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
2014-04-29刘玉欣
刘玉欣
摘要:如何科学地构建有效的学习小组?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小组学习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合作?如何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长效运作?如何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享受英语学习过程?就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科学构建;合理分工;有效合作;长效运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31-2
【阶段一】
起初,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积极性不高,小组讨论的成果不明显,课堂展示的主动性、涵盖面和质量等均不让人满意,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于是,笔者尝试将班级的同学按照座位的排列分成A、B、C、D 4个组(即每一竖排为一组,每组10~12人),在课堂提问时进行抢答,按照答题的数量与质量给各组积分,下课前口头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每两周在班级总结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并通过短信平台将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告知相应的家长。
引入小组竞争机制的好处还是很明显的,比如课堂气氛相对活跃了,学习内容进展节奏也快了,学生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高涨得多,同时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都有所增长(很多学生在日记里提及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积极体验)。
但久而久之,问题也就凸显了出来。首先是小组之间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这就导致有些在英语学习方面底子好、反应敏捷、性格外向的学生总是在课堂上积极活跃,而另一些基础薄弱、预习不到位、个性腼腆的学生则总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跟不上课堂的节奏,所以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再者,小组的凝聚力不足,由于每个小组人多,组织机构松散,组员们对于小组的向心力不足,各小组成员之间多是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所以小组名存实亡;最后,这种初级的小组不适合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学习,也没有真正达到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等目的。
【阶段二】
于是,笔者积极寻求更有效的小组架构方式。笔者把全班的4个组拆分成8个小组,即按照座位的排列,每三桌为一组,约5~6人。然后每组指定了一个组长,来负责组织该小组的课堂活动和协调组员间的分工合作等。为了增加组员的集体归属感,笔者还鼓励各小组为自己的小组命名,设计徽标和口号,挂在教室墙上。每节课后,评选课堂表现出色的两个小组,在墙上的各组标识下面贴上红五星。每个月评选最佳小组,用班费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予以奖励。
这样的小组构建明显比起初的松散结构更能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和为集体做贡献的积极性也颇有提高。利用这样的小组,在英语课堂上,笔者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合作学习探索。比如在任务分配上,提前将课堂要讲授的重点词语等作为预习任务制作成学案,或者在Project课文学习完之后,按小组分工,让各小组课下进行合作,然后在课堂上展现小组合作成果,与其他组进行竞争。实践证明,各个小组基本都能按照预期时限完成任务,更多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英语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小组成员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但这样的小组构建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小组成员的知识基础不均衡。有的小组能够很出色地完成各项知识类、技能类以及拓展活动等,组内分工也很均衡;也有的小组每次活动都由个别学生(比如组长)担当起来,而其他人袖手旁观,这样虽然整体任务完成了,却不是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小组长组织起来也很吃力;还有的小组里面因为“能人”太少,导致很多课堂或课后的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如果一个小组里的所有成员都对英语学习感觉吃力,那么他们对小组的互帮互学的期待与依赖也就落空了。
【阶段三】
这样的弊端引发了笔者若干思考:能不能把各科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组合一下,保证每个组的实力和互帮互学的实效性呢?如何在既参考学习成绩又不影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分配各个小组并安排座位呢?如何选定又有能力又有积极性的小组长呢?鉴于此,笔者对班级同学的成绩单进行了认真详尽的分析,依照各科成绩互补、性格互补、男女生搭配的原则,将全班同学分成了6个小组,每组7~8人(本打算分成8组便于课堂活动的,但人越少,互补的原则越难兼顾)。各组的学科总均分基本持平。每相邻的8个座位为一组,每组同学的具体座位由组内协商调整(各组的座位每周一轮换,以兼顾视力问题)。然后由各组同学自己选出自己信赖并信服的组长以及分管不同学科任务的副组长。
这样的座位分配给了学生们自主选择的空间,允许他们在小组的框架内选择自己的同桌,同时各组座位轮换制也避免了位次排定的艰难与可能带来的尴尬等。而组长与副组长的选择也给了学生们更多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老师指定组长所带来的公信力不足和执行不力等问题,同时小组中能力突出的学生或有偏科倾向的学生基本也都能被兼顾到,极大地调动了各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笔者利用这样的小组进行了更为大胆、深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比如,试卷讲评课上,先公布试卷的答案供学生核对,然后将各个项目分给各小组来讨论解决,最后请各组的代表到讲台上讲解该组负责的部分,若有不到之处,由其他组自荐或教师进行补充。实践证明,学生选举的小组长基本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小组也能够在规定时限完成规定内容的小组学习,课堂讲解也能做到全面、准确,效果还是不错的。
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同学上台发言的清晰程度与流畅程度还有待锻炼与提高,从而导致其他同学听课的效果略大折扣;同时,由于上台发言同学讲解的重点与详略把握不够精准,老师还要进行有效的点拨以确保知识点的讲练到位,因此有时候课堂节奏稍显拖沓。
【阶段四】
如何才能做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积极发挥小组学习的功效从而使得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长效运作下去呢?笔者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1.学生感觉很难把握重点,因为他们觉得几乎每个题都有人做错,都需要解释;2.学生感觉有些问题自己一知半解,解释不清楚;3.部分小组觉得很难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内容,一则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再则是合作的效率不够高。
基于此,笔者对全班进行了专门的指导。比如:1.各小组组长作为总的召集人或调度,应负责制定本组各项活动的发言人轮流制度并及时提醒,同时确定记录员、信息搜集员等,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流程,免得每节课上都要因为选谁来发言、谁来记录等而耽误时间;2.各小组组长应注意根据任务量和时限来进行任务的组内分解与小组活动的进度把握;3.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先确定组内成员都感觉较难的问题,留待完成基本任务后如有宽裕的时间再来深入研究或留待老师来解决,然后将其他能够在组内解决的问题尽快解决掉,在此期间,由记录员记下组内成员的相对较为集中的错误(这也就是重点或难点),以供课堂呈现。经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之后,笔者通过对各小组成员参与小组活动的情况的观察,又专门找表现不够积极或者不够合作的同学谈心,就沟通能力与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重要性等进行了恳切的交流。至此,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改善。
目前,笔者正在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从课堂延展到课外,比如:在词汇学习方面,鼓励小组制定词汇学习的计划,互相督促学习进度,同时相互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课外阅读方面,鼓励小组成员阅读同样的素材,互相督促阅读速度与阅读量,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书面表达方面,鼓励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校对、评论各自的作品,在合作中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