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生活力是“生活教育”的根本宗旨

2014-04-17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生活学校

高 谦 民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4)

培养生活力是“生活教育”的根本宗旨

高 谦 民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4)

陶行知先生提倡培养生活力,使学生掌握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本领,从而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为此,他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和育才学校等,无不重视生活力的培养。在他的教育影响下,许多学生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长为杰出的人才。陶先生的这一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国当代教育忽视培养孩子的生活力,因而造成许多严重的弊端。重温陶先生关于培养生活力的教导,以学生的生活力丰富不丰富作为考核与评价学校的标准,将有利于我们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开创中国教育的新局面。

陶行知; 生活力; 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于1926年提出了培养生活力的主张,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他认为,要使儿童将来成为有生活力的公民,就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使他们能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逐步掌握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本领。陶先生之所以如此重视生活力的培养,是因为他有一个教育信条,即“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1]因此,他指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

一、什么是生活力

陶先生创办晓庄学校时提出如下培养目标:“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2]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首先,要养成强壮的体魄,使其具有战胜疾病、克服困难的本钱;其次,要认识自然,掌握利用天然环境以谋生的知识和技能;第三,要提高休闲娱乐的品位;第四,要具有勇于改造社会的担当。

在陶先生看来,所谓生活力就是指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知识与技能,包括自主学习、生产劳动、创造发明、自我管理等生存技能;二是态度与品格,其核心是自立、坚强、高雅、担当。孩子的生活力丰富了,就会懂生活、爱生活、会生活,从而提升健康积极生活的品质和力量。

二、培养生活力的意义

陶先生认为:旧的传统教育不教学生动手、用脑,消灭了孩子的生活力;“生活教育”要反其道而行之,它教人生活,教人做人,它培养孩子的生活力。生活力提高了,就能独立生活,且“帮助着生活继长增高地向前向上进”,以“实现那丰富的现代生活”,并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些现代教育理念与半个多世纪前陶先生的思想是多么相似!所谓教育的四大支柱都和生活紧密相连,“学会认知”主要的不在于掌握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学会探索未知世界,包括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因而它离不开生活;至于“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那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可以说,有关“教育的四个支柱”就是现代版的“生活教育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核心则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现代人。

三、当今教育对生活力的忽视

我国当代教育走上了一条应试教育的歧路,它逐渐在远离生活。在过去的小学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来来来,来上学;去去去,去游戏”。众所周知,游戏是儿童了解生活、学习人生的一种好方式。如今变成了“来来来,来考试;去去去,去补习”。有人说,当下的教育是“千教万教,教人考试;千学万学,学考高分”。由于家长们过分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培养生活力和良好的品行不够重视,致使一些孩子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行为习惯却很成问题。有的孩子好逸恶劳,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以至于闹出小学生不会剥熟鸡蛋,大学生不会挂蚊帐等许多笑话来,究其原因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参加各种家务劳动的权利,以致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有的孩子在家里被娇宠惯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有自己,不知有他人,缺乏爱心,不会与同伴交往等等。在考试的压力下,许多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孩子正在逐渐远离大自然,一个和大自然很少接触的孩子,缺乏在自然中学习、探索和体验,他们的肢体及心理的感官都会受到限制,这不仅可能造成他们智力和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变得孤独、焦躁,从而患上“自然缺失症”。而生活越贴近自然的孩子,在面临生活中的压力时,其心理负担越少,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生活力。

当下,全社会都希望孩子能考高分,有高学历,殊不知,学历高不等于能力强,会考试不等于会做事。如果我们精心培育出来的是一群除了考试其他什么都不会的“考试机器”,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又有什么价值呢?陶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批判过:“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必不教”。“赶了一考又一考”,“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甚至有些把性命也赶掉了”,“换句话说,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他把这种考试称为“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措施”,因而是“杀人的会考”。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所谓“创造的考成”,就是看师生的健康状况,手脑并用的程度,求知欲的多少,以及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水平等。

教育的本义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合理的发展,使每个人不断得到完善,从而享有幸福的人生。因此,学生的任务应当是学会生活,领悟人生,从而尽量地扩展自己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可是应试教育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最主要的目标,使学生为考而学,为考而生。学生的使命被歪曲成为学会考试,以此为生。这样一来就违背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它剥夺了孩子们学会生活的权利,扼杀了儿童好奇的天性与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承受着身体的折磨,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引发了许多思想困惑和心理问题。有的小学生自制小棺材,天天咒老师;有的中学生想买枪干掉校长,还有的要炸学校。有一位小学生在一篇作文中提出了“两个小小的愿望”:一是取消所有的考试,让大家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二是希望自己快点变老,因为老了就没有那么多学习压力和负担,可以悠闲自在地生活。这便是应试教育下孩子的心声!

