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拜师仪式的文化研究

2014-04-29周之华李春日李旭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

周之华 李春日 李旭

摘 要:拜师仪式是传统武术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拜师仪式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通过查阅史料、现场观看、专家访谈等对传统武术的拜师仪式进行研究,分析拜师仪式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期能对传统武术拜师仪式中的内容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从而进一步推进传统武术拜师仪式的发展,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传统武术;拜师仪式;拜师仪式文化;传统礼仪文化;武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 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4-0306-05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e apprentice recruitment ceremon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Wushu. As times change,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apprentice recruitment ceremony have also took great change. Based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on-the-spot observation,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the present paper conducts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apprentice recruitment ceremony of traditional Wushu by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pprentice recruitment ceremony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tent and reform of traditional apprentice recruitment ceremony,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pprentice recruitment ceremony a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ushu,and to better inheri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traditional Wushu; apprentice recruitment ceremony; apprentice recruitment ceremony culture;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Wushu inheritance

2006年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武术等7项优秀武术项目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中明确地提出鼓励收徒的政策,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国家的需要代表着人民的需要,代表着文化的需要。国家需要通过拜师仪式来规范和保护这一即将失传的文化。在武术拜师、学艺和出师过程中的仪式和规矩代表着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规则和秩序。

然而,2007年在新华网上发布的《中华武术传承应否提倡“三拜九叩”?》一文中提到:“中华武术需要传承,但把重点放在“三拜九叩”等类似的旧习俗上,动不动就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行此大礼,显然与武术文化的传承发扬是背道而驰的。”时至今日,这些争议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 研究对象

以拜师仪式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市师承有序的八卦掌、杨式太极拳、八极拳、六合拳等传人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主要查阅与拜师仪式有关的人类学、社会学及民俗学学科的学术专著、期刊论文等资料,把握拜师仪式的背景及全貌。

2.2 田野调查法

基于对北京市杨式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及六合拳的实地考察,采用访谈法,参与观察(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直接获得一手资料。参加杨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及六合拳的拜师收徒仪式,选取传承有序、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作为访谈对象,力求将拜师仪式现象与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中进行深度的描写,分析其仪式的行为因素对武术的发展所提供的价值。

2.3 逻辑分析法

在把握文献资料及个案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分析探寻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

2.4 问卷调查法

在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设计《拜师仪式调查问卷》,并经过专家对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对正在参加或参加过拜师仪式的人员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1份,回收率81%。

3 概念的界定

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拜师进行了如下的界定:“拜师,中国艺人求师学艺的一种礼仪。手艺出众的名师高手为传授技艺常选徒、收徒。新进学徒需向师傅送礼(钱或物)并跪拜行礼。有的还须签订契约。不同行业礼仪规矩各有不同。一经拜师,师徒关系犹如父子,带有人身依附。徒弟唯命是听,无独立的经济地位,且不准中途他去。”

由于仪式概念和性质具有很大的伸张幅度和解释空间,因此,它给了人类学家自主确定其边界的开放场域,即使在对它的基本定义上也是如此。在人类学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意义范畴内,仪式被限定在“社会行为”这一基本表述上。格尔兹把仪式称作是一种“文化表演”,仪式的功能就是使文化表演者确认符号所承载的“意义”的真实性,使之成为信念或信仰,是信仰认知模式的外向延伸,是发生在特定场合、时间及地点,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式,为特定群体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1]。

4 结果与分析

4.1 传统武术拜师仪式文化的生成背景

传统武术拜师仪式是一种有特殊影响力的社会行为,并对传统武术今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对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只有将其放在历史的舞台上给其准确的定位,才能让人们在对于一种存在争议的现象无所适从的时候,进行一次客观的评价。从文化定位看,中国是礼仪之邦,古代传统仪礼文化构成了武术拜师仪式生成的土壤。

