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乡》中游苔莎的爱情悲剧根源

2014-04-29何黎黎

作家·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还乡爱情悲剧哈代

摘要 《还乡》这一部小说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创作的作品,其表现了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反思。《还乡》将爱敦荒原作为一个大的故事背景,对一对性格上产生迥异,在结婚了之后又走向了破裂的年轻人的爱情悲剧进行了刻画。本文首先对游苔莎·斐伊爱情悲剧当中价值观冲突的根源进行了分析,随后解读了《还乡》中游苔莎的爱情悲剧的自我根源,并对游苔莎的悲剧深层次性进行剖析。

关键词:游苔莎·斐伊 托马斯·哈代 爱情悲剧 《还乡》 荒原

一 价值观冲突的根源:婚姻观分歧

游苔莎·斐伊在托马斯·哈代的《还乡》之中,其是死在和自己情人的逃亡过程当中,她被突然降落的暴雨形成的洪水所吞噬,之所以游苔莎在小说当中会采取所谓的私奔行为,酿成爱情的悲剧,其基础仍然是在于游苔莎和自己的丈夫男主人公克林·姚伯之间的婚姻观念上形成了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是不可以被调和的,游苔莎和克林·姚伯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把这一段荒原上的爱情,以及婚姻当成了自己欲望的工具。这种工具思维特性注定游苔莎所收获的只能够是爱情的悲剧。游苔莎并不是对爱情有憧憬,而只是渴望对大城市的纸醉金迷进行接触。所以,游苔莎和克林·姚伯之间的爱情价值观念的碰撞,就奠定了游苔莎的爱情悲剧。

1 克林·姚伯的婚姻观:对大城市的逃离

克林·姚伯是《还乡》中游苔莎的丈夫,其对于游苔莎的爱情悲剧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存在。克林·姚伯具有比较好的教育背景,加上家庭也相对比较富裕,其在人格上趋向于知识贵族的范畴。虽然克林·姚伯是一个非常热爱爱敦荒原的人,他也是来自于爱敦荒原,但是他对于爱敦荒原的爱,也是一种对过度浮华城市生活的一种厌倦,实际上,对于大都市这些资本主义的浮夸,克林·姚伯内心是厌倦的。从这一点上决定了克林·姚伯实际上没有办法和游苔莎结合在一起,因为克林·姚伯人格当中就已经厌恶了这种浮华,以及浮华背后的种种丑恶。因此,克林·姚伯认为,自己和游苔莎之间的婚姻结合,只不过是他自己逃离大都市束缚的一个途径。从克林·姚伯非常积极地对爱敦荒原村人的文化进行提升,并且积极投身教育当中可以看出,克林·姚伯回归爱敦荒原,最大的目的仍然是实现自己内心的梦想,而婚姻只不过是自己逃离纸醉金迷大都市的一个借口而已。

2 游苔莎的婚姻观:渴望逃离荒原

游苔莎和自己的丈夫克林·姚伯则是来自于完全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早期社会经历。游苔莎在很小的时候就丧失了自己的母亲及父亲,从小就是被自己的外公抚养长大的。这就使得女主人公游苔莎在人格上有着很大的虚无,这种精神上和人格上的虚无,让游苔莎承受着非常大的精神痛苦。因此,游苔莎认为,只有火热的大都市的文化和生活,才能够弥补自己灵魂深处的孤独以及寂寞。游苔莎由此选择了和男主人公克林·姚伯的婚姻,并且把和克林·姚伯的婚姻作为自己对大城市的向往。游苔莎从人格上和自己的丈夫克林·姚伯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游苔莎是一个外表十分冷艳,但是内心充满着炙热的火焰,希望通过克林·姚伯,从而过上纸醉金迷的大都市生活。

由此可见,游苔莎把自己和克林·姚伯之间的婚姻,作为自己逃离荒原,并且走向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并且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这个目的,把克林·姚伯当作为一种工具。游苔莎通过结婚之后的相处,逐渐了解到克林·姚伯的性情,发现其实际上是一个淡泊明志的人,所以其内心也是充满着痛苦,因为这一段婚姻并不能够实现自己逃离爱敦荒原,走向大都市的梦想,她的爱情也因此走向了灭亡的悲剧。

