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在中国*

2013-03-27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莱辛短篇小说女性主义

陈 玲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引言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位创作主题﹑风格多变的当代英国女作家,因其作品的多产和常年的笔耕不辍被喻为“英国文坛常青树”。这位“文学老祖母”以自己近百年的人生经历书写了近一个世纪的不同社会状态,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莱辛在西方广受学术界注视,在中国却曾一度受到忽视。获诺贝尔文学奖前,莱辛只被少数的专业人员所认识。莱辛的获奖才使得国内涌现出一股研究莱辛的热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莱辛研究从最初的简单介绍逐步走向系统研究。近年来,莱辛的多种著作在我国出版发行,学术界对她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

莱辛以多部鸿篇巨制闻名于世,国内学术界对于莱辛的研究也基本围绕于此,对于其短篇小说的研究则相对单薄。事实上,莱辛的短篇小说颇具特色,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五篇》曾获1954年毛姆短篇小说奖。无论是以作者早年非洲经历为题材的非洲故事,还是以当代欧洲特别是英国生活为背景的情感故事或社会素描,莱辛的短篇小说匠心独到,轻盈灵性,展现出莱辛所独有的魔力。鉴于国内学者如卢婧﹑胡勤等对莱辛长篇小说的研究已作过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总结,本文主要着墨于国内莱辛短篇作品的研究状况,试图梳理我国莱辛短篇小说的译介出版情况,对不同时期我国的莱辛短篇小说研究作简要述评,并对其深入研究进行展望。

一、译介情况

我国对莱辛作品的翻译始于20世纪50年代。莱辛青年时期受激进的左翼思想影响,曾加入英国共产党,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政治及文化运动。莱辛的思想及其作品,如《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中体现的反殖民主义,符合我国当时的时代潮流及社会实际,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作品的引入和翻译显得尤为快速。1955年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了莱辛的中篇小说《渴望》(Hunger 1953)(解步武译),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莱辛作品的中译本。1958年,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篇小说 《高原牛的家》(A Home for the Highland Cattle 1953)(董秋斯译)。

随着莱辛政治热情的消退及其作品主题的转变,国内对莱辛的作品引进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停滞。1993年应中国作家协会之邀,莱辛访问了中国。经过近四十年的空白阶段,莱辛的作品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走向了国内的读者。莱辛的一些经典短篇小说及译文率先出现在短篇小说集或刊物中。198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草原日出》(A Sunrise on the Veld)。同年,《一次轻蝗灾》(A Mild Attack Of Locusts)也出现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英国短篇小说选》(朱虹编)。1982年,《名作欣赏》第5期刊发了海西翻译的《蝗虫袭来》。1983年,《外国文学》第7期刊发了金提翻译的《老酋长姆希朗伽》。1995年,《当代外国文学》第3期刊发了吴煜幽翻译的《屋顶丽人》(A Woman on the Roof)。199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范文美译的短篇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收录了选自莱辛的《小说集》(Stories 1978)中的14篇短篇小说,如《天台上的女人》﹑《爱的习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十九号房》﹑《我如何最终把心给丢了》等名篇。

进入新世纪以来,莱辛的更多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她的代表作品相继出现在国内英语专业的教材中。李福祥翻译的短篇小说《一封没有寄出的情书》(A Unposted Love Letter)刊发于《当代外国文学》2000年第2期。2003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另外那个女人》(Doris Lessing Short Stories)(宋兆霖,傅惟慈译)。《另外那个女人》的编者之一黄梅是国内最早关注并研究莱辛作品的专家之一,她对莱辛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褒奖有加,认为莱辛的中短篇写作“缩微”地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严肃的作家在题材、主题和风格上的追求和探索。

自2007年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学者对莱辛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意林》2007年第11期刊发了青闰翻译的《草原上的日出》,《外国文艺》2008年第1期刊发了杨振同翻译的《穿过隧道》,该短篇原载于1955年的《纽约客》杂志,后收入莱辛短篇小说集《爱的习惯》(The Habit of Loving 1957)。随着人们对莱辛及其作品的了解,现有的作品译本已难以满足学者们的研究需要。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国内就新出版了十多部莱辛长篇小说的译本,其短篇小说集也吸引了学者的关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非洲故事一集》(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 1951)(陈星译 2008)和《抟日记》(范浩译 2008)。《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和《抟日记》中的短篇作品以非洲殖民地生活为背景,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为题材,采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手法,构筑了一个极有力度的非洲大陆。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 《老妇与猫》(Collected Stories)(傅惟慈译2009),收录了莱辛的6篇短篇小说译文。所有这些译本的出现使得莱辛在国内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作品研究

