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篆、隶书法石刻的装饰风尚
2014-04-29王晔
王晔
【摘 要】少林寺石刻书法在大而全的文物宝库中,闪耀着书法艺术的绚丽光彩,而少林寺篆、隶书法石刻以其华美端秀的装饰风尚在众多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关键词】少林寺;篆书;隶书;石刻
少林寺座落在中岳嵩山少室山中,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佛教、文化史上都占有着重要地位。其中,少林寺石刻书法在大而全的文物宝库中,更闪耀着书法艺术的绚丽光彩,而少林寺篆、隶书法石刻以其华美端秀的装饰风尚在众多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篆书——中唐为界,规范工整
统观少林寺石刻中的篆书书体,多以碑额的形式出现,如《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碑额、《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碑额、《大唐天后御制愿文碑》碑额、《少林乳峰仁公禅师塔志铭》碑额、《珪公禅师行状之碑》碑额等。
唐之前,书法书体正处在真、行、草形成发展时期,多体常常混杂共存使用。平日的生活运用中,主要以新兴的真、行、草字体为主,篆书、隶书等多用于特别庄重、需以美观的场合,比如匾额、榜题、碑额、墓盖等。南北朝至初唐期间的篆书,非常符合六书正轨的小篆书体是不多的,常常受到抄录古文的影响,笔意旋绕,形式一般为缪篆、鸟篆;笔画有增有减,富于装饰美感。
少林寺中一部分这一时期的石刻碑额以及墓盖,也常沿用此类篆书的写法,改变笔画,任意盘绕。比如《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碑额“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十四字,字体篆书,体势扁方,笔画肥厚无骨,妍美工整有余而古质不足,有着装饰风尚的造作,已离篆字发源时期的古朴典雅面貌相去甚远。又如《大唐天后御制愿文碑》碑额“大唐天后御制愿文”八字,笔意圆转,“大唐天后”四字,字态修长,后四字“御制愿文”因笔画繁多,随势赋形,字态渐宽。最后“文”字为与“愿”字搭配,将文字头的横弧笔画加宽,但该字却有头重脚轻之嫌。
《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碑额“大唐天后御制诗书”八字,刀刻笔意有秦权量诏铭之风。秦时诏铭多为直接用刀契刻,结体笔画方折,急就而成,字字不作正局,形态不拘,笔笔烂漫天真,字里行间呈现天趣自然之态,奇肆多姿,一派直率之气。相比之下,此碑碑额更多仅是引以笔意,布局格式更加规范对称化。
元代《少林乳峰仁公禅师塔志铭》碑额“乳峰仁公 禅师塔铭”八字,笔意均衡圆滑,圆弧幅度增大,线条细劲流畅,布白平正对称,更具流动感,在风格上明显受唐朝李阳冰所创“玉箸篆”所影响。从魏晋以来到初唐,所写书体常为真、行、草,而篆、隶极少,偶有之也只在碑额和志盖上出现。“安史之乱”后,兴起一番复古风潮,而更加重视正字之学。李阳冰精研篆籀数十年,能够补益文字,迎合时代所需,所写字体劲利爽朗,抗衡当时真、行、草体大家,超越前人,直追李斯。李阳冰篆书从《峄山》入手,参以籀书,融会贯通,更加老练丰茂。舒元舆《玉著篆志》称“秦丞相斯变仓颉籀文为玉著篆,体尚太古,谓古若无人……故拔乎能成一家法式,历两汉、三国至隋代,更八姓,无有出其右者。呜呼!天意谓篆之道不可以终绝,故受以赵郡李氏子阳冰……当时议书者亦皆输伏之……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备,光大于秦相(李斯)有倍矣”。朱长文的《续书断》在文中评:“观其遗刻,如太阿、龙泉,横倚宝匣;华峰嵩极,新浴秋霞,不足为其威光峭拔也……自阳冰后,虽馀风所激,学者不坠,然未有能企及之者。”李阳冰传世的碑版石刻,在宋代仍有很多,《集古录》(欧阳修)、《金石录》(赵明诚)等书中多有记载。但到元明之后,这些碑版多有亡佚,而有些虽经几番传刻,但早已失去本来面目。当其中也有挑选出几许精品,《崔祐甫篆盖》就是李阳冰的代表佳作之一。在少林寺石刻篆书中,《珪公禅师行状之碑》的碑额“珪公禅师行状之碑”,笔态极似《崔祐甫篆盖》,此八字起收藏锋,圆转有骨,形如玉箸,而此碑字形偏方。
