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新闻研究
2014-04-29王硕
摘 要:通过对2013年十大新闻逆转事件进行分析,从北京老外撞大妈到济南市民哄抢菊花,从香港女婴疑被内地人拐走到网络“大v”薛蛮子被抓 ,从城管“打死”商贩街头诈尸到清洁工中暑小女孩撑伞,从保温箱“烤死”婴孩死于感染到深圳“最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这些事件无一不在印证网络的强大力量和社会影响力。然而随着事实真相的不断挖掘,新闻在其演变与发展中常常出现逆转现象。逆转新闻的出现说明新闻传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政府、媒体、社会大众多方面力量进行完善与解决。
关键词:逆转新闻;假新闻;老外撞大妈;网络媒体;把关人
作者简介:王硕,女,1987年2月出生,河北衡水人,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1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新闻的主要载体之一。尤其在近几年来频发的各类逆转新闻事件让我们在受益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对网络体系的不完善进行思索。本文以2013年北京老外撞大妈为分析对象,以此来探究网络新闻报道过程中出现的逆转的现象。这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既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有关,也与网络推手、舆论领袖的引导有关。而信息的暴露程度对新闻逆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逆转新闻出现的原因
逆转新闻指最初报道的新闻向相反的方向转变,随着新闻报道不断深入,事实真相被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立场急剧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逆转新闻是媒体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公信力严重透支和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下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政治立场、商业利益、经营理念和道德法律互相博弈的产物。
2013年十大逆转新闻的出现值得社会深思。逆转新闻的出现虽然还原了事实的真相,但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网络媒体的巨大力量加之网民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肆意抨击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能完全消除。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逆转新闻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假新闻肆意传播之后才还原事实真相呢?首先,我们不得不对假新闻的爆料者提出质疑。这些新闻爆料者在没有了解到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仅仅靠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主观臆断,没有挖掘事情的实质,就把这些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假新闻上传网络。同时逆转新闻的出现也与网络媒體的不完善息息相关。这些假新闻上传网络之后,各大网络媒体并没有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考证和调查,而是进行疯狂的转载和传播,使得这些假新闻愈演愈烈。各网络媒体并没有当好新闻的把关人,而是使这些假新闻传播的更快,波及面更广。新闻工作者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吸引眼球也会出现假新闻事件。同时各大网民缺乏警惕性,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肆意发表言论,扩大假新闻的传播范围。
二、以北京老外撞大妈为例对逆转新闻进行分析
2013年12月3日上午,一条“有图有真相”的“扶起摔倒中年大妈,外国小伙疑遭讹诈”的网络新闻被各大门户网站放在首页醒目位置。绝大多数网民在评论这则新闻时,都认为涉事大妈故意讹人。所幸在多方印证之下,最初引起轩然大波的报道属于假新闻。当此之时,除澄清事实以便消除不良影响之外,最该反思的是媒体在整个假新闻中扮演的角色。
这则假新闻之所以进入舆论视野并发酵为焦点话题,源头在于相关新闻网站的报道不客观、不专业。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还原新闻现场时应该秉持客观中立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获得点击量,以添枝加叶的方式歪曲事实。这则假新闻即是如此,新闻网站不仅不加判断匆忙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当然,也不排除网站为迎合受众的某些心理需求,故意以模棱两可的语言“炮制”了这则有争议的新闻。
回看这则假新闻的传播链条,一些媒体微博也应有所反思。这起事件能迅速成为网络焦点与那些拥有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媒体微博密不可分。按照基本的新闻规范,媒体微博转发相关消息前应对事实进行必要的核实,但如今一种普遍现象是,一些媒体都是简单地复制和粘贴内容,没有尽到“把关人”的义务。
三、逆转新闻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在“抢新闻”成为常态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都已出现颠覆性变革,一则假消息瞬间就能传遍整个网络——而且即使被辟谣,也难以彻底消除负面影响。
这种新的传播生态,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以更高的标准恪守职业道德。牢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同时,专业新闻机构要保持审慎,不能做假新闻的推手,要为受众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当然,更不应该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特意制造假新闻。
逆转新闻的出现提醒网民看新闻时要摒弃先入为主的刻板成见,不能总是被感觉牵着鼻子走,要保持冷静、提高警惕。唯有如此,才是成熟公民该有的理性态度,才能防范假新闻造成“二次伤害”。由此可见,逆转新闻的出现需要政府、网络媒体、社会大众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避免。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要始终遵循真实性原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网络媒体健康发展,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潘虹:假新闻的表现及防止手段.《新闻实践》,2001年第8期
[2]于都:虚假新闻的形式及其成因,《军事记者》,2005年第8期
[3]陈力丹:我国传媒职业意识缺失的现状与解决的对策,《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