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护理体会
2014-04-29刘芳
刘芳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产后抑郁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经治疗和护理后,46例患者抑郁症状全部消失,占95.83%,经进一步治疗后,本组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有效的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症状,促进病情好转,加快痊愈。
【關键词】 产后抑郁症;护理;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4-02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其发生率在不断增高。妇女从妊娠到分娩的过程会给孕妇的生理心理带来较大的改变,对其认知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产妇易出现负面情绪,一般可通过适当的心理引导进行缓解和消除,但如果早期处理不当,使产妇抑郁状态持续过久,就可能成为产后抑郁症[1]。产后抑郁症会对患者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产妇死亡。我院对产后抑郁患者通过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产后抑郁患者48例,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8.5岁,孕37-41周,本组产妇均无精神病史和脑部疾病史,无内分泌系统及其他躯体疾病。其中轻度抑郁症34例,中度抑郁症12例,重度抑郁症2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症患者对母亲角色缺乏认同,又有些产妇受传统思想及不良生育观念影响,担心不生男孩将受家人冷落,还可能因为丈夫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而感到失落[2]。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摆脱痛苦,缓慢纠正患者的负面情绪。一方面,鼓励产妇多交友、多交流,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耐心的听取产妇的倾述,帮助产妇从心理上树立信心,及时调整不良心态,消除烦闷。另一方面,要指导患者丈夫及家属正确理解产妇的生理及心理变化,重视产妇的心理需求,让产妇觉得自己和孩子在家人心目中有同样地位,营造温馨、愉悦的家庭气氛。
1.2.2 饮食起居护理 对患者应给予舒适的环境,合理的饮食安排,避免刺激性食物,并保证患者优质的睡眠。加强产妇产后的早期锻炼,帮助其学会做产后保健操,以防止乳房下垂和产后肥胖,从而增强产妇的自尊心和自信感。饮食方面,食物品种要多样化,保证营养平衡和全面。多喝清淡的龟汤、蛋汤,避免油炸、坚硬食物,生冷的食物,适当吃水果,忌吃辛辣温燥食物,以防止产妇虚火上升导致症状加重。
1.2.3 健康教育 产妇及家属对产后抑郁症的认识非常重要,产后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士指导产妇如何避免产后抑郁症,及时解答护理过程中产妇提出的各种问题,指导丈夫及家属照顾产妇和婴儿,护理人员还应积极与孕妇交流,指导其解决相关问题和提高社会支持等。
1.3 抑郁症判定标准[3] 轻度产后抑郁症表现为:产后情绪低落,精神欠佳,忧郁;中度产后抑郁症表现为:饮食欠佳,失落感,自卑,对婴儿漠不关心,内疚甚至厌恶情绪;重度产后抑郁症表现为:严重的精神方面的症状,自杀,杀婴侵向,幻听幻想。
2 结 果
48例患者中有46例抑郁症状全部消失,占95.83%,仅有2例还有部分症状,经过进一步抗抑郁治疗后治愈,占4.17%,4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回家后1个月内随访,48例患者无自杀行为发生,见表1。
3 讨 论
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婴幼儿的生长发育[4]。其发生原因主要有生理、心理和家庭三个方面:生理方面:产妇妊娠分娩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产后24h内,内分泌急速下降,这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心理因素:初产妇、个人曾有情感性精神病、产后沮丧或忧郁,皆是产后心理疾患容易发生的对象,很多产妇都是初产,由于对母亲认识的不足和片面,生活压力过大,产后心理疾患发生的可能性增高。家庭原因:研究发现,家中没有其他家人同住或得到较少家人支持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可能性大,若没有家庭给予产妇适当的照顾与支持,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目前,产后抑郁症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抗抑郁药存在副作用严重、起效慢、价格昂贵及产后哺乳等问题,使许多患者和家属不能接受。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问题实施护理,向孕妇提供有关知识,帮助孕妇了解产后抑郁的缓解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予以安慰,对孕产妇家属进行宣教,鼓励丈夫及家属多关心和支持孕妇,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宗梅,付得香,高月云,等.产后抑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华临床新医学杂志,2005,5(9):856-857.
[2] 范丽娟.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0):1426-l427.
[3] 何玉敏,罗林虹,吴曼.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12):2011-20l2.
[4] 施慎逊,汤月芬,程利南,等.上海市孕产妇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