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课堂提问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4-04-18莫美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莫美莲

摘要: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问题正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纯客体,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提问牵制着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两个中间环节,对培养思维品质来说是不够全面的,长此以往,会导致思维的肤浅性。因此,课堂提问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把握问题技巧,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讲求追问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设置“陷阱”追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密性;一题多解追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一题多变追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能力;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47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实践证明,教师在数学课上巧妙设问,题目类型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问题正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纯容体,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提问牵制着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两个中间环节,对培养思维品质来说是不够全面的,长此以往,会导致思维的肤浅性。因此,要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学的主要目标前进,就要不断地调整和提高课堂的提问艺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位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具体环境进行再创造,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构思出与学生心理活动相协调的教学活动层次。而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重,求知欲望强,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有意创设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欲望。

二、把握问题技巧,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么怎样才能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首先,教师在给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即所谓的“等待时间”。虽然教师讲课的内容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但是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教师的思维活动。当教师提问后,学生必须有一个理解、领悟、思考的过程,如果教师迫不急待地给出答案或要求学生回答,就不能充分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索,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动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此外,教师的问题要难易程度适当,并且要有其导向性和启发性。即当学生对问题的领悟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但又不能立即给出答案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愤、悱状态,这样就能进入最佳的思维境界之中,从而使学生能按某一确定的方向深入思考下去。

三、讲求追问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力求使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思考,积极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一问一答,还要不断地探索提高教学的追问艺术,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规划方向,使学生思维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问答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目的明确,难易适度。即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对要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一定要克服课堂教学提问中的随意性,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来进行,而且教师提问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使学生不能因回答问题而失去信心。

其次,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学生彼此之间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有差异,所以提问的内容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即应该注意提问的层次和梯度,使知识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很好地发展他们的思维。

四、设置“陷阱”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密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典型错误、有意识地设置“陷阱”,引导学生进行错题辨析、以错悟错,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密性。

例:阅读下题及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D是△ABC中边上的一点,EB=EC,∠ABE=∠ACE。求证:∠BAE=∠CAE

证明:在△AEB和△AEC中,∠ABE=∠ACE,

AE+AE,EB+EC

∴△AEB≌△AEC……第一步

∴∠BAE=∠CAE……第二步

问上面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请写出每一步推理的依据,若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一步?并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证明过程。

此题是对学生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条件下的检查,面对疑问,学生便迫不急待地思考此题,也很快地得出错在第一步的结论,但为什么错呢?原来,此题的第一步用了“边边角”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学习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讨论过,“边边角”并不一定能证明到两个三角形全等。错误的原因找到了。那我们又应该添加一个怎样的条件,使得此题得到解决呢?同学们讨论纷纷,而得到的答案也不一样,比如,可添加AB=AC,或∠AEB=∠AEC等。

通过不断地追问与反思,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明确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养成了严谨的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思维批判性和严密性得到发展。

五、一题多解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很多条道路,有的题目,往往有十多种甚至几十种解法。而每一种解法,学生都有特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突破常规,寻求变异,注意各分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探究多种解法,尽可能找到独特,巧妙的最佳方法,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非常有益。

例:已知:AB//CD,E是两直线间的一点,求证:∠AEC=∠BAE+∠DCE

对此,笔者放手让学生独立或相互讨论限于添加一条辅助线所能出现的不同证明方法。

证一:过E作EF∥AB,则EF∥AB∥CD

∴∠AEF=∠BAE,∠CEF=∠DCE

∴∠AEC=∠BAE+∠DCE得证

证二:延长AE与CD相交于点F

∴∠BAE=∠AFC

而∠AFC+∠ECF=∠AEC

∴∠AEC=∠BAE+∠ECF得证

证三:过E作AB、CD的公垂线,交AB于F,CD于G,则

∠BAE+∠AEF=90°

∠DCE+∠CEG=90°

从而∠BAE+∠DCE+∠AEF+∠CEG=180°

而∠AEC+∠AEF+∠CEG=180°得证

当然,此题还有很多种不同的证法,而在这些解法中,难易程度有所不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选择正确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追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紧张的思维状态,跳出常规的圈子,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六、一题多变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一题多变追问,是指变化一个典型的条件、结论、形式等继续提问,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上例通过了变换条件可构造以下相似题型追问。

变化一:已知正三棱锥所有棱长都为a,求棱锥的体积。

变化二:已知正三棱锥侧棱长都为a,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为60°,求棱锥的体积。

变化三:已知正三棱锥底面边长为a,侧面与底面所成角为60°,求棱锥的体积。

也可以变换这四道题的结论,追问如何求棱锥的侧面积、全面积。如此多角度、多方向的延伸、探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开阔了视野,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得到训练。

此外,还应组织适当的课堂讨论,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之间的问答与对话,学生做练习与相互订正等交流活动外,还可以组织适当的课堂讨论,以便有意识地、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课堂讨论常常是由教师给出一个与知识学习有关的中心议题,或者需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集体的形式围绕议题发表见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课堂讨论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让他们在反驳、论证、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绘制图表等多种活动中,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与别人的思想和见解进行比较,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因此,课堂讨论不仅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的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实践证明,教师在数学课上巧妙设问,题目类型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季素月.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马维民,孟令奇.新课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 信.新课堂、新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初级中学 536017)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