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十九号房》的不可靠性叙述分析

2014-04-29何美张振虹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莱辛

何美 张振虹

摘 要:本文基于韦恩·布思和詹姆斯·费伦提出的不可靠性叙述理论对《到19号房》女主人公苏珊在事实/事件轴、价值/判断轴和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性叙述进行分析,论述人物叙述的不可靠性对增进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到十九号房》;不可靠叙事;多莉丝·莱辛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198-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48

多莉丝·莱辛是二战后最重要的英语作家之一,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十九号房》是莱辛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并收入1963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中(薛晓颖,2009:4)。文章讲述了女主人公苏珊悲惨的命运,女主人公苏珊基于理智与丈夫结婚,婚后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工作,为了丈夫、四个小孩、家里的事务绞尽脑汁。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离开她去上学。丈夫也开始渐渐在外面拈花惹草;年近四十的苏珊感到不安和恐惧,费尽心思想要逃离家园,最后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安身之所,一个小型旅馆的十九号房,并最终选择在那里结束了生命。文章揭示了父权社会下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及其悲惨的命运。

1 . 不可靠叙述理论

韦恩·布思在其著作《小说修辞学》中提出衡量不可靠叙述的标准是作品的规范(norms)。所谓规范,即作品中事件、人物、文体、语气、技巧等各种成分体现出来的作品的伦理、信念、情感、艺术等各方面的标准。布思认为作品的规范就是隐含作者的规范以及创作作品时作者的第二自我。倘若叙述者的言行和隐含作者的规范保持一致,那么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倘若不一致,则是不可靠的。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两种类型的不可靠叙述,一种涉及故事事实,另一种涉及价值判断。

美国叙事理论界权威詹姆斯·费伦至少在三个方面發展了布思的理论。一是他将不可靠叙述从两大类型或两大轴发展到了三大类型或三大轴,即在原先事实/事件轴和价值/判断轴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感知轴,并沿着这三大轴区分了六种不可靠叙述的亚类型:事实/事件轴上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价值/判断轴上的错误判断和不充分判断;知识/感知轴上的错误解读和不充分解读。同时费伦还增加了一个区分:区分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作为人物的功能和作为叙述者的功能的不同作用。人物功能和叙述者功能实际上可以独立运作。费伦还在另一方面发展了布思的理论。费伦的研究注重叙事的动态进程,认为叙事在时间维度上的运动对于读者的阐释经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申丹教授认为叙述学界通常聚焦于叙述者的“不可靠”,而较少关注人物叙述的“不可靠”。而无论在第一人称还是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人物眼光均可导致叙述话语的不可靠,而这种“不可靠叙述”又可对塑造人物起重要作用(申丹,2006:135)。文章从全知视角展开,为读者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人物概况,后文的叙述主要是从女主人公苏珊的有限视角展开(童晓兰,2004:10),导致了叙述话语的不可靠性。本文主要关注于苏珊女主人公的人物叙述在事实/事件轴、价值/判断轴和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性,并论述不可靠性叙述对增进文章主题所起的作用。

2 . 事实/事件轴

接着她认出来,这个人就是她的恐惧的化身。认出来的同时,他消失了。她迫使自己去走进那个石椅,鲜绿色的草地上有根树枝的影子,在起伏的草地上痉挛的扭动,她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把它当做一条扭动甩尾的长虫了,她边往里屋走边想:这下好了,我亲眼见到他了,说明我还是不疯——的确存在危险,因为我看到他了。(P8)

从全知视角叙述可以看出,苏珊已经知道她所看到的“魔鬼”其实是树枝的影子,只是自己的幻觉,但是苏珊却说:“我亲眼看见他了”,这是在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黎亚琳,2007:120)。苏珊在花园里很痛苦、很压抑,可是理智地分析自己的生活后,“发现谁也没有错”。理性的她认为自己现在的不安情绪是不正常的、不合情理的,因此她需要一个理由,即使这个理由是她臆想的,也要用来解释她现在的心理困境。

3 . 价值/判断轴

白太太每过十分钟、半个钟头,就会到楼底下对她大叫:“罗林太太,家里没有探银剂了,太太,家里没有面粉了。”这叫她受不了。(P6)

这是苏珊独自在卧室中独处时对白太太在屋外的行为判断,首先从前文中可知在苏珊烦躁不安,她烧饭、缝东西来驱散这种不安的时候,白太太说:“罗林太太,你何必动手,你是花钱来请我做这些事情的呀”,这从侧面体现出白太太很明白苏珊和她之间是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她尊重苏珊,并尊重自己的职业,是一个勤奋并忠于职守的佣人。而这样的佣人从时间频率上和态度上都不可能“每过十分钟、半个钟头”并在楼下“大叫”向苏珊询问事务,这是苏珊在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性叙述,其从侧面也体现了苏珊独处时的不稳情绪。

