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本研修中“评课”的思考
2014-04-29陆伟东
陆伟东
学校组织“PTGE”教学模式推广研讨课,三年级教师执教《争论的故事》,我参与了整个研修活动,与会几位教师的评课让我感触颇深。评课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格式化评课:评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师态度、教学语言、课堂的生成、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堂氛围等。这种评课格式化,评课者要求面面俱到,细到每一个环节,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二是表扬式评课:评课者碍于情面,发表意见时只说优点,不谈不足或少谈不足,现场气氛异常和谐,如隔靴搔痒,无实事求是之言,上课者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三是语霸式评课:评课者“话语连篇”、“舞文弄墨”,名家名言大肆贩卖,没有认真思考,无实质性内容。会说“言简意赅”事半功倍,不会说“长篇大论”事倍功半。
四是无语式评课:评课者将自己参与学习的调子定得太低,“今天主要是向上课者学习,向评课者学习,我的几个观点,前几位同志已经说过了,我不再赘述”一句“谦虚”的话就是评课全部内容。
学校在组织评课时如果不务实,研修效果不明显,既浪费时间,教师业务水平又得不到提高,会导致评课陷入形式主义,要想抓好这项研修活动,可探究新的评课方式。
一、让“评他人”转向 “评自己 ”
现实中很多学校组织评课活动采取的方式是教师自主备课、上课,业务部门组织教师参与听、评课。听课教师是评的主体,属“主”,在不完全了解执教者设计意图的情况下去评别人的东西;上课教师处于被评地位,属“客”,从内心里对这种校本研修方式有所抵触。要想转变这种“主”“客”式的校本研修方式,就要改变评课活动的组织模式。以年级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确定上课的内容,研究教材、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遴选教法及学法等,然后选择执教教师,这样一来,活动无“主”“客”之分,不论是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这次活动的主体,都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来参与,评课的对象由“他人”转为“自己”。这时的体验不再是停留于表面,而是围绕主题就课堂中教学的亮点和不足展开深度的思考,从而达成共识。
二、让“评教师”转向“评学生”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后的收获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评课时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评课的关键词、着力点。评课者的目光要从评执教者的教学艺术、教学设计转向评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语言组织、问题设计、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要看能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三维目标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评价教师不是评“授业”而要评“导学”,“导学”要看教师是否能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是否能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学习方法,要看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了发展。
三、让“正统评”转向“通俗评”
评课者大都以理论性的知识作为依据,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灌以自己的理解,对执教者进行评价。评价时往往过于直白、正统,执教者不愿意接受;评价过于抽象,执教者难以理解。所以转变表达方式,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来评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表达这一趣味性、通俗性很强的阐述方式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说者通俗,听者脱俗。故事可以是经典,能达到用事实说话的效果,增加评课的说服力;故事可以是经验,是用真情流露自己的看法,拉近与执教者的距离,故事寓意深刻,可以开启教师对教育的感悟,激活教师的思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评课时,针对教师觉得学生两处错误不会影响学生认知,没有及时纠正的现象,评课时用的就是故事评课。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夏衍先生住院时病情急剧恶化,当护士对他说“不要急,我去叫医生”时,他居然坐起身子,大声说:“不是叫,是请!”,说完这话便倒在床上,合上了双眼。于老师稍有深思地说:“这一字之改,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夏衍改的是字,教的是如何做人!纠正语病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评课时一个经典的故事,在现实的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相互脱节的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为教师在研修活动中找到自我。
四、让“教师评”带动“学生评”
学校的评课一直以来存在一个偏执,听课者以教师的眼光评课,评教学的得与失,评教学的有效、高效,谈学生能力的发展。其实在现实中,课堂是否高效,学生能力是否发展,相当一部分的话语权在学生手中。就像现实中家长为孩子兑洗澡水一样,兑好后会用手去试一试,感觉水温差不多,就会将孩子放进去,结果不是热了就是冷了,其实水温如何孩子最知道。要想真的了解课的设计好不好,评课的主体要多元,可由“教师评”带动“学生评”,让学生参与进来,用学生的语言谈听课的感受,说出学会了什么,说出对课上哪点最感兴趣……,这样才不会“被发展”。学生的话语有其独特的视角,真实没有功利,朴实充满感情,会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得与失,让教者发现成人不能发现的症结,激活教师的思维,找到新的切入口,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