二 自我根源:自我人格的矛盾冲突

《还乡》当中游苔莎之所以会遭受人生中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和她内心世界自我人格之间的矛盾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小说作者托马斯·哈代让游苔莎陷入到自我的矛盾和层叠性当中,这种自我人格的层叠性,让游苔莎显得更为复杂,也更加的耐人寻味,为其爱情悲剧的复合性又增添了更为深邃的一笔。

1 游苔莎的抗爭意识促进其矛盾的生成

游苔莎和爱敦荒原上其他的男性或者女性都是完全不同的,游苔莎并没有如普通的爱敦荒原上人一般,具备非常质朴的性格,而是有着不同于荒原人的热情,甚至是一种叛逆的精神。游苔莎对于社会上的传统有着更多的反对精神,这种反对的精神让游苔莎更加向往着爱敦荒原的反面,英国的大城市。这一点表现从本质上看,也就是游苔莎具备和旧有传统进行抵抗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十分直接,也就为其爱情悲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游苔莎其性格上的抗争性,主要和游苔莎早年的人生经历有着一定的联系。游苔莎是在一个港口城市布达茅斯经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布达茅斯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和爱敦荒原的这种平静的质朴的农村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在于布达茅斯有着更为丰富的活力与精神,这也是爱敦荒原所没有办法去比拟的。游苔莎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的冲突和失落当中,慢慢形成一种对于旧世界、旧有传统的抗争精神。游苔莎身上有着普罗米修斯式反抗宙斯的精神,但是这种反抗并不是出自于信仰,而是一种欲望的追求。因此,这种欲望的追求,加上游苔莎的抗争意识,不断地加剧其内心世界的翻腾与变化,最终让其选择了私奔的不归之路。

2 游苔莎对爱情渴望与工具思维的二元矛盾

游苔莎的爱情悲剧,就以其婚姻和爱情观念当中来看,其爱情的真诚渴求和工具思维之间产生了比较激烈的二元矛盾。游苔莎对于爱情的向往是十分渴求的,并且游苔莎也十分渴望能够通过爱情来摆脱自己内心世界里的空虚以及寂寞。对于游苔莎而言,对爱情的渴求,其加剧了游苔莎对于爱敦荒原的厌恶。因此,游苔莎在面对爱敦荒原的传统以及保守的时候,希望通过爱情来弥补自己内心煎熬和空虚。游苔莎非常清楚自己的希腊血统所形成的美丽容貌,因此,游苔莎认为自己不应该在所谓的爱敦荒原里平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但是,游苔莎的爱情意识实际上也存在比较深刻的矛盾。游苔莎追求爱情以及追求自由的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被爱敦荒原上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人生价值观念所束缚,也就是游苔莎无法完全摆脱这种环境对自己性格深处的影响。虽然游苔莎在整个爱情追求以及自己的婚姻当中,都表现出自己对于传统观念的反抗意识,但是游苔莎也有许多的保守和妥协,也正是这样一种悲剧的冲突心态,才导致游苔莎逐渐作茧自缚。

而游苔莎对于爱情以及婚姻,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工具化的思维意识。爱敦荒原和其它的地区在道德价值观上实际是相互接近的,游苔莎非常清楚自己要真正逃出自己内心世界的寂寞和爱敦荒原,就需要依靠男性。这种依靠男性的思想,无疑也是游苔莎将自己放在了一个非常卑微的位置,她很清楚自己在现实社会的渺小以及脆弱,但是她也幻想自己能够依靠强大的男性来获得自己的梦想,而这种幻想显然是很容易被击溃的。

3 游苔莎爱情婚姻价值观的实质:追求自我

爱情和婚姻,对于游苔莎而言,不仅仅是自己脆弱的精神世界的支撑工具,更是游苔莎内心世界当中的一种欲望。游苔莎希望来自巴黎这个大城市的克林·姚伯能够成为她接触以及进入大城市那些纸醉金迷的阶梯,这种工具化的思维一直影响着游苔莎,也表明了游苔莎归根到底对于爱情和婚姻仍然是有着一种利用的心态。这种心态最终和她来自女性爱情需求本能二者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注定让游苔莎陷入到价值观的悖论当中。

