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矛盾、爱情
2014-04-29张茜
摘 要:俄国托尔斯泰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和中国丁玲的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虽然在篇幅上差距很大,但是他们所描绘的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时却体现出很多的相似之处。两位主人公也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安娜;莎菲;抗争者;矛盾者;追求者
作者简介:张茜,女(1992-),辽宁绥中人,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2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9世纪70年代,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20世纪20年代,二者相差大约半个世纪。托尔斯泰和丁玲都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描绘。虽然安娜和莎菲生活在不同的年代,迥异的国度,但是在追求愛情的过程中却演绎了相似的悲剧。
一、社会道德伦理观的抗争者
安娜生活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旧的农奴制度正在日趋崩溃,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新的社会思潮已经出现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同时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也随之变化:年轻人希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些新的观念和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比是十分软弱的,安娜是一个无宗教信仰的人,她勇敢的和宗教势力对抗,大胆的追求爱情,无疑是对当时的社会的统治力量的挑战,以至于遭到所有上流社会妇女的蔑视,他们都视安娜为“病毒”,靠近她会使自己患上“疾病”,与安娜交往会玷污她们的高尚的名誉。而另一位伯爵夫人却因为协调好丈夫和多位情人的关系而受到贵妇人的吹捧和赞扬。由此可见,这是一个虚伪混乱的社会,上流社会的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利益结合的产物,爱情从未存在,双方在生活中各自自由追寻自己的爱情,但是他们聪明的选择不捅破这种关系,从而维护他们在上流社交场合的地位,所以他们相安无事。而安娜所追求的就不同,她挑战了封建制度,从而也受到了惩罚,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在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也是像安娜一样不同寻常的女子。莎菲生活在五四运动时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是在现代先进的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当时提倡男女平等,女性意识逐渐觉醒,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婚姻,但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依然束缚着人们陈旧的思想,莎菲的强烈的女性意识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莎菲大胆的呼喊出女性的身体欲望,在此之前,女性在爱情婚姻中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莎菲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开始了自身意义的追寻和对完美爱情的追求。莎菲真正想要的是一个真正懂得她,了解她的爱人,而不想作为物被人拥有和利用。她知道苇弟爱他,但是苇弟的爱不能激起她心底的波澜,不能让她达到心灵上的满足,她又不愿意伤害苇弟,所以她选择忽略这种爱。然而凌吉士的出现,一下子引起她的欢喜,她毫不掩饰的表现自己的喜爱,然而在与凌吉士的不断接触中,她发现他们之间并不是平等且相互理解的爱,不是她想要的那种灵与肉的真正契合的爱情,她迷恋凌吉士英俊丰仪的外表,而凌吉士被“燃烧的情欲”所左右,她憎恶他沉迷金钱,肉欲的卑劣的灵魂。因此,莎菲战胜肉欲,推开追求者,保持了灵魂的清醒与人格的独立,独自搭车南下。莎菲是摆脱旧家庭束缚的,勇敢追求自由爱情痛快生活的新女性。同时莎菲也不是那种刚刚从被传统道德麻醉中苏醒过来的,又与旧家庭藕断丝连的女性,或者在社会重压下左顾右盼或者最终妥协,她始终表现出对社会的鄙视和自我的孤高倔强。她这一切都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叛逆和挑战。
二、既爱又恨的矛盾者
安娜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她在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中挣扎,在主观追求与客观现实中徘徊,在传统道德的新旧矛盾中斗争。然而,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憧憬维特式的爱情以及安娜身上残存的封建贵族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安娜身上最主要的矛盾。当安娜无法处理追求与沃伦斯基的爱情和对丈夫的卡列宁的愧疚的心理矛盾时,她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让他们心怀遗憾愧疚,让自己永远地留在他们的心中。
安娜与沃伦斯基在莫斯科车站一见钟情,互相被对方的美貌所吸引。在莫斯科的晚宴上他们更是跳了一整晚的舞,安娜注意到他们之间这种不同寻常的情感已经影响到了基蒂和沃伦斯基,而且将来也会影响到她的家庭,所以她坚持第二天一大早就要离开莫斯科。此时她的理智战胜了情感。然而在沃伦斯基追回到圣彼得堡,对安娜一直展开强烈的攻势时,安娜禁不住爱情的诱惑,沦陷在沃伦斯基柔情蜜语中。从此,安娜就真正陷入了最大的矛盾漩涡中,她开始失去上流社会的高尚的地位,而沃伦斯基却可以自由地出入各种社交场合。当没有了沃伦斯基,她每天只能被困在“斗室”中,对儿子的思念,对爱情的失望等等各种纷繁复杂感情向她袭来,她控制不住的胡思乱想。她说过:“除了你之外,我什么都没有了。”她把自己的一切都依附于沃伦斯基,完全没了自我,她的孤独没人能够理解,她自己也解决不了这种困境,所以她觉得唯有一死,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一切矛盾都消失了,她再也不用祈求任何人的原谅了,让沃伦斯基去后悔吧!就像是在他们最后一次吵架后,安娜对沃伦斯基说的“你会后悔的!”是沃伦斯基造成她的不幸,她要用死亡让他铭记一生。
丁玲笔下的莎菲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莎菲有主体选择的权利,改变女性旧有的,被动的客体位置,发出女性自身欲望的声音,但是同时莎菲又在旧的道德观下不断的自我怀疑,使得这种认同方式出现内部危机。
