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失范与信任社会问题

2014-04-29卢玥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道德失范社会问题信任危机

卢玥

【摘 要】信任是道德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主要指行为者相信他人会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在社会依赖性、流动性、风险性不断增大的时期,信任是人际和谐、秩序整合及社会发展的必要资源。道德共同体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规范中,当人们理性的作出群体性利他形态,试图维持与他人的合作互惠的持续关系时,则需要依靠信任。

【关键词】信任危机;社会问题;道德失范

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互动,产生于早期的亲族熟人社会,反映在人与人,或人与群体组织,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信任的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西方社会的信任观多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如洛克认为,保证诺言和契约的完成要靠约定双方之外的第三方的力量,人们是因为惧怕作为第三方的上帝的愤怒,才履行诺言。在我国社会背景下,信任与文化习俗联系紧密,郑也夫在《信任论》中提出,信任是一种态度,具有时间差于不对称性、不确定性、以及主观的倾向和愿望,即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它不依据形式,是交换与交流的媒介。信任包括人心理活动的简化复杂功能,以及提供秩序的社会功能。“当下巨大的信息量和未来丰富的变幻性,为环境与伙伴的确定性投上了可疑的阴影,而生存不能放弃行动与合作,信任帮助我们简化判定过程。”[1]个人的社会活动,通过记忆过去的信息,选择口碑、声誉好的,可以增加行动的确定性。将信任扩大,社会成员间普遍的信任感则会推动社会秩序的建立。现在社会中普遍的杀熟现象,正挑战着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容易爆发信任危机。

一、近年来社会生活中的信任危机事件

当失范事件成为普遍现象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将制约信任社会的建立。从不同行业中的偶像失范或被失范案例的视角中,反观整个社会日趋严重的信任危机现象。偶像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不加批判而盲目崇拜的对象。行业偶像是指某行业中的品牌形象,是同行中的领跑者,具有一定的公信度与社会影响力。而多数品牌产品在公众不了解实情,通过媒体中介等信息爆炸式的宣传,先入为主的主观印象下,对产品存在着过高的信任与认可。这种单方面的信任造成民众对其心理目标定位高,社会期待值高,当出现部分品牌失范事件时,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大幅度滑落,甚至崩溃。以下描述了三个行业的不同失范案例。

1.红十字会作为公益事业中的品牌形象,知名度较高,其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被公众所熟知,相较于其他知名度较低的公益组织,红十字会因历史久远,相应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公益广告的宣传形式,在民众之间认可度较高,然而在2011年郭美美事件中,虽然最后证实其属于个人行为,但红十字的品牌形象的“被失范”案例,引发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误解和不满,损害了红十字会的形象和声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2.食品藥品安全关乎民生,且一直是公众关注的敏感话题之一。从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超标,2011年双汇食品中监测出含有瘦肉精的原料,到近期的长春制药厂,修正药业等使用毒胶囊事件被曝光,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落马,一再挑动民众神经。部分民众甚至质疑“不知道什么能吃,吃什么安全”来表达对该行业的不满,以知名品牌为代表的食品药品行业的信任度遭受严重打击。

3.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下,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电视电话,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等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越来越广泛的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在“人人皆话语”的社会环境中,舆论导向作用逐渐突出,甚至被放大,主流媒体作为民众接收信息的切入口,其“被信任”程度较高。然而以新浪微博为例的部分媒体,网站等,在对信息审查核实上的把关不严,导致众多谣言流传于网络,扭曲事实,造成恐慌,极大引发了公众的抵触心理与被欺骗感。

二、理想的信任社会的要素与条件

信任在社会关系中表现为交往中的真诚,城实,不饰辞,不虚夸,其与社会的伦理准则和道德秩序息息相关。如何提高社会信任度,重塑民众的道德规范,是当前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众多古典学说中对于“信任”的思想,多系统直观,涉及社会国家中的各种关系。无论是政府与群众之间, 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应当保证承诺的真实性;无论是等级关系中, 还是平等的交易中, 都应当遵守诚信的准则。

达到理想的信任社会首先要从培养个人修养开始。孔子以“文”、“行”、“忠”、“信”、“四教”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他躬行“信”,倡导“内省”。[2]当民众自发的推崇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质时,追求共同的理想人格则成为信任社会建立的基础与先要条件。其次,家庭的教育是信任社会重塑的重要条件,家长传递积极正面的观念可以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价值观与判断力,而对社会部分失范行为的全盘否定,批判扬弃所带来的信任断裂则会潜意识的误导他人做出极端的判断,激发信任危机感。因此将传统美德作为日常生活及知识体系、文化心理的精神食粮对恢复信任度与维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再次,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来说,吉登斯(A.Giddens)认为,现代性社会是一个生活范型发生根本变迁的社会,传统与习惯在剧烈荡涤中被冲刷消蚀,原有作为信任基础的安全感赖以存在的基础已经改变,个人所面对的社会风险性突然增大,人们在这突然变化之下反思自己的存在及其交往方式,反思既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系统的合理性。[3]只有当社会整体环境往好的方向发展,信任基础在整个社会的努力下得到恢复和巩固,民众的信任感才会被重新找回,因此,整体环境的改善是信任社会的充分条件。最后,政府的亲力亲为是赢得民众信任的关键。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我国的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大相同。在公民的意识中,政府更具合法性,曾有学者说过,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更倾向于把政府看作父母官,家庭的一员,家中的长者,或是一家之主。政府组织的或是具有官方背景的行为更容易被公众接纳,当社会出现信任危机,道德失范现象时,政府部门较高的公信力,是揭露事实,严正视听的最有效方式。由此可见,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以公正公平的榜样形象引导社会思潮风向是信任社会的必要条件。