青少年除了需要学习必要的书本知识外,还需要学习自然,学习社会。他们要学会在生活中放飞自己的梦想,发展独特的个性,陶冶崇高的品行,培养创新的精神,塑造完满的人格。他们不仅要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求知只是孩子学习人生的一部分内容,而考试又仅仅是求知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它无法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如果将考试无限放大成为儿童学习生活的全部,则势必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全面、合理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最终将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其后果十分严重。

四、如何培养生活力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在生活环境中培养生活力。在他看来,环境中有两种大的力量,一是助力,二是阻力。所谓助力,即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力量,如自然界的阳光、空气、食物,社会中的语言文字、科学知识等;所谓阻力,即有害于学生成长的力量,如狂风暴雨、自然灾害、贪官污吏、不良制度和风俗等。如果阻力不太大,它能转化为助力,因为逆境能使人奋发,困难能磨炼意志。他认为,要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助力和阻力,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使他们能担当起改造自然与社会的重任。

陶先生在办学中就非常重视利用环境中的助力和阻力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1927年他在晓庄学校设置了以下课程: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内容涵盖小学各门课程;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包括整理校舍,布置校景,管理学校设备、卫生、教务、经济等;分任院务教学做,有文牍、会计、庶务、烹饪、洒扫、缮写、招待等;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主要有科学农业、基本手工、卫生等;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包括乡村自治、平民教育、合作组织、乡村生活调查、农民娱乐等。

晓庄学校“一日生活”大致如此:清晨“寅会”后,即早锻炼;早餐后整理内务、打扫卫生;8点开始分专题学术演讲,即理论学习;10点分组活动,有的煮饭烧菜,有的记账核算,有的整理图书或维护仪器,还有的接待来宾,等等;下午2点后分组讨论,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讨;4点起又是分组活动;晚饭后有2小时自修时间,看书、写学习心得等。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直接关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兴趣为先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引入小游戏、讲故事、多媒体资源和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1929年由陶先生指导创立了新安小学,该校践行关于培养生活力的思想。1934年度《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中“个人生活”部分有29项,如每天的活动内容有:体育运动1次,整洁1次,吃开水5大碗和豆浆1大碗,大便1次,看本埠和外埠报纸各1份,写日记1篇;每年要做的事有:种痘1次,洗澡80—100次,和国内外小朋友通信12封;此外还要认识动植物10种以上,并观察其生长过程及与人类的关系;认识12颗以上星星,了解自然现象的成因和人生的关系;会制作科学玩具及动植物、矿物标本各10种以上;能欣赏名歌、名画和自然风景;会唱12首新歌,会弄1种乐器;会开留声机和收音机;会摄影和冲洗照片;会使用10种以上药品;会游泳和撑船;会观察工人生活并加以记载;等等。在“团体生活”部分,有每日轮流烧饭、抬水或做主席和记录,每年长途旅行1次,认识蚊虫是人类大敌并加以捕灭,征集社会的批判,等等。

1939年陶先生创办了育才学校,使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能很好地发展。他要求学生掌握以下技能:会说国语、会查字典、会当书记、会做小先生、会管账目和图书、会烧饭菜、会补洗衣服、会种园、会修理、会游泳、会急救、会唱歌、会开汽车、会速记和打字、会接电、会担任翻译、会临时讲演、会领导工作等等。

学校为培养生活力需要有教科书,陶先生主张按照整个生活系统来编写教科书。他说:“须将一个现代社会的生活或该有的力量,一样一样的列举,归类组成一个整个的生活系统,即组成一个用书系统。”为此,他列举了70种生活力和教学做指导,并将其归成5类:健康生活、劳动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和改造社会生活。有了这样的用书系统,就能“帮助着实现那丰富的现代生活”,使“生活继长增高的向前向上进”。