《莎菲女士的日记》通过知识女性莎菲与苇弟、凌吉士两个青年男子的爱情纠葛,揭示了“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发出了“心灵上扶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的确,莎菲一直处在矛盾中,她信任善良忠厚的苇弟,但讨厌他的平庸怯懦;她迷恋形貌俊丽的凌吉士,但又厌恶他浅薄庸俗的灵魂。莎菲只是完全癫狂于一个男人的俊美的仪表上,她并不可能爱上他,她渴望得到肉体上的温存,可是又痛恨这种快感。莎菲不服从于社会给予的固定价值规范,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来选择自己想要的情感,但是对于苇弟她又怀有一种愧疚之情,同时自责,自己怎么会迷恋一个徒有皮囊的伪君子。她寻求的是一种对“情”的忠贞,一种心心相印的爱的渴望,而不是出自对“性”的需要。她强烈需要被人理解,“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可是苇弟爱她却不理解她,凌吉士只是逢场作戏,亲戚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心她,却不能与她心灵想通。正因为她追求的是与灵魂想通的爱情,她才能战胜肉欲的引诱,踢开凌吉士。她也不屑做男人的附属品,哪怕是忠实可靠的苇弟。莎菲宁可孤独一世也绝不将就一次,在情感上,她的要求极为严格、挑剔。这是一个在性爱上肯定女性“人”的地位的与价值的惊世骇俗形象。
三、理想爱情的追求者
安娜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当她无法平衡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时,又发觉沃伦斯基不再爱她,不顾一切追求的理想的爱情破灭了,她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痛苦,觉得唯有死亡才能带走一切烦恼。
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的包办下嫁给了大她二十岁的卡列宁,这场婚姻是造成安娜悲剧的根源。卡列宁是一个头脑僵化,思想保守,虚伪成性并且没有活人感情的官僚机器。尽管这样,在婚后八年,安娜仍然努力去爱丈夫和儿子。但是和沃伦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爱情的追求。她终于跨越了礼教的樊篱,作为已婚的端庄高贵的妇女,要跨出这一步,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决心,虽然大家已经对上流社会的私通司空见惯。但安娜不被大家所接受的是,她把这种暧昧不清关系的公开,她不愿与那些虚伪淫荡的贵族妇女同流合污,这激起了上流社交妇女对她的愤怒之情,也使她的爱情之路更加颠簸。然而最让安娜无法接受的是卡列宁对她的报复,既不同意与安娜离婚,又阻止安娜与儿子相见。安娜为了爱情放弃了母爱,可是此时爱情也成了镜花水月。
安娜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她挑战了封建传统道德造成的,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脆弱的爱情成为安娜唯一的人生追求。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一见钟情,他们都沉迷于对方的美貌中,英俊潇洒年轻的沃伦斯基与沉闷没有感情的又老又丑的卡列宁形成鲜明的对比,安娜终于沦陷在沃伦斯基的温柔圈里了。契科夫曾说过:“面貌的美丽当然也是爱情的一个因素,但心灵与思想的美丽才是崇高爱情的基础。”这种爱情本来就不是坚不可摧,而她又为了爱情抛夫弃子,远离社交圈,使爱情成为她生活的唯一。当沃伦斯基不能满足安娜所追求的那种纯粹的爱情时,安娜的理想的爱情之梦即将破碎。梦醒了,生活依旧那么糟糕,安娜崩溃了。
封建包办婚姻的毒害,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都导致了她不顾一切追求的爱情的幻灭。安娜在爱情中失去了自我,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离开丈夫与情人,她无法生活,这也是她最终选择死亡的重要原因,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娜拉走后的出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而安娜选择了更快捷的方式——卧轨。
莎菲雖然也没有获得理想的爱情,但是没有像安娜一样选择那么激烈的方式。莎菲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女性意识开始觉醒,颠覆了传统的男权社会,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社会上与男人享受平等的权利。莎菲从小就离开家庭独自在外生活学习,有很大的自由,她不像安娜一样在一个封建的传统的贵族之家成长起来的少女,深受传统礼教影响,莎菲有很大的自由权利,受五四影响,在她身上存在着很强的女性意识,女人完全可以靠自己生存,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婚姻也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决定的了,女性也有了一票否决权。从而使莎菲有权利追求一份自己理想的爱情,她勇敢地说出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当爱情来了,她又开始矛盾了,苇弟的知己之爱和凌吉士的情欲之爱都是她想要的,但是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两种爱放在一个人身上。她渴望凌吉士的爱,作为新时代独立女性的自尊又使她憎恶肉欲之爱。凌吉士的表现也让她一次次的失望,除了神赋予的一副美型外,与一般的庸俗大众别无二致。与其在这里每天的挣扎,还不如离开忘却这里的一切。
莎菲作为一个单身女性,在追求爱情的时候,她的名誉并没有受到损害,她的身边也一直有朋友陪伴她,自始至终也没有被抛弃过,这让她感到尚有一丝温暖,当决心放弃爱情时,没有心灰意冷,走上绝路。而安娜在追求爱情时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抛夫弃子,被朋友抛弃,情人也逐渐厌倦她,最后她真是一无所有。这也是他们结局的不同原因之一。
四、小结
安娜勇敢的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枷锁,却成为了不幸爱情的牺牲者。安娜的悲剧在于她是一位男权社会的没有独立的经济实力的女性,她的反抗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当她放弃一切换来的爱情渐行渐远时,她崩溃了。而莎菲对爱情失望时没有像安娜一样绝望,是因为她具有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意识,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唯一,她还能够为自己而活。这警示我们:作为女性,人生追求一定要多元化,爱情可以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不能成为唯一,不然悲剧就有可能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1]【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著 谢素台译 《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2]朱栋霖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