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研究

我国最早对莱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梁定在1979年《外国文艺》第3期发表《莱辛短篇小说集问世》一文,而孙宗白(1981)在《外国文学研究》第3期发表的《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被公认为国内第一篇专门介绍莱辛的文章,介绍了莱辛的生平,指出莱辛作品中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妇女自由平等权利两大创作主题,并介绍了莱辛部分代表性作品。此后,王家湘﹑张中载、瞿世镜﹑冯亦代等著名学者相继撰文对莱辛的创作和作品加以介绍。王家湘(1987)肯定了莱辛的成就,称其为“二十世纪英国生在异国成就最大的女作家”,全面地梳理了莱辛不同时期的创作情况。张中载(1993)分析莱辛早期作品中的两大主题为“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关系和一个女人在一个男人统治的世界所面临的问题”。

被收入《诺顿英国文学选》的《十九号房》(To Room Nineteen 1962)是第一篇引起中国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短篇小说,也无疑是国内研究最为集中的短篇小说。朱虹(1989)认为《十九号房》体现了女性对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需求。李无忌(1991)分析文中现代西方知识女性的家庭孤寂症,指出女主人公苏珊精神自由追求和家庭束缚的冲突,并认为这一短篇是莱辛“小说创作的第二阶段,即心理小说创作阶段的产物”。这些评论提醒了人们对莱辛短篇小说的关注,就写作技巧而言,莱辛的短篇小说并不亚于长篇小说。

以上是八﹑九十年代国内研究莱辛短篇作品的状况,显然,这一阶段对莱辛的研究还处于萌芽状态,以介绍莱辛的新作或创作情况为主。但这些初期的“简评”工作为国内正式和深入研究莱辛奠定了基础,并起到指导性作用,基本上确定了以后十来年国内学者对莱辛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向。一段时间内,国内莱辛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访谈录收集与作家作品介绍;二是单个文本或多个文本的主题或写作特色解读。学者们偏重于长篇小说的研究,但也没有忽略短篇小说的存在。

2.新世纪以来的作品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莱辛的论文不到20篇,而对于其短篇小说研究的论文只有1篇。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莱辛的研究论文激增。数量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近十年国内学者对莱辛的兴趣和关注。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研究莱辛的多为资深的英美文学研究学者,那么新世纪以来除了一批学养深厚的中年学者外,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将莱辛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成为国内莱辛研究队伍中新鲜的力量。此外,翻译家多是学者型的评论家,他们撰写的译序提供了不少对莱辛及其作品的初始研究。

研究论文数量和研究人员的增多使得国内莱辛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不断出新。从个案剖析到比较研究,从微观细读到宏观把握,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和阐释莱辛。近5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重视对莱辛短篇小说代表作的具体分析和解读。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显示,自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内学者对莱辛的短篇小说进行个案研究的论文有60余篇。大部分论文都集中在《十九号房》(近40篇),相当比例的文章(13篇)主要以《屋顶丽人》为研究对象,部分论文对《弃心记》﹑《草原日出》﹑《另外那个女人》等名篇也有专门阐述或论及。

《十九号房》发表于1963年,讲述一名职业妇女婚后如何在为人妻为人母的主妇生活中失去对自身生存意义的把握,最终精神失常、自杀。国内研究《十九号房》的论文占研究莱辛短篇作品论文总数的近70%,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创作手法、人物塑造、生态批评和双性同体等几个方面。学者们或分析文本中的意象(黎林 2008),或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解读(姜红2008),或分析文中的叙事角度和方式(童小兰2004)。对于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学者们基本达成一致意见,认为苏珊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禁锢了她自由独立的意识,遭受精神自由追求和家庭束缚的冲突之苦。

《屋顶丽人》是继《十九号房》之后吸引了较多学者关注的短篇小说,国内学者对《屋顶丽人》的研究主要围绕女性主义解读、写作风格、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和两性对立及和谐等方面展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莱辛其他短篇小说如《弃心记》﹑《老酋长姆什郎卡》﹑《草原日出》﹑《黑色圣母像》等,但这些作品的评论相对零散。