中国自古就有拜师礼。在唐代的时候,学生到州县学校学习需要带上礼物。身穿青衿子服,到了学校门口,先生则派人出门询问来由。学生向先生说明拜师的愿望,行跪拜之礼,取出礼物送给先生,收下礼物确认师生关系[2]。可见拜师礼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尊师重道。然而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对师父的尊敬?古人用礼来诱导和强制人们敬畏尊崇祖先和君主师长。特别规定:敬畏之意难见,则著之于享献辞受登降跪拜。对教师的敬意和尊重在内心无法被看见,只能通过这种跪拜的仪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道德是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衡量的一样东西,然而古人却创造出一个检验道德的外在表现就是“仪式”,尊重者通过这种仪式来表达自己的敬意,受尊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受别人对自己的感情。在这种一来一往的关系中形成了师徒之间稳定的类亲缘关系。如若是拜师者不主动的行拜师仪式,师傅是不会主动去将知识教授给你。即古代所说的闻来学,不闻往教。拜师仪式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传统武术的技法特点要求武术须有师傅才能学会,师傅说一语好过自己练上3年功。只要是有师傅的存在那么中国这种尊师重道的礼节就不能少,为了表达自己对传统武术的情感及对师傅的尊重,拜师必不可少。不论是传统武术中的拜师仪式,还是古时候学习中的拜师礼都是源于人们需要自己对对方表达尊重的礼节而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虽然礼仪产生于封建年代,但它所代表的内涵确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传统美德。任何的封建评判都不足以让这一意义失去它应有的光辉。

4.2 传统武术拜师仪式存在的原因

4.2.1 以家族为核心的内在驱使

以师徒传承习武方式结聚的这种社会群体,其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式结构特点:1)具有明显的家庭伦理色彩。“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模型,也是中国人内心最基本的情感倾向。在以模拟血缘关系为机制的传承关系中,也同样形成了一种以师傅为中心的模拟家庭结构。这张错落有致、辈分有序的人伦关系网,把拳门中所有的人都团聚起来,使任何一位进门的习武者,都可在这张网上寻找到自己具体的位置,以便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2)具有高度的角色意识。不管是向徒传技授艺还是随师学武练功,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人际交往而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也都作为一个特定的角色参与其间。这种带有强烈的宗族主义色彩的思想正是传统武术举行拜师仪式的原因所在,为了进“家”谱,以确认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师徒如父子”这句简朴的民谚,就是对传习双方的模拟家庭角色分配。

4.2.2 身份得到确认的需要

从师徒这种类家的模式来看,武术行业的师徒之间是一个有着共同信仰、目的、志趣的社会共同群体;然而群体之外的人要想进入武术社会群体,确认其在这一群体中的身份则需要通过举行拜师仪式,来得到这一群体的认同。武术拜师仪式是一个群体之外的人身份重新确立的起始标志,是一个从群体外部进入群体内部的前提。各门派的拳术特点和拜师仪式尽管不尽相同,但是,其身份确认的方式都是类似的。经过拜师仪式身份得到师傅的认可,得到祖师爷的认可,得到了在场观众和武术界的认可。

4.3 拜师仪式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

4.3.1 传播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

仪式的传播性:传统武术的拜师仪式是人与神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拜师仪式是用无声的身体行动代替言语的传播,正如周鸿雁说过的:“仪式是一个‘巨大的话语系统,是一种卓越的交流形式。”[3]拜师仪式中体现出的礼仪实际上就是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拜师仪式中的拜祖行为清楚的展示出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拜祖行为是为了征求祖师的同意并寻求宗族源流而表现出来的尊敬行为,拜祖所行的跪拜礼和鞠躬礼一个是在古代,一个是在现代,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基本礼仪。而行拜师礼的时候也是彰显传统礼仪的时刻,徒弟在敬茶时对师傅的尊重也显示出中国礼仪文化的深重,见表1。

这些经历过拜师仪式的人在现场感受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强大。一方面,师徒通过传统文化确认彼此之间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调查的数据是小范围的,但百分之百的数据足以说明拜师仪式所存在的这一价值。

4.3.2 对尊师重道的深刻诠释

拜师仪式顾名思义以拜师为主,拜师礼则是重中之重,对祖师和师傅行拜师礼是中国武者尊师重道的身体表现,为了表达自己对师傅的尊敬、爱戴之情,徒弟通过这一精神仪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拜师仪式现场有一条宣读门规,而门规师训中都会写道尊师重道,并且在拜师仪式现场大声朗读。其中,少林寺门徒规条第1条:尊师重道,孝悌为先。青城派十诚规训中第1条: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各门派规训在此不多作赘述,但凡门规师训均将尊师重道列入其内。拜师仪式中传统的拜师礼也是尊师重道的一种身体力行的表现(表2)。