无独有偶,就在陶先生大力倡导培养生活力的同时,南京也有一所学校与此相呼应,这就是中央大学附属小学,该校设立了丰富多样的班级,有消防班、电工班、养蚕班、西餐班、军号班、篆刻班、昆曲班等。如此种类繁多的班级,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又增强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色彩,也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公立学校中独树一帜,产生了积极影响。

和陶行知先生一样,国外也有不少学校相当重视生活力的培养。如英国学生的集体远足活动,2—3人一组,仅有一张路线图和一个紧急求助电话号码,步行30公里;还有小学生“步行巴士”活动,孩子们在2名以上成人的带领下,步行上下学,途中大人会介绍当地的名胜古迹和一些生活常识,孩子们也可以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知识;另有很多小学开设了睡眠课程,给孩子们讲述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以帮助他们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德国有的学校从小学二年级起就上游泳课,孩子们不但会游泳,而且会救人;有的学校每个月安排学生去当一个星期建筑工,他们也许要少上不少课,但他们学到的是能够伴随他们一生的生存技能。德国甚至立法,要求孩子必须干家务,这样做既增强了体质,又培养了动手能力,还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因此,德国的学生都很能干,他们会整理、园艺、烹饪等等,父母不在身边时,都能独立地照顾好自己。日本有一所小学从2001年起开展了“便当日”活动,让五六年级学生自己做饭,既能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又能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从而产生感恩之心。如今这项活动已推广到全日本1016所学校。美国有一所学校叫“幽泉学院”,学生每周要在农场至少劳动20小时,有的喂马、有的伐木、有的打铁,还有的做饭,老师则在一旁观察、记录、评分。教学是自主选择式,如要饲养牲畜,就选修动物课;要春种秋收,就选修植物课。老师并不教大家做什么,他们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美其名曰:学习在没有建议下处理问题。这样的教育给予了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培养了顽强的生活能力和宽广的胸怀。因此,该校毕业生有80%会直接进入哈佛、耶鲁、牛津等名校读书。

目前,我国教育虽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淖,但也有一些学校在艰难地探索着。如北京某学校开设“生存与发展”课程,有攀岩、负重跑、障碍跳跃,还有匍匐逃生、打救命绳结等,以增强学生的生存知识和能力。上海某学校开设BAS课程,师生一起种菜、养兔子,让学生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和兔子的生活规律,以培养孩子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南京某学校开设了一门乡土文化课,要求学生1年内至少要游玩市内20个景点,并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游玩过程,以学会健康快乐的休闲生活方式,提高审美能力。

在培养生活力的过程中,陶先生特别强调自动力的培养,他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他认为:儿童遇到问题,如果自己动手解决,就获得了经验。自己解决的问题越多,经验就越丰富,知识就越多,能力就越强。假若由别人包办代替,虽然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经验却是别人的,自己毫无所得。因此要想获得丰富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在自动力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十分重要。陶先生强调指出:养成儿童自我教育的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独立求知的方法,这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中,除少部分时间跟先生学习以外,大部分时间是靠自己去独立学习。学问再渊博的先生,他给学生的知识也总是有限的,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探索。因此,“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生不应将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揭示问题的答案。掌握了这种方法,便可举一反三。所以,“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为了培养儿童的治学能力,陶先生主张让学生学一些他们想学的东西,干一些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在育才学校时,他每日给予儿童相当时间,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求知。在他看来,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以儿童为行动的主体,同时以儿童自身之知为领导,所发展之行与知不断联锁的过程”。

今天,我们重温半个多世纪以前陶先生关于培养生活力的教导及其办学实践,深感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要认真反思当今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生活力的培养,使他们个个都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在面对来自生活的各种挑战时,能以坚强的意志和熟练的能力去战胜困难,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享受着幸福的人生。

[1]陶行知.我们的信条[J].新教育评论,1926(2).

[2]陶行知.这一年[J].乡村丛讯,1929(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陈晓姿)

2014-01-07

高谦民,男,安徽舒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等。

G40-092

A

1671-1696(2014)01-0056-04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生活学校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生活感悟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学校推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