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教育理念融入思想品德课堂的路径选择

2014-04-24钱月婷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初中生

钱月婷

摘 要:幸福是人类社会和个体永恒的价值追求,对正在形成“三观”的初中生来说,幸福教育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亦是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和落实思想品德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新课改背景下,幸福教育融于思想品德课程的路径选择,一提高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即对幸福的观感和理解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即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

关键词:初中生;幸福教育;感受幸福;创造幸福

费尔巴哈曾提出“道德的原则是幸福”。这种观点将幸福与道德相连结,指出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幸福,人在获得幸福的同时也获得了道德。初中思想品德课承担了中学德育的主要任務,初中阶段也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开展幸福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幸福品质,是提升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举措,也必将关系到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及其最终

效果。

一、幸福教育是落实思想品德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思想品德课是初中阶段一门极其重要的德育课程,它以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线,分成了“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Bergman和Scott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指数对不良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幸福感缺失的中学生多存在诸如打架、吸烟等不良行为。相反,幸福感高的个体其不良行为也较少,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那些常常能够体验到幸福感的人其心理更有可能是健康的。

今天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与现代思想品德教育理念相融合,加大对幸福教育的关注,把思想品德教育和人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发挥了幸福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它将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与学生对幸福的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人的素质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同时,带来对人生的幸福感和愉悦快乐。

二、幸福教育融于思想品德课程的路径选择

既然中学生幸福教育亟需关注,且思想品德教育也应以幸福教育为出发点,那么如何加强幸福教育无疑就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当前在思想品德课中融入和强化幸福教育的具体措施,笔者以为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提高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是一种较为主观的个体感受,有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对现状的接受与肯定及由此带来的快乐”。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敏锐地感到幸福之所在,幸福的过程,也就成为个体感受快乐的过程。作为一种能力,感受幸福,既可以培养,也可以加强。思想品德课应当发挥的作用是启迪学生理性地思考幸福的真谛,有乐观、积极和赏识的心态打量世界,这也是遵循青少年天性的现代教育的本真意义。

(1)引导学生感受幸福,应引导初中生确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和理想。20世纪80年代,两位哈佛的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什么是使人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表明:不是钱、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点是共有的,即明确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人生目标和理想是灯塔,是风帆。思想品德课程要引导初中生确立科学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养成一种理性地追求人生目标的能力。克服初中生对幸福的狭隘理解,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2)引导学生感受幸福,应教育初中生正确对待痛苦与挫折。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幸福总是把自己的对立面——不幸包含于自身。如果没有对不幸的体验,人们也就无法体验到什么是幸福。思想品德教育在帮助中学生追求幸福的同时,也应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痛苦和挫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中学生摆脱完美主义追求误区,将失望、烦乱、悲伤等看作人生的一部分,坦然接纳,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并使其成为追求幸福的巨大动力。

(3)引导学生感受幸福,应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将尊重与爱贯穿始终。亚里士多德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至善即是幸福。”在道德教育中,应充满人文关怀,使道德教育过程成为情感交流的过程,让包括教育者在内的每个人充分体会到对生命的尊重、鼓励和宽容,道德就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感染了每个人。学生被引导着感受生活,增长他们的生命智慧,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过幸福生活的人。

(4)引导学生感受幸福,应充分发挥幸福的教师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幸福教育,始于幸福教师的出现。幸福的教师是富有情绪感染力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也是积极向上和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更是追求专业不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教师。幸福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感染力和示范性是不可估量的,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幸福的教师以阳光、温暖的心态引导学生,而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无法给予学生幸福感和快乐的。

2.提高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幸福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能够创造幸福。创造性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个人的幸福主要还是他自己创造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幸福的建筑师。实施幸福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感受幸福,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学会创造幸福,这也是德育的成功所在。

(1)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快乐学习。青少年正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幸福感的强弱必然与学习过程紧密相联。让学生明白:幸福不仅仅存在于静态地享受目标和理想实现的结果,更存在于动态地追求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摆脱“知识容器”的角色,使他们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求知过程,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生活知识,都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为日后的生活打下健康的心理基础,这一切也正是产生幸福的源泉。

(2)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要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成功,是幸福的最高体验,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体验到成功,无疑是给他们最大的幸福。课堂中让学生体验成功,重要的是创造平台,多设置一些课堂活动,如辩论赛、小组讨论展示,或是德育小报制作等,让学生在热烈的掌聲中获得成功感,在羡慕的目光中获得成功感。

(3)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做善于交往的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专门设置了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课题,如《融入新集体》等,其实也正是从青少的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幸福感的。在教学实践中,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做更加善于交往的人,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融洽,能经常得到他们的尊敬和肯定,能向他们倾诉衷肠,就会及时地得到理解和安慰,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4)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要引导初中生养成健康的闲暇生活情趣。充裕、高品位的闲暇生活是人们幸福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法国后现代大师罗兰·巴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所设想的理想生活是: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多;但要有大量的闲暇,从而可以用来读书、写作,和朋友交往等。我们今天的德育乏力,很大程度上与德育脱离生活实际有关,高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源于生活,这也正是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本上册《生活有情趣》这一课设置的初衷。将幸福教育融入思品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除了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感受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让他们拥有丰富健康的生活情趣,真正能享受生活,成为有能力过幸福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张静.浅析费尔巴哈的幸福论伦理思想[D].河北大学,2009.

[2]Bergman M,Scott J. Young adolescents wellbeing and health-risk behaviors: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1,24(2):183-197.

[3]王保星.幸福教育的最美诠释[N].人民法院报:法治星空版,2012-8-17.

[4]张琴.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思考[D].西南大学,2008:19-27.

(作者单位 北京市二中亦庄学校)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代数学习探究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关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几点认识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幸福教育课程:儿童个性发展特需
化学课堂让学生幸福学习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