通过拜师仪式对尊师重道理解更加深刻的占到了95%,没有理解的却一个都不存在,懵懵懂懂的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这虽然不能说明所有拜师的人只要是举行仪式都对拜师仪式有更深刻的诠释和理解,没有参加过的就不能深刻理解;但是,最起码说明参加过拜师仪式的人对尊师重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深入领悟。这也正说明拜师仪式的仪式价值在于能让人们更深刻的体会尊师重道的含义,并将这一含义传承下去,并带到社会上,影响身边的各色人群。

4.3.3 对传统武术传承的价值

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发展到现在最基本的传承方式,由师傅和徒弟双方共同组成一个集合体,并受到一定行为规范的制约,师傅有师傅的责任,徒弟有徒弟的义务。就如同周伟良所说:师徒传承是由师与徒双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对传统武术的传承来讲不仅是有益的更是起到关键的作用。这里有一个顺承的关系,如图1所示。

前文书说过确立师徒关系需要经过传统武术特有的拜师仪式,也就是说拜师仪式是传统武术传承与师徒模式之间的媒介,为传统武术的传承提供了根本保证。

1)传统武术各门派技法不同是师徒传承模式能发挥价值的最根本原因。传统武术的技术虽是遵循一定的拳法,但因门派不同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套路风格,有的甚至迥然不同。在拜师仪式过程中师傅选择的徒弟也是经过层层筛选,并且在身体、心理和德行各方面的选择上都趋向完美;所以拜师仪式的择徒方式即保障了不同权重风格和技术特点的保留,又使其独具魅力。

2)传统武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传承任务。加之传统武术自身的技法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承过程需要有稳定的师徒关系做支撑才能够保障教学关系的长期维持。

3)小规模、广分布的特点对传统武术而言是师徒传承优于学校专业武术馆校的另一个原因。师徒传承的小范围、不受拘束、分布广泛的特点也是武术馆校和学校所达不到的,而传统武术的广泛性却需要这样师徒传承的“小“土壤。

4.3.4 对传统武术发展的秩序整合价值

仪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行为,它表明人类为了某种目的而有规律地进行的一种阶段性、规范化的公众活动。关于举行仪式的目的,往往被认为“是为调整人类的秩序,促进社会和谐”[4]。仪式是用来解读信仰和观念的,仪式在表达一种文化观念的同时,把其专有的内容和过程当作整合秩序的一种力量。利奇认为:仪式是一种表示社会结构的象征活动,仪式和信仰同样可以理解成是关于社会秩序的象征说明形式。综上所述,仪式本身就具有整合社会秩序的功能。在拜师仪式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或者“符号”。师徒之间通过仪式化的形式在文化和心理上形成认同,构成稳定的社会关系,而所有人的见证是师傅和徒弟之间稳定关系的推动者,构成了最稳定的三角关系,如图2所示。在这个三角关系中拜师仪式上的师徒传系表又是联结这三者关系的纽带,在这样一个传承有序的本门派与其他门派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对传统武术的有序发展起到了整合的作用。

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将近90%的人认同拜师仪式可以使武术更有序的发展,然而这种认同的建立是在经历过拜师仪式后认同的。

拜师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老话有:“师看徒3年,徒看师3年。”一般徒弟辨定武师可以从“三看”入手,一看理、二看技、三看德。看理是看其有无问世的武术学问;看技是看其武技能否教授于你;看德是从其言谈举止看其武德修养。徒弟要择的不是“名师”而是“明师”,师傅不仅有高明的技艺,更要有明辨是非的勇气和明明白白的做事态度。对于师傅来说,传统武术传习中,师傅择徒要求很高,且往往将人品作为考查的主要对象,故有师访徒3年,徒访师3年的规定。《史记》有云:“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考查的内容不仅是道德修养,还要兼顾意志品质。也就是说,在师徒互相的选择中,“德”是双方选择的关键。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德行论不谋而合。如果将武术传给歪门邪道、心术不正的人,对于他们来讲武术只是一种破坏的手段和工具;因此,拜师仪式也是师傅对选择徒弟的一种慎重确定,经过长久的考察,然后通过拜师仪式确立关系,这种慎重的选择对于传统武术发展的秩序整合和发展有极大的价值。

