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孝歌蕴含的文化信息
2014-04-29赵雪
赵雪
【摘 要】孝歌是我国民间丧葬活动中的一种习俗,一种仪式歌,在我国秦巴山区普遍流传。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镇安孝歌形成了基本固定的形式,内容丰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孝歌;镇安孝歌;文化内涵
Abstract:Filial piety is a convention in our country folk funeral activities,A ritual songs, is common in Qinba of our country,In the process of the long historical heritage, Zhenan filial piety formed the basic fixed form, rich in content, accumulated a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ts cultural value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Key words:Filial piety;Zhenan filial piety;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一、孝歌简介
孝歌是我国民间丧葬活动中的一种仪式歌,大抵始于先秦时期。《庄子·至乐》篇:“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踑踞鼓盆而歌”。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已有孝歌的习俗与仪式。在漫長的演变过程中,普通百姓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他们的丧葬文化礼仪——唱孝歌,孝歌歌词就是普通民众生活中的诗词文化、生活态度。孝歌融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等于一体,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语言生动诙谐,朗朗上口,易懂易记。[1]
二、镇安一带的孝歌概况
孝歌,俗称“丧歌”,流行于陕南秦巴山区,口传和文献记载谓传自湖北、四川。这一习俗在陕南流传的时间大致在清代乾嘉年间,即川楚移民大量进入后,因道光年间的方志对此风俗已年长流久,孝歌演唱环境、形式、风格在随乡入俗的应变中,始终未中断其传承,如今在陕南偏远的山村中延续至今。[2]
镇安地处秦巴山区(商洛市西南隅),唱孝歌的风俗在镇安城乡十分普遍。丧事一般经过八个环节——沐浴、下榻、报丧、入殓、升棺、祭奠、发丧、圆坟。[3]居丧期间,亲人、乡邻至停棺处(棺下点灯)坐夜守灵,孝家请来歌师唱孝,以追悼亡灵、寄托哀思。“孝歌,此歌则为丧家伴灵(坐夜)时,移于此之乡民、宾朋、亲友,伴随一锣一鼓而歌之悲情。词调稍雅凄婉,动人心弦”。[4]唱孝歌一般是两个歌者前鼓后锣,首先是“开歌路”,即祭灵开奠仪式,在整个丧葬仪式中至关重要,任务是“请灵”;接着是“接灵”“祭灵”歌词,在灵堂前唱“安五方”等,至后半夜,有的地方开唱娱丧类孝歌;安葬入土当天凌晨,歌师手持锣鼓,口唱孝歌,带领孝子、孝孙(头戴孝布,手持冥香)围绕灵堂转圈、扣头,追悼亡人,同时祝福孝子、孝孙,民间谓之“转香”;临五更时,唱“闹五更”,天亮时唱“还阳”歌,还阳即送灵,让亡灵离开孝家,早日升天;最后唱“送神”歌,将亡灵和各路神仙送走,收起办理丧事的锣鼓、喇叭,以保家宅安宁。至此孝歌结束,众人抬方入土。
三、镇安孝歌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镇安孝歌的内容很广泛,大至死亡、孝道,小至衣食、住行。有歌功颂德的礼赞歌,也有哭诉别离的恋世歌;有劝善行孝的道德歌,还有幽默诙谐的戏谑歌。镇安孝歌是丧葬习俗中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现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儒家孝道观念、佛教生死观、道教文化观、社会心理等方面,且具有很高的伦理教育价值。
(一)儒家孝道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孝”。孔子说:“仁者,人也。……孝,德之本也。”在儒家看来,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这里孔子主张把孝敬父母的道德修养放在学业的首位。
孝,在传统伦理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孝歌文化的中心,镇安孝歌中传唱的则是儒家的忠孝观。唱孝歌的首要目的是弘扬孝文化,对后代子女进行孝善教育。在民风淳朴的镇安,孝不孝敬老人,是人们评价后辈有无德行的重要依据,而唱孝歌则是对老人临终尽孝的最后方式,在镇安乡村,如若谁家不给亡故的老人唱孝歌,便会遭到亲戚的咒骂以及邻居、乡亲们的耻笑。
如《还阳歌》[6]:(哎)一更唱到五更上(哦,哎)/去了一个阴神(他)好还阳(哦,哎)/阴神保佑阴家将(哎,哎)/阳神保佑我们唱歌郎(哎);(哎)还了阳来还了阳(哦,哎)/还了阳来(是)子孙强(哦,哎)/保佑老者添福寿(哎,哎)/保佑少者(那的)多儿郎(哎);(哎)还了阳来还了阳(哦,哎)/还了阳来(是)子孙强(哦,哎)/堂前一对金龙柱(哎,哎)/一对白蛇(它)缠屋梁(哎);(哎)左缠三转出贵子(呃,哎)/右缠三转(乃)状元郎(哦,哎)/还了阳来是还了阳(哎,哎)/孝家住的是好屋场(哎)。
从内容看,既有对逝者亡灵的祷告,又有对孝家的祈祝,在祷告和祈祝中彰显了儒家孝文化的社会教化功能。从作用来看,一是送走亡灵,二是祝孝家万事顺心,有好的前途,三是保佑唱孝歌的歌师(即唱歌郎)吉利。随着《还阳歌》的结束,孝子孝孙对亡故老人就算已经尽孝了,使亡灵也宛然有了好的归宿。