信任不光是社会道德的衡量标准,更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与基础。如何提高社会信任度,重塑民众的道德规范,是当前和谐社会需要迫切关注的问。

三、当前社会信任缺失的原因

社会整体的信任缺失,价值观的一再被颠覆,无不冲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问题。长期的封建社会下产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极权的专制统治,造就了市民文化思想中某些消极有害的一面遗留下来,如小农意识,小市民心态等。思想方式的经验性、直观性,性格上的忍耐、软弱、顺从,以及极易被煽动的特性,加上融合了现代社会中反理性主义,自我中心化等错误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文化中阴暗缺陷面阻碍了信任社会的建立与维护。

2.转型中的社会问题。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全球化的影响与刺激,是我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运行机制的不断转换,导致制度缺失,在应对复杂多变,突发性强的社会问题时,则显得处理迟钝且手段僵硬。例如,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不同的价值观伴随着广播式的传播,提供给民众多重的选择,人们在看法与评价上产生分歧,矛盾也随之产生。当我们在思想上过渡宣扬危机意识,刻意营造资源紧张的情势时,不择手段的竞争与抢夺资源成为人们缓解紧张心理的一种宣泄方式。此时,民众与经营生产者的矛盾则日益尖锐起来,任何一件失范事件都可能引发全社会暴风式的指责与抗拒。

3.从众心理。信息化社会中,失范与被失范案例存在着两种情况的社会心理。当某件问题被曝光,并且真实性得到确认,他人行为就会成为人们判断的依据,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受群体的暗示与压力,知觉和行为发生歪曲的作用下会产生认知错误,容易引发极端消极的情绪。另一种情境,即当事件真实性没有得到官方肯定时,个体受知识水平结构等限制,无法准确的做出合理判断,此时受社会规范性的影响,渴望被接受的心理推动了某些别有用心者的有机可趁,从而选择了盲目跟风,轻信谣言。因此即使随后信息被否认,也已很难挽回民众疑虑,失望,不确定的心理。

4.人口流动的排外现象。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规模,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陌生人,当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城市安全,卫生状况日趋恶化时,我们习惯性的将责任推給这些外来群体,特别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家族伦理观念,将这种观念扩大,表现在地域上,则显现出对文化共同体的归属感,民众对来自同一地区,有着同种文化背景的人会不自觉的感到亲切与信任,相比之下,陌生的文化群体则会招来设防与猜疑的心理暗示,以至于人们习惯用越来越冷漠的态度表达内心的不满与抗议,再加上政府没有提出合理的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没有及时遏制这种思想上的偏离,社会的信任环境逐步恶化。

四、对策与总结

信任不光是社会道德的衡量标准,更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与基础。目前的社会信任问题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上文案例与分析,从媒体,企业,政府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办法。

1.媒体正确的主流思想导向。作为传媒业,以客观事实说话,坚持价值中立的判断标准,严格审查信息真实性,是对社会、民众负责任的做法。不光要揭露社会中道德失范的现象,更要对生活中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大力宣传,这样做不仅能唤醒民众的道德修养,也让民众对信任社会的建立重新找回热情与信心。

2.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职能。如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法治来保证制度,政策的透明公开化,杜绝腐败,滥用职权等现象发生。只有在自身公信度得到民众认可时,才能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传递社会中积极向上的一面,稳定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构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来保障那些对不确定性更为敏感的群体( 通常也是社会弱势群体),从而减少他们因社会快速变迁而产生的心理不安。[4]

3.失范行业需要重塑榜样形象。名誉,形象易毁难建,以知名企业来说,应当珍惜民众的信任度。民众通过消费来支持认可的品牌,这些企业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良好的信誉是企业利益提升的关键,诚信经营才能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与持续发展。

4.加强人与人的沟通,用思辨的方式分析社会问题。信任的维护需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以片面的眼光看问题,更不能以高高挂起的姿态对待他人,作为社会一员,要随时强化责任意识,转变人际关系淡漠的观念,多于他人交流沟通,将事物的发展往好的方面思考,摒弃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4(4).

[2]莫守忠,刘剑康.儒家“信”观念及其现实意义[J].湖湘论坛,2003(3).

[3]高兆明.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J].学术研究,2002(4).

[4]马得勇.信任、信任的起源与信任的变迁[J].开放时代,2008(4).

猜你喜欢

道德失范社会问题信任危机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道德失范及原因研究
对当今社会问题的分析
汽车售后市场怎样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脱媒”时代下媒体信任危机探究
《亲爱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悲情反思
网络募捐遭遇“信任危机”的背后
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