4.3.5 对本门派的名气和势力的提升

在过去拜师仪式的现场可能很少有其他门派的人出现,但是,现在拜师仪式的现场有不同门派的人、还有官方的人参与,这对于宣传该门派的名气和势力都非常有帮助。拜师仪式的举行是一个演示性的过程,而其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既有这一门派的道德修养,又有这一门派的香火旺盛。传统武术在拜师之后要展示自己的武术水平,在娱乐的同时也让在座的人都惊叹这门武术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一面,对传统武术各门派来讲无疑是名声大噪的好机会。徒弟在自我介绍时基本上都是介绍徒弟的名字、属地及所从事的职业,这在有意、无意间让在场的人了解到本门派的社会资源之丰富。以此来通过拜师仪式积极的建构群体舆论,从而促使该门派在特定群体内产生积极的有利影响。

4.3.6 对本门派的凝聚力

涂尔干曾说:“仪式首先是社会群体定期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每一个社会要想生存和发展,都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义,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5]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定期强化是仪式的一种外在表现,通过外在的仪式实现集体情感的沟通,每个独立的人其情感和意识逐渐的被统一,最后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拜师仪式通过过程的强化和确认使得师徒个人情怀有了集体释放的对象。通过这种方式聚合,实现了情感和意识的沟通,师徒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关系结构和超强的凝聚能力。

凝聚力的创造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仪式具有向心力,师徒在仪式的过程中体会到归属感。前文说到拜师仪式过程中师傅认可弟子、弟子行拜师礼以示对师傅的认同,这是一种身份角色的认可。师徒在这样一次深刻的拜师仪式洗礼下,被强调是师徒之间的亲密关系。二是本门武术深厚的文化性,吸引师徒产生共鸣。拜师仪式唤起了门派的集体力量,在这一仪式过程中本门武术深厚的文化思想、行事作风得以体现出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4.3.7 培养徒弟责任心

参加拜师仪式的师徒并不是机械的演绎仪式的过场、嘉宾也并不是冷静的观看仪式的各个环节,是经历了一次集体心理体验,全身心受到了调度和熏染。当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以特定的符号走进人们的感官世界时,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和举止却能无意识的拨动在场人的心弦,提醒在场的人们得到某些特定认识并且带来持续的、长期的影响。当在场的人沉浸在这种仪式当中时,他们的内在潜质正在被逐渐的调动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传统武术拜师仪式和所有特定的仪式一样,凭借着串联的特定符号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使每个在场的人都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行为是在场人文化意识和内在精神的外在行为符号。虽然在拜师仪式现场有师傅、新徒弟、老徒弟,还有在场的嘉宾,但这里想着重强调的是对徒弟的价值,因为徒弟在整个仪式的过程中经过了身份的转换,内心的改变最为强烈且也是这个拜师仪式过程中受益最大的群体。

在田野调查中一个徒弟在拜师仪式上的发言打动了我们,他说:你递了这张纸(拜师帖)你就相当于递上了一份责任,什么责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的责任。

从问卷和田野调查中都显示出拜师仪式有强化责任感的价值。徒弟经过这一庄重的仪式洗礼,内省的心智也逐渐的成熟。拜师仪式上宣读拜师帖相当于向师傅宣誓,也是向在场的人证明,在这样一个时刻里牢记自己的誓言,通过这样一个仪式强化责任心(表3)。

4.3.8 约束新弟子的行为

在拜师仪式过程中宣读门规便是对弟子有形的束缚。例如少林寺收徒门中的十不许、八不准都是行为约束的条框,而这些条框多数都是有关人格、道德的约束,如越雷池一步则门规处置,并且在场人的见证也使得这些约束加上了沉重的砝码,使得约束能力更强。