经过分析便不难理解最后游苔莎选择了韦狄,而韦狄只是她的另一个工具,一个代替者。韦狄身上和克林·姚伯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同质性,包括其言行举止还有身上的巴黎气息,其实这些都是游苔莎想要的。所以,归结于一点,游苔莎之所以出现这种对爱情渴望和工具化思维的二元矛盾,其本质就是游苔莎只是追求自己内心的愉悦,她所追求的仅仅是自我,而并不是真正的二人世界,更不是关爱他人,也包括自己的丈夫在内。这种绝对自我的精神欲望,最后把游苔莎推进了精神的洪水之中,也使得她无法再次从当中走出来。

三 外部根源:爱敦荒原

强大的外部环境也是游苔莎走向爱情悲剧的根源之一。托马斯·哈代在《还乡》当中构造了一个大的社会环境,那就是爱敦荒原。爱敦荒原在托马斯·哈代笔下,如同是一个具备生命力量的独立个体,其就是整个大自然,无情并且残酷的化身,有着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一点也是在暗喻着整个社会的无形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包括了传统的文化观念、传统的道德等,这些是爱敦荒原这个庞然大物所蕴含着的巨大力量。因此,游苔莎虽然内心世界十分火热,对于巴黎这些大都市也有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是这些都没有办法完全反抗这些已既定俗成的文化,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推翻这些无形的传统文化意象。

因此,托马斯·哈代塑造的游苔莎,就是一个和爱敦荒原所象征的自然相互抵抗的一种失败者。游苔莎羡慕着整个巴黎的浮华生活,也厌倦着爱敦荒原的荒芜以及寂寞,游苔莎没有办法欣赏整个爱敦荒原的微妙美丽,她认为爱敦荒原只是自己的敌人,只是自己苦难的深渊。

所以,游苔莎内心当中有着桀骜不驯的一种本性,和爱敦荒原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爱敦荒原阴沉压抑,完全束缚了自己自由的心。游苔莎在一个十分自由以及繁华的地方出生,和她成长的爱敦荒原完全是冲突和对立的,因此,游苔莎有着逃离的心态。其实,其丈夫也有着一种逃离的心态,但是不同的是,游苔莎的丈夫克林·姚伯是为了逃离大城市的纸醉金迷。这种逃离的心态,让游苔莎内心十分压抑,也使得最后被自己的野心所吞噬。

在爱敦荒原的外部,特別是爱敦荒原这些荒原村人的眼光当中,游苔莎就是一个奇异的女人,被人称之为巫女,一个坏的女人,游苔莎的思想和意识并不能够被爱敦荒原当中的其他人所理解。这也是游苔莎最后慢慢走向了爱敦荒原对立面的一个原因。游苔莎相对而言是为了找到自己人生的依靠,更是为了找到理解自己的地方,理解自己的人群。游苔莎自己深深地觉得,只有逃离爱敦荒原,走到一个大城市当中,才可能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才能够找到那个理解自己的精神文化氛围。因此,游苔莎十分执着地逃离,这种逃离的意识和逃离的情绪,让游苔莎最终失去了一切的理智,陷入到一个被动境地,最终在洪水当中结束了自己非常悲伤以及仓促的一生。

四 结语

游苔莎的爱情悲剧根源是多元性的,而从本质上看,游苔莎就是人性欲望的一种代表,一种逃离的意识,一种纸醉金迷的向往,更渴望理解,但是这些方面都没有在游苔莎所生活的爱敦荒原得到寄托,因此,游苔莎内心十分痛苦,也最终不断地走向悲剧的深渊。对于游苔莎而言,人生是短暂的,但是对于游苔莎所代表的这种人性的共性以及欲望而言,游苔莎所承受的个体孤独心态和逃离意识、工具意识,还有渴望被理解的意识,却一直成为许多人类痛苦的根源,值得深思玩味。

参考文献:

[1] 赵炜:《想象的他者——浅析〈还乡〉中的尤苔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 刘玉倩:《从〈还乡〉人物身上看哈代的宿命论》,《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9期。

[3] 包红芳:《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解读哈代〈还乡〉中主人公形象原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何黎黎,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还乡爱情悲剧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黄碧云9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悲剧哲学
找寻迷失的自我
《还乡》中“火”意象的隐喻意义
关于伦理之理的理性思考
简析《花月痕》中韦痴珠和刘秋痕的爱情悲剧
浅析《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和润叶的爱情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未成曲调心先悲
从“窗户”的意象来看“还乡”情节下的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