如上所述,少林寺石刻中篆书多用于碑额墓盖,正文中篆体出现不多,并以唐朝李阳冰为界区分前后篆体风格。从以上所举李阳冰以前时代的篆额能看出,魏晋南北朝以来,篆书都不太合乎小篆规范,多是为了美观而做出有意识的朝着装饰美感的改变。李阳冰经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刊定《说文》,复兴篆书,规范篆籀,自唐朝之后一直到清代,这期间皆以李阳冰篆书为模范,《少林乳峰仁公禅师塔志铭》碑额,《珪公禅师行状之碑》碑额即是如此。
二、隶书——参以楷体,杂糅含蓄
少林寺石刻书法中的隶书体势有些以碑额的形式出现,如《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达摩颂碑》等;有些则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如《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少林乳峰仁公禅师塔志铭》等。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隶书常用于需要美感强烈、具有装饰庄重的场合。而其所呈现出的特点是字形方扁,蚕头燕尾,在标准化特征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波磔和钩挑用笔,石刻书迹中也多可见隶楷相混、古今杂形的现象。
盛中唐时期,皇室推崇重视隶书,因隶书宽展华贵,可显现大唐宏大之气象。“唐玄宗好八分,自书《石台孝经》,泰、華两铭,息阝国、凉国两公主碑,于是天下翕然从之。开、天之际,丰碑大碣,八分书居泰半”。一时间,便也创造了隶书的短暂辉煌与复兴。唐朝隶书,初期传承魏晋书风,隶楷相混,时而隶形少楷形多,时而楷形多而隶形少。《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碑额“太宗文皇帝御书”七字字体隶书,字形扁方,笔画以圆实的篆籀笔意为主。“皇”、“书”等字短画多直,长画善曲,直曲相谐,飞动逸致,取意《曹全碑》、《史晨碑》。细观此碑碑额,犹有其笔意字形特点:圆劲如篆势,虽瘦又有腴,笔法锥画石,中锋之典型,转折兼用,娟秀清丽,舒展飘逸,结体匀称,字态遒力,方圆兼备,初现隶楷相混端倪。
《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正文为隶书字体,字距、行距间隔均等,字体方正,工整华丽。笔画圆润,又参以楷书笔意,“九”字横弯波磔已显现出楷体捺画的态势。“之”、“恩”等字的点化变异成为圆形(《少林乳峰仁公禅师塔志铭》的“之”字亦如此);“柱”、“以”等字的点画状似蝌蚪(《少林乳峰仁公禅师塔志铭》的“洪”、“遂”等字亦如此),整体显现出修饰感增强,书写感减弱的态势。
唐朝以后的隶书发展,由此传承,丰碑巨碣,馆阁书体大行其道。至后来,隶书一改初唐规模,始变为丰润园厚,楷隶相参更为明显,遂成为隶书新体。《黄庭坚达摩颂碑》碑额“祖源谛本”四字,字体隶书,字态横向舒展。“本”、“源”两字横画的收笔顿意;再如“祖”、“谛”转折笔画提按明显,参以楷书笔意。字体粗细变化,波横收笔燕尾修长,更显飘逸,具有装饰美感,楷隶杂糅,与汉朝隶书本源已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少林寺石刻隶体书法通以庄重华丽的修饰感为宗旨。相比于辉煌的汉朝隶书,异彩纷呈的鼎盛风貌已经不再,窥一斑可见全豹,相继之的是隶体书法的式微。隶书自魏晋之后,既已退出实用书学的领域,更多是随时代而赋以笔形笔势,参篆、楷多体,此在少林寺书法石刻中也突显出来。通观隶书风貌,多为结构工谨严整,行列整齐,波磔显著,装饰意味浓厚为特点。
书体应时代而变,其地位、书风、特点也随之变化,这可从少林寺篆、隶书石刻中窥斑见豹。篆书的程式化、范式化,隶书的以楷作隶,势必都会消弱两体的古拙韵味,从而渐失活力,从书法艺术来讲是变衰落、变僵化。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范式的持续发展将少林寺篆、隶书体引导到了装饰风尚的范畴上来,端庄大气,风格稳重,碑刻的内容与书风相得益彰。无论是对过去碑刻,还是现代书法的章法设计风格来讲,都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肇《国史卜》卷上
[2]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