陈蓓.中国武术“标准化”发展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8):96-100.

[13]王国凡.“标准化”视角下的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几点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35-38.

[14]郭玉成,康戈武.中国武术的“标准化”战略[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1-2.

[15]张瑞洁.从《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看武术文化传统回归[J].体育文化导刊,2012(3):130-132.

[16]何英.后奥运时代武术发展再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4):300-304.

[17]郭玉成,李守培.武术传播研究历程与进展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04):3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