也有研究者将莱辛的个别短篇小说与其他作家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如曹小雪(2006)论述了乔伊斯的《阿拉比》和莱辛的《草原日出》在各自呈现主人公从天真走向成熟这一主题时采用的写作手法的相似性;向丽华(2007)对比分析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莱辛《另外一个女人》中的柔斯,认为二者性格的差异和最后结局的不同源自各成体系的中英文化传统及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莱辛的人物形象不但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特点,而且有着响亮的女权主义称谓:自由女性。也正因为此,尽管莱辛本人多次发表声明称自己不愿意被列为女权主义作家,评论家仍将她列入关注并且抒写女权主义的作家行列。国内学者把主题研究集中于女性主义这一点,也就不足为奇了。从已经发表的论文看,本世纪初,国内对莱辛短篇小说兴起了一股小小的女性主义批评热潮,关注的焦点集中于莱辛的双性同体理论﹑两性和谐的新女性主义﹑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女性心理和莱辛现代自由女性形象的塑造等。这与西方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批评的繁荣有一定的关系,西方女性主义所关注的双性同体理论和现代自由女性立场问题同样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对莱辛短篇小说的研究也散见于部分莱辛研究专著,如蒋花(2009)的《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多丽斯·莱辛非洲小说研究》围绕“个人和集体关系”的主题,依据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学、叙事学等不同理论,系统分析了莱辛关于非洲的六部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揭示了莱辛笔下的英属非洲殖民地人们因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不可调和的冲突而产生的人生异化问题和双重人格生活。黄梅(2010)的专著《起居室里的写者》收录了作者的四篇莱辛研究论文,分别是“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莱辛写猫”﹑“自由女性的困惑”和“作者莱辛”,阐述了作者对莱辛短篇小说﹑散文集﹑长篇小说﹑系列小说等不同创作形式的不同代表性文本的阐释和理解。

三、研究展望

学者们对莱辛短篇小说的评论文章大都发表于2000年以后,尤其是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最近4年间,这与近几年莱辛作品及其译本的出版形成一种对应关系。学者们研究的视角日益多元,对研究资料的掌握也逐渐丰富,对莱辛的认识和研究正在逐步深入。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的莱辛短篇小说研究历程,笔者发现,与国际莱辛研究和国内对莱辛长篇作品的研究相比,我国莱辛短篇小说研究在广度﹑深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需要加强对莱辛短篇小说国际研究成果的译介,拓宽研究视野,探索更新的综合研究。

莱辛创作的70多篇短篇小说中,有50多篇已被翻译成中文。翻译作品的不断出现,充分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出版界和学术界对莱辛的关注和认可,但与莱辛作品翻译的相对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莱辛研究资料翻译和引进的匮乏。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就陆续出现了一些莱辛访谈录的译文。所有这些访谈录的译文对国内学者理解和研究莱辛有很大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对莱辛创作思想和主题的理解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但国外学者研究文章的译文则屈指可数。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出现一部国外莱辛研究专著的译本,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莱辛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依此可见,加强国外的莱辛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新的视角也是觅待解决的问题。

莱辛个别短篇作品已得到较深入的研究,这无疑是国内莱辛研究的一大突破和进展。然而,国内学者对莱辛短篇小说的研究过于集中在《十九号房》和《屋顶丽人》等少数作品上,大多数短篇小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对于莱辛的多部短篇作品比较研究至今仍是空白。现有研究多为女性主义解读和单一文本分析,在选题和视角上有趋同现象,出现了许多观点雷同或重复的文章,缺乏对莱辛短篇小说创作艺术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把握。

莱辛作品虽多以女性为主体,但涉及的题材广泛。作为一位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不同国家生活的作家,莱辛目睹了现代化社会的变迁,冷静地观察并思考着人类的命运和生命的价值,终生不懈地探索着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创新。她无疑是一位超越女性主义的作家,她更多关注的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莱辛短篇小说的表现手法多样性、思想蕴含复杂性及其作品多元化等都要求学者们对这位对世界文坛产生深远影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进行更全面更深刻的思考。

曹小雪 (2006).《阿拉比》和《草原日出》的写作手法对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黄梅 (2010).起居室里的写者 [M].北京:东方出版社。

姜红 (2008).不归路上的19号房 [J].外国文学(2)。

蒋花 (2009).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多丽斯·莱辛非洲小说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黎林 (2008).《到十九号房间》的意象研究 [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5)。

李无忌(1991).现代西方知识女性的家庭孤寂症——简析多丽斯·莱辛的《走向十九号房间》[J].东疆学刊(3)。

孙宗白(1981).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究(3)。

童小兰 (2004).《十九号房》中叙述者的功能[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王家湘 (1987).多丽丝·莱辛 [J].外国文学(5)。

向丽华(2007).一样的倾城 异样的人生——《倾城之恋》与《另外一个女人》之女主人公形象比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张中载 (1993).多丽丝·莱辛与《第五个孩子》[J].外国文学(6)。

朱虹(1989).妇女文学——广阔的天地[J].外国文学评论(1)。

猜你喜欢

莱辛短篇小说女性主义
怎样写短篇小说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