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

2014-04-29张弘赵慧荣吕原峰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诊断价值相关性

张弘 赵慧荣 吕原峰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纤维蛋白原(FIB)等生化指标水平分析、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检测,分析FIB与IMT、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经IMT检测显示有71例(84.52%)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斑块组FIB及IMT水平均明显高于增厚组和正常组,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IMT与FIB水平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913,P<0.01)。结论 FIB水平过高是评价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对此类患者予以积极的降纤、抗凝治疗,对于防止病情加重和复发意义重大。

【关键词】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相关性;诊断价值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95-02

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类型之一,随着颅脑CT、MRI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率显著提高,但是该病仍是引发局部性脑卒中以及脑损伤性痴呆的重要致残因素,因而其临床诊断显得日趋重要。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血栓性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现对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84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FIB等生化指标水平分析、颈动脉内膜厚度检测(IMT),旨在探讨FIB与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4例,其中男69例,女15例;年龄45岁-82岁,平均(59.4±13.8)岁;所有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关于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及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死体征及影像学表现,表现为持续24h以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体征,颅脑CT显示相应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多发低密度梗死灶、MRI提示T2高信号、片状点状影等;排除重度感染、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心衰、心源性脑梗死、近期有抗凝血药物使用史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次日晨空腹采静脉血,使用世佳CA-1500型血凝仪进行FIB测定;采用飞利浦HT-11多普勒彩超7.5MHz探頭沿患者颈动脉走向进行纵、横切面扫描,测量IMT,IMT≥1.2mm视为斑块形成(42例),1.0≤IMT<1.2mm时内膜增厚(29例),IMT<1.0mm为正常(13例),据此分为斑块组、增厚组、正常组。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以(χ±s)表示计量资料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变量间相关关系,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 果

各组血清FIB水平及IMT的比较显示斑块组FIB及IMT水平均明显高于增厚组与正常组,增厚组高于正常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体数据见下表1;IMT与FIB水平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913,P<0.01)。

3 讨 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或脑干深部动脉病变引起的缺血性微梗死,多为小动脉微斑块或穿通动脉起始部粥样斑块阻塞穿通支动脉引起。临床研究中,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梗死发生发展呈正相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可反映患者粥样硬化程度,亦作为预测脑梗死危险的重要指标[3]。本组患者经IMT检测显示有71例(84.52%)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提示IMT的变化是影响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血纤维蛋白原(FIB)即凝血因子I,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参与者。FIB合成于人体肝细胞,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为纤维蛋白,能够与细胞黏附因子结合、与血管内皮作用促进血栓形成;FIB还可以与血小板、白细胞结合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合物,促使血小板活化、聚集、血液黏度升高[4]。FIB水平增高时,纤维蛋白还会刺激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导致血管内壁增厚、管腔变窄;高水平的FIB及其代谢产物与黏附因子、血小板沉积加重管腔狭窄程度,因此,FIB是脑梗死以及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组研究显示斑块组IMT厚度最大、FIB水平最高,明显高于增厚组与正常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IMT与FIB水平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随着FIB水平增高,IMT呈增大趋势,两者呈正相关(r=0.913,P<0.01)。

综上所述,FIB水平过高是评价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临床早期对此类患者予以积极的降纤、抗凝治疗,对于防止病情加重和复发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慧丽.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尿酸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J].内蒙古中医药,2012,20(2):7-22.

[2]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379-381.

[3] 王姝.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6):434-436.

[4] 刘艳丽.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1):57-73.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诊断价值相关性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基于Kronecker信道的MIMO系统通信性能分析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腹部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