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疼痛症状的临床报告
2014-04-29王培辉
王培辉
【摘 要】 目的:探讨以中医微创为主,采用钩针、针刀等疗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引起的疼痛症状的机理和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836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引起疼痛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钩针、针刀疗法治疗,疗程1.5年,治疗18个月时分别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93.4%。结论:以中医微创为主治疗股骨头坏死引起的疼痛症状,可明显改善其症状,同时在治疗经济学方面有着较明显的优势,尤其适宜于早期、儿童及青壮年患者。
【关键词】 中医微创;股骨头坏死;疼痛;钩针;针刀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病,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多种多样,但其共同的病理机制是骨组织缺血。疼痛是其最常见的早期症状,50%急性发作,特征是髋部不适,位置不确定,可能与骨内压增高、组织缺血或微骨折有关。我院采用中医微创为主,钩针、针刀等疗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引起的疼痛症状,效果较好。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所引起疼痛症状的患者836例,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79岁;男性518,女性318;13~18岁140例,19~50岁436例,51~65岁229例,65~79岁31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常10年,平均(3.6±2)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进行评估,“0~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 “可”,>“8”分为“差”。优0例,良10例,可327例,差499例
1.2 纳入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行业标准):有明显的髋部外伤史;无髋部外以内收肌起点处为主,疼痛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可向下放射痛至膝关节;行走困难,有外伤史而有长期服用激素,过量饮酒等;髋部疼痛,跛行,进行性加重;髋关节功能障碍,以内旋外展受限为主,被动活动髋关节可有周围组织痛性痉挛,X线摄片检查可见股骨头密度改变及中后期的股骨头塌陷[1]。
1.3 体 征 髋关节局部深压疼痛,内收肌起止点压痛,“4”字试验(+),托马氏征(+),直腿抬高试验(+),外展、内收、外旋、内旋活动受限,患肢可短缩,或有髋关节半脱位体征,纵向叩击试验有时(+),蹒跚步态,或跛行。
1.4 治 疗 钩针局部大面积减压、减张、松解、疏通,针刀精确松解肌腱起止点,钩针与针刀完美结合,使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比较彻底减压、减张,使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生物力学得到再平衡[3]。侧卧位,患侧在上,定位大转子上缘2~3cm处,常规在股骨头投影弧线上定3点,常规皮肤消毒,术者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定向刀口线与股骨长轴平行,针体与局部体表垂直,针刀操作时针刺入股骨头表面,刺切2刀,并根据病情,酌情使用钩针松解:①内收肌群起止点; ②韧带:髂股韧带、耻股韧带等;④闭孔神经出口;⑤隐神经髌下支;⑥髂腰肌起止点[4]。术后3d,针孔处保持清洁,避免医源性感染,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患者首次治疗尽量住院2周,后续治疗可以3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2 结 果
术后第二天,仍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疗效:术后疼痛评估,优390例,良436例,可10例,差0例,总有效为98.8%。
3 讨 论
引起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多种多样,任何原因造成股骨头血供明显减少,乃至丧失,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多年来流行病学对其发病率尚未得到完全准确的统计,但一致认为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以中壮年多于儿童,男多于女。患者来医院治疗,最迫切的问题是解决疼痛,从836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评估上,中医微创(钩针,针刀)在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疼痛症状有效率为98.8%,具有突出优势。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疼痛病因:关节周围髋软组织生物力学平衡失调,导致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压力增高,局部微循环失衡,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形成粘连与瘢痕,进一步导致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压力增高,引起一系列的循环障碍和代谢异常,刺激神经,导致疼痛。临床实践中,通过松解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形成粘连与瘢痕,减张、减压,疼痛得到了良好的解决。疼痛与股骨头内部结构的不稳定密切相关,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内微小骨折在不断地发生,即骨小梁的断裂,骨细胞的缺血、变性、坏死在不断进行,引起一系列的循环障碍和代谢异常,并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和髋周围的神经,引起疼痛反应。临床实践来看,股骨头之外软组织的因素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普遍存在髋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肌腱的孪缩,导致髋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在早期,软组织的疼痛与功能障碍可以限制患者的髋关节活动,起到减轻股骨头的动力负荷之作用。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上述病理改变,加重了髋关节的压力负荷,使得髋关节腔内高压状态,反过来进一步恶化了股骨头的缺血、瘀血状态,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进一步导致疼痛加重。中医微创有效地解决上述病理状态。中医微创治疗首先松解髋关节囊,达到减轻腔内压的作用,增加微循环灌注。解除软组织的粘连、疤痕和挛缩,恢复软组织的力学动态平衡状态和力学静态平衡状态。其次,消除肌肉紧张、痉挛, 改善髋关节周围肌肉微循环,改善代谢,促进炎症致痛物质的清除。最后,中医微创器械还具有针刺的效应,且“得氣”感比针刺更强,能舒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激发体内调节作用,产生镇痛物质(如脑啡呔等),达到“去痛致松”的目的。从临床治疗结果分析,中医微创(针刀、钩针等)在宏观软组织层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是在微观分子及分子以下层面,中医微创(针刀、钩针等)基础研究方向还任重道远,需要有识之士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2]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3]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