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2016-12-07金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8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股骨头坏死

金舟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股骨头坏死(ONFH)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105髋)股骨头坏死患者, 随机分为CT组与MRI组, 各34例。比较两组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结果 MRI组共确诊29例(85.29%), 多于CT组的21例(61.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组阳性检出率92.73%(51髋)高于CT组的66.00%(33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相较于CT检出率更高, 能够有效缩短确诊时间, 从而为积极治疗争取最佳治疗窗口, 提高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 尽早恢复患者行走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CT;核磁共振成像;股骨头坏死;确诊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22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ONFH)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是髋关节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疾病类型, 且具有病理演变的显著特征。当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但股骨头受损而引起的骨细胞死亡, 进而导致骨结构改变、骨关节功能丧失是导致病发的重要因素。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髋关节疼痛、行走功能障碍等, 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提高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率对积极开展治疗及提高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68例(105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CT与核磁共振诊断率与阳性检出率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骨科就诊的68例(105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45例, 女23例, 年龄23~69岁, 平均年龄(43.2±8.6)岁。致病原因:28例外伤史;1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史;13例伴血液系统性疾病;11例酗酒史;4例原因不明。临床症状:髋关节疼痛牵制大腿附近, 髋部活动障碍以及不同程度的跛行等。采取数目表法将其随机分为CT组与MRI组, 各34例。

1. 2 方法

1. 2. 1 CT组 患者取仰卧位, 保持心情平稳, 采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 层厚6 mm, 层间距5 mm, 扫描参数为130 kV、120~160 mAs, 扫描常规轴位、冠状位, 软组织窗+骨窗。

1. 2. 2 MRI组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超导核磁共振机(西门子Magnetom ESSENZA 1.5T), 常规轴位T1、T2加权, 冠状位T2抑脂序列, 层厚6 mm。

1. 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股骨头坏死确诊率与阳性检出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确诊率 MRI组共确诊29例(85.29%), 多于CT组的21例(61.7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 P<0.05)。见表1。

2. 2 阳性检出率 MRI组阳性检出率92.73%(51髋)高于CT组的66.00%(33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693, P<0.05)。见表2。

3 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股骨头结构病理演变的一个过程, 股骨头负重区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坏死后, 导致骨小梁结构重复进行持续损伤与自我修复的过程, 使得骨坏死无法得到彻底修复, 最终发生股骨头关节炎症、变形及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但患者不应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疾病名称轻易产生错误的认知, 其病变具有一定局限性, 多累及个别关节, 积极治疗可减轻症状甚至自愈。其常发病因包括骨组织自身病变、股骨颈骨折复位愈合不彻底等, 症状表现有持续性疼痛、关节活动障碍以及负重行走障碍等[1]。股骨头坏死的具体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复杂性, 以患者疼痛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发作程度等为依据, 但其病理基础都一样。同时, 不同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 不是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所特有的, 诸多髋关节疾病均可存在与其相同的症状, 因此, 在对该疾病进行诊断时不应以患者主诉及临床体征、症状为唯一依据。例如, “4”字实验(+)是诊断诸多髋关节疾病的依据, 即患者在屈膝状态下将髋关节向外屈伸摆成“4”字形状, 并放在对侧下肢上, 一只手将对侧髂峭按压, 另一只手按压膝内侧, 以臀髋是否感到疼痛作为判断骶髂关节是否发生病变的依据。这一方法也可用来诊断股骨头坏死, 但不具有特定性。疼痛是股骨头坏死最典型与常见的症状, 髋关节及靠近大腿处为疼痛主要部位, 同时可放射至膝部。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为病灶区高压以及坏死组织炎症, 具有持续性特征。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与治疗以影像学为主要依据, 病变程度与病理进程均与影像学表现具有密切相关性。当前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主要包括早期X线片、CT片以及MRI。X线片主要通过对病变范围进行明确, 如早期病变主要表现为股骨头软骨下骨发生硬化等, 随着病情恶化病变区在不断修复的过程中出现硬化骨围成的线性透亮区。晚期表现为股骨头骨小梁结构紊乱、脱位等。X线具有操作简单、经济等优点, 是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中的基本检查手段。CT片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对股骨头内骨质结构的实质性改变进行扫描, 相较于MRI能够对股骨头坏死引起的塌陷进行科学预测[2]。CT片的检查优点具体包括:①能够对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进行连续扫描, 三维多平面重建, 使坏死病灶充分暴露出来, 便于医生观察。②能够对股骨头内星芒结构的具体病变情况进行准确观察, 进而明确股骨头坏死情况。③能够全面地观察到股骨头周围组织情况, 对其内部是否存在死骨、破碎骨进行明确。但CT片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病变无法进行诊断。MRI能够对股骨头坏死早期病灶情况进行检查, 进而缩短诊断时间, 尽早明确异常情况。MRI能够对股骨头坏死的不同信号改变情况以及各个层面病变组织的代谢情况进行全面反映[3]。

MRI作为通过利用电磁波对病变组织进行扫描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安全性较高, 对人体不会造成负性辐射, 可较好地控制损伤, 是临床中无创检查的重要手段, 相较于传统X线片等检查方式可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同时, MRI能够对病变组织进行全方位成像, 根据信号高低判断病理改变的特征, 尤其在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等方面疾病的临床检查中广泛应用[4], 其主要具有四方面优势:①该诊断技术所释放的电磁波对人体安全无害;②稳定性较高, 能够同时与其他多种技术共同使用, 从而获得更加全面详细的病灶信息,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科学可靠的依据;③观察范围广, 便于医生对人体断面进行多角度观察, 并且对扫描不会造成影响;④能够为病理及生化提供诊断依据, 同时能够为手术定位提供参考价值。此外, MRI能够直接显示影像, 不需要在诊断关节液时使用对比剂, 检出率相较于CT更高[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MRI组确诊率85.29%、阳性检出率92.73%高于CT组的61.76%、6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11.693, P<0.05)。

综上所述, 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相较于CT检出率更高, 能够有效缩短确诊时间, 从而为积极治疗争取最佳治疗窗口, 提高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 尽早恢复患者行走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解培高.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14(1):156-157.

[2] 刘伟平, 贺新朱, 雷永松, 等.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1(3):661-662.

[3] 秦波, 张辉, 张兴云, 等.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4):1827-1828.

[4] 王文广, 胡颖杰, 张长庚, 等.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对比. 中国处方药, 2015, 13(8):110-111.

[5] 孙健.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2):47-48.

[收稿日期:2016-08-30]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成像股骨头坏死
MRI与颅脑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对比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脊柱损伤的比较影像学及临床应用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MRI评估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及预后的应用价值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分析
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应用CT和MRI检查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MRI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