于是她走到门外,在花园里坐下来。树木把她和屋子隔开。她等魔鬼出现,把她带走,可是他没出现。

她把魔鬼挡开了,因为她毕竟还没安排自己就绪。(P6)

这里我们先不论苏珊等待的“魔鬼”究竟是什么,而关注于苏珊对魔鬼没有出现的原因认知:是“她把魔鬼挡开了,因为她毕竟还没安排自己就绪”。如果魔鬼真的存在,没有出现的理由怎么会是一个凡人——苏珊把魔鬼挡开,因为自己还没准备好,这从常识判断是不合理的,苏珊的叙述属于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但这种不可靠叙述却体现出在当时那一刻,苏珊确实在等待,等待魔鬼可以把她带走,逃离她所在的地方。但是等了许久,那种力量没有来,于是自我安慰,是因为自己还没准备好。潜在表达了苏珊想要离开家,重获自由,但是却没有自信能够走出困境,重获自由。

在晚上6点以前,她一定留在家里,不是在这儿,就是在那儿。6点之后,她就自由了。她不需烧菜,也不必清扫,她的任务是守在那里。她有时也整理院子,缝点东西。像她这样的人,朋友自然很多,因此常邀些朋友过来。孩子们要是病了,她会照顾他们,要是学校老师打电话来,她会处理得很妥当。每个星期,孩子们上学那五天,她白天都负起家庭女主人的职务。(P13)

我说有个强太太,每个星期从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十点到下午五点,有时六点,一个人租十九号房。”(P14)

苏珊每周周一到周五白天基本上都会呆在旅馆,偶尔会需要在家中招待朋友,孩子病了照顾孩子,处理学校老师电话,她认为自己已经负起家庭女主人的职务了。从侧面反映出苏珊的心思已经不在这个家庭上了,已不再想为家庭再做任何一些付出了。

4 . 知识/感知轴

这些话她是在心中对自己讲的,在心中她看到了唐珊小姐那张老小姐的脸上听了之后必会出现的表情。“唐珊小姐,我丈夫和四个小孩简直要把我搞疯了,你懂吗?从你那极度克制寂寞却不泰然,而且神经兮兮的眼光所产生的闪光,我看得出来,你认为我拥有一切你所羡慕的,唐珊小姐,可我不要这些东西,你拿去吧。我希望如你一样,百分之百单独一个人,独自在世。我被七个魔鬼包围。唐珊小姐,请让我呆在这旅馆里,在这儿魔鬼找不到我。”(P9)

苏珊说自己被七个魔鬼包围:丈夫,四个孩子还有白太太只有六个,那剩下一个人是谁呢?在笔者看来可能是丈夫的外遇对象,在前文中苏珊对丈夫的外遇对象的想法只提过一次:不必理会,理智上不允许她这样,但是从上文苏珊的独白却可以看出来,她潜意识中对丈夫的外遇对象是非常厌恶的,丈夫有外遇她其实一直没有释怀,并深深为之困扰。

“我们可以一道吃午餐。我是说,你溜到肮脏的旅馆去,我在办公室呆到半夜,大家说谎,太荒唐了。”(P16)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苏珊的不安是从丈夫告诉她自己有外遇之后开始的,即使其中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有很大的联系,但是文中苏珊对此事件仅做了如下简短评价,“让一个漂亮的女孩影响她的生活,未免荒唐”,其后就少有对此“事故”的描述或评价了,只有在文章最后丈夫的叙述中“在办公室呆到半夜”说明丈夫已很少归家,外遇已影响到他们家的生活了,但是苏珊并未仔细提起。可能苏珊并未认识到理智的她竟然会不理智地为丈夫的外遇所深深伤害,不安的缘由可能在这,因此从苏珊的视角中丈夫的不归并不是值得叙述的事。

文中从苏珊的叙述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主人公真实所想,另一方面通过视角转换展现出其叙述在事实/事件轴、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并开通了读者和隐形作者间沟通的桥梁。作者隐含的叙述只是适时为读者提供证据,让读者明悉苏珊眼中的世界和现实存在相违背,从而更加理解和同情理智的苏珊的悲惨命运。

参考文献

黎亚琳. 莱辛《到十九号房》中人物叙述的不可靠性解读[ J ] .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7 ( 6 ):1 1 9 - 1 2 1 .

申丹. 何为“不可靠叙述”?[ J ] . 外国文学评论,2 0 0 6 ( 4 ):1 3 3 - 1 4 3 .

申丹. 何为“隐含作者”?[ J ]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8 ( 2 ):1 3 6 - 1 4 5 .

童晓兰. 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中的叙事[ D ] .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 0 0 4:1 - 4 3 .

薛曉颖. 多丽丝·莱辛再认识[ D ] . 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 0 0 9:1 - 4 8 .

猜你喜欢

莱辛
毛姆的回信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英美多丽丝·莱辛研究概述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在中国*
论多丽丝·莱辛早期“逃离”性格的形成
多丽丝·莱辛荣获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