(二)佛教生死观。镇安多土葬,丧葬仪式旨在超度亡灵、庇佑后辈。崇信鬼灵的巴蛮及后裔认为可以借歌舞来冲淡人死的悲哀和不祥。镇安将高寿老人亡故称“白喜事”,因此丧事亦当喜事办,丧歌不哀、化悲为欢的娱丧歌体现了镇安人对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的认同,蕴含着佛教“生死轮回”观的宗教意识形态。
如开丧歌《安五方》[7]:开罢(的)北方(喂啊哎我)中央走(喂嗨)/面朝中央拱一拱手(喂)/黄衣童子(他)引亡路(喂)/只有那个中央(哎嗨嗨嗨嗨)路又难(乃)开(哟嗨)/黄(喏)衣童子(他)引亡来/叫孝子听心怀,烧钱纸(哦)花钱财/多花一个钱财这买路开(呀)/朝中一个王子他上了天台(哟)。
《安五方》歌词共五段,每段以“请神”为主要内容,此处节选自第五段,黄衣童子引路,(下转第331页)
(上接第329页)孝子孝孙烧纸钱,为亡魂开路接受超度,从而登入西天極乐世界享乐。歌师在古老文化传承中,将神话及其叙事内容,通过仪式的手段和形式,在丧葬的活动中,沟通了冥界与现实,从此歌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佛教“生死轮回”、“极乐世界”的认同、接受。佛教文化在孝歌中的重要地位是对普通群众的精神寄托和慰籍。
(三)道教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在社会下层百姓间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为道教的传播是从下往上进行的,是一个由“农民宗教到士大夫宗教的过程”。[8]
如《开歌路》这样唱道:月亮弯弯照九州,孝家请我开歌路/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五方/开人有三魂七魄,开鬼有一阵豪光……
唱词提及八卦、五方、三魂七魄,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八卦”属道教的核心概念;“五方五老君”本是历代帝王祭祀的对象,后纳入道教神仙体系;“三魂七魄”是道教对人的灵魂说法,人的精神分而称之为魂魄,其魂有三,其魄有七。
(四)伦理教育意义。高寿老人逝世,镇安乡间称“喜丧”或“白喜事”(结婚和高寿老人去世并称“红白喜事”),遂有“闹丧”之仪。除歌师对唱外,略懂孝歌的乡民会接替歌师唱孝,凭着对孝家的了解,有时即兴发挥、自编歌词,把亡者去世前孝子对他们的态度等唱出来,歌词的教育意义极强。笔者2010年曾参加过本地一场葬礼,亡者有一子好赌,未尽赡养义务,孝歌加入了劝赌内容:“别的事情我不谈,奉劝大家莫赌钱;自古赌场害人窝,陷进赌场拔不脱;一入赌场鬼迷窍,正经事情都忘掉;家务生产不去管,一心想得去耍钱……”此外,多数为“劝孝歌”,对不孝子进行批判,告诫大家“父母跟前须尽孝,需把爹娘恩情报”。
(五)社会心理价值。以对歌形式唱出的镇安孝歌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价值,维持人们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烧五更香”时,孝子跪在灵前,歌师坐在旁边,孝子头顶托盘,歌师唱一段,就卸下一盘一盘的祭品。之后题诗对诗,一题一对,一比高下。题头大多是:“喝了孝家香美的酒,我题诗来诗一首,有谁能对上下一首?”对方根据此话题对歌。对不上的就退下阵来,甘败下风,所以总是高潮迭起。此时歌词多是小打小闹,或哀悼亡者,或安慰孝子,或感叹生死。
丧事是孝家的头等大事,伴随着悲伤、沉痛以及各种生活压力,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对孝子们产生了巨大的感情冲击,孝歌对歌以稍显轻松的氛围唱出对亡者的尊重以及对孝子的安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减轻孝子们的压力、淡化他们的悲痛,得到人们的鼓励,从而重拾对未来生活信心和希望。镇安地处山区,除县城以外各乡镇居民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天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农耕生活。丰富的孝歌内容及对歌形式对于乡民来说,无疑是一种身心的解放。
孝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值得现代文明社会大力发掘和弘扬。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作用大、地位高。从《孝经》到今天民间的孝歌,都是对血缘亲情的重视与讴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需要继承我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商洛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商洛文史(第三辑)[Z].2004.
[2]杨虎城,邵力子.续修陕西省通志稿[M].西安:陕西省通志馆,1934.
[3]镇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安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4]西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乡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5]夏延章,等.四书今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6][7]《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8]周夑藩,等.中国宗教概览[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