表4显示:接近99%的人都感同深受的表明拜师仪式对人的行为准则更有约束力。而这种约束力也将是持续不断的,每次在参加下一次别人的拜师仪式或者他门的拜师仪式时这种约束力会越来越强。

拜师仪式的人格培养不在于场面的说教,而是徒弟自觉的追求某一文化信仰和觉醒,通过感同身受的外在刺激提升内心的信念,逐步在内心树立起一个道德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拜师仪式具有非法律强制性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在仪式的过程中逐渐的唤醒徒弟自身的约束行为。这种自我约束的能力对于习练传统武术的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武术易伤人,如若道德水平不高自束能力不强则会对门派和他人及自己产生影响,所以拜师仪式中门规的宣读对都是很有必要的。

4.4 拜师仪式引起的弊端

仪式的本身本无可厚非,因为不管是行礼的大小、传统思想的存在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有着深刻的关系;但拜师不习武的真正原因是徒弟或者师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借用对方的名声或财富,仪式显然成为了达成这种目的的工具。

4.4.1 师傅敛财

在过去,传统武术的拜师仪式一般有一个送红包的过程,即手持红包在拜师仪式的现场交到师傅的手上的,红包不论多少图的是个彩头,而师傅作为回礼也会送一件礼物。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参加的田野调查中没有一次是在现场呈递红包的,然而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示半数以上的人是给礼金的,师徒如父子,徒弟表示心意也合情合理,礼不在大小。而且问卷并不排除有的人是不愿意说自己是不是真给了礼金的。从这次田野调查和无记名问卷的调查看来二者是两相矛盾的,中国向来讲究礼尚往来,而且拜师这等大事更不可能缺少这些;但是为什么明明可以大大方方地给,却偏偏要在进行暗箱操作呢?此地无银三百两不失为最好的解释,为了规避舆论说三道四的压力而故意将送红包一项省去,公之于众的是我没有收红包。收红包本无可厚非,但是,借此拜师的机会故意的敛财,将自己的名声作为赚钱的筹码是拜师仪式所引起的根本弊病。

4.4.2 徒弟借腕

仪式对于社会关系之间的整合是无形的。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无形的规范秩序,参加拜师仪式的人通过相互接触共同建立人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群体属性上的凝聚和团结。在拜师仪式这一过程呈现出了合理的关系秩序,拜师仪式上通过这一过程师达到相互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同时也是让武林中人明白我与师傅和师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得到大家认可的同时也可以使得这种微妙的关系转变成了为师徒之间相互利用的工具

通过一些手段谋取利益也是可取的,但是,以拜师的名义借了腕却将本质上的意义抛之脑后,对于武术来讲是一种伤害。既然拥有了使用它的权利,就要承担对它的传承和发展的义务。其实这种情况还是少见的,见表5。

从这样的结果来看,徒弟还是以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为己任,虽然这种少量的现象不能完全的不存在,但是,需要尽量的避免这样的情况延伸的越来越远。拜师仪式在历史长河的波浪翻滚中必然会掺杂很多泥沙,但是,那些异化并不是它本身就有的,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所以,没有理由责怪仪式的本身,而是应从人的方面找准原因,在仪式中逐渐的沉淀自己,使自己的武德修养逐渐提高。

5 结论与建议

结论如下:

1) 拜师礼节、门规师训代表的是尊师重道,仪式的过程提升的是内在修养而非机械的演绎过场。拜师仪式是保护了传统武术的传承,是一种传统文化礼仪。师徒之间通过这样一种礼仪表达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也正式通过这样一种礼仪丰富了在场人的道德情感。

2) 在拜师仪式中确实存在弊端,但是,这些弊端是整个拜师仪式中的一小部分,也是由一小部分人引起的,并不影响整个拜师仪式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因此建议:

1)师傅摆正身份、转变思想:重义而非利。

2)徒弟摆正心态、转变思想:重德而非名。

3)师徒互为榜样,和谐传承。

4)提倡行鞠躬礼。

参考文献:

[1]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应忠良.礼仪家国[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106.

[3]周鸿雁.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0.

[4]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0:8.

[5]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62.

[6]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传统武术进学校的价值阐释与路径研究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社会存在视角下的传统武术形态研究
传统武术拜师仪式的文化认同研究
“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