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62例临床分析
2014-04-29姚惠莲
姚惠莲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 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数患者合并一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以 呼吸系统疾病为主,35.6%的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是该病的易患因素;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确诊需结合痰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 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结论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白色假丝酵母菌是呼吸内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 的主要致病菌。对呼吸内科肺内真菌感染应重视消除诱发因素及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减 少不必要的侵人性操作。
【关键词】呼吸内科;真菌感染;继发;肺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40-01
近年来,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 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比较常见⑴。现回顾性分析 62例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呼吸内科住院病例的临 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1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2011 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共60例,其 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42~79岁,平均56. 7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肺心病21例,哮喘17例, 肺癌11例,支气管扩张9例,肺间质纤维化6例,肺 脓肿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住院过程中均发 生肺部真菌感染,均符合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 委员会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 治疗原则(草案)》中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标准[2]。
1.2 观察指标及结果 72
1.2.2易感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43例,长 期使用糖皮质激素32例,放化疗后23例,低蛋白血 症16例,肿瘤4例。
1.2.3病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36例、光滑假丝 酵母菌16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例、克柔假丝酵 母菌3例、隐球菌酵母菌2例、曲霉菌1例。
1.2.4治疗情况在治疗原发疾病和基础疾病的 基础上,应用氟康唑58例,伊曲康唑4例。按文 献[3]标准判定疗效,其中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 失,痰培养3次为阴性,胸部X线片显示肺部阴影 吸收)48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痰培养3次 为阴性,肺部阴影有所吸收)9例,无效(临床症状、 体征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2例、恶化(临床症状、体征加重,肺部阴影增多)3例。本组总有效(痊愈和 好转)率为91.9%。
2 讨论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 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分析本组病例有以下 特点:①患者均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主要是 呼吸系统疾病)。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肺 部真菌感染占首位,原因为患者长期反复呼吸道感 染,气道有不同程度破坏,感染几率增加⑷。③易 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 糖皮质激素及低蛋白血症。④患者平均年龄为56.7 岁,老年人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 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5]。⑤白假丝酵母菌是肺部 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半数以上。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拜性,早期诊断 比较困难。肺部真菌感染主要通过临k表现结合影 像学表现等进行临床诊断,但部分患者的X线与CT 检查结果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相似鉴别困难。目 前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和多烯类,如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和5-氟尿嘧啶、两性霉 素B和制霉菌素等,但应避免长期使用此类药物, 科学合理的方法是静卧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积极控制原发疾病[7]。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真菌感染的常 见基础疾病;白假丝酵母菌是其主要病原菌。对呼 吸内科肺内真菌感染应重视消除诱发因素及治疗原 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减少不必要的 侵入性操作。
参考文献:
[1]柳仲秋,任宝恒,刘德志,等.22例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 .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4) :4142.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 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7_700.
[3]赵学会,冉斌,庞先琼,等.12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 析[J].西部医学,2009,21(8) :13604362.
[4]颜春松,杨维兰,罗俊明,等.168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 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6(10) :25-28.
[5]梁朋.抗生素与呼吸科老年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分析[J]. 華夏医学,2008,37(2) :38.
[6]李建华,宋丰贵,张效予.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 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45(11):378.
[7]施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27(1)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