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在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14-04-29董博锋
董博锋
【摘要】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治疗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0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72%)高,住院時间(分别为6.7±1.2d,9.3±1.8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治疗肺炎疗效确切肯定,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布地奈德;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肺炎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58-02
支气管肺炎是常发于老年人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后患者气管分泌物明显增多,呼吸道可有不同程度阻塞,严重情况下可致呼吸衰竭[1]。临床实践表明,单纯给予抗生素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雾化吸入方法作用直接,起效较快。为此,我们对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肺炎的疗效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该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急性支气管肺炎患者共100例,所有患者均得到临床确诊,症状体征包括咳嗽气促、胸闷,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湿罗音或哮鸣音,胸片检查示不同程度的肺纹增多、增粗,肺内散在不规则片状或斑点状阴影。将10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4.2±11.9岁,平均9.5±3.1d,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5.6±11.1岁,平均病程9.4±3.5d,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抗感染、吸氧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盐酸氨溴索30mg+0.9%生理盐水雾化吸入,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布地奈德混悬液1mg+硫酸特布他林0.25mg+0.9%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2次,每次15~20min。
1.3 疗效评价
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以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变作为疗效判定指标,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听诊湿罗音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好转,肺部听诊湿罗音显著减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肺部听诊湿罗音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72%)高,住院时间(分别为6.7±1.2d,9.3±1.8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因肺泡内炎性渗出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肺泡炎症,在病原微生物入侵下呼吸道后,肺泡内分泌物可增多,炎性物质大量渗出,同时在伴有缺氧、支气管痉挛的情况下,可致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胸闷的症状,若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可进一步进展为小叶肺不张,甚至肺实变,最终可致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2]。故在临床上主张早期予支气管解痉并迅速祛痰的治疗方案,由于抗生素经静脉注入后起效较慢,且难以直达病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雾化吸入因其可将药物分子迅速分布于肺内各气管壁及肺泡壁,故在治疗呼吸道疾病中常作为首选给药方式。研究表明,布地奈德作为糖皮质激素的一种,抗感染能力较强,可明显抑制气管及支气管平滑肌内IgE的合成,并降低其活性,在吸入后可抑制或阻断变应性气管炎性反应的出现[3];而特布他林属于短效β肾上腺受体激动剂,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舒张松弛作用,并可稳定肥大细胞胞膜,抑制炎性介质及致痉物质的释放,最终使肺泡内黏液分泌减少,支气管气道阻力得以缓解[4]。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最大程度上减轻支气管及肺泡水肿发生,有效避免炎性细胞聚集及过敏物质的释放。本组研究表明,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肺炎,总有效率明显较常规用药高,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再次证明该治疗方案的价值所在。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及住院时间比较
注:相比对照组,*P<0.05
总之,布地奈德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治疗肺炎疗效确切肯定,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彦. 盐酸氨溴索与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肺炎 164 例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21): 322-323.
[2] 王美娟, 季伟, 周卫芳, 等. 大叶性肺炎与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和病原学差异[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4): 246-247.
[3] 何荣香.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在治疗小儿肺炎中的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11): 1731-1732.
[4] 杜占申. 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17): 3464-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