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学生”与校园“教育冷暴力”现象探析

2014-04-17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冷暴力问题学生校园

谢 方 圆 孙 承 毅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 264001)

“问题学生”与校园“教育冷暴力”现象探析

谢 方 圆 孙 承 毅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 264001)

校园“教育冷暴力”危害“问题学生”身心发展,妨碍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正确对待“问题学生”,构建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家校联手,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变,使其健康成长。

问题学生; 教育冷暴力; 平等; 关爱

由于教育部加强了教育规范化管理和师德标准化建设,学校有形的皮鞭已然少见,然而,高高扬起的无形皮鞭不在少数,校园“教育冷暴力”现象有增长之势。有些教师带着悲观、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看似温柔的“教育冷暴力”行为伤在学生内心,与体罚学生相比,隐蔽性更强,对学生的伤害更大。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行为,实际上是典型的校园“教育冷暴力”,对学生心灵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体罚带来的伤害,严重影响“问题学生”的成长。

一、校园“教育冷暴力”与“问题学生”现象

“校园‘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如嘲讽、威胁、冷漠轻视、放任疏远等,不公正地对待学生,致使学生在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伤害。”[1]校园“教育冷暴力”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这些行为都会使学生失去认同感、归属感,处在挫败与恐惧中,不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

“校园‘教育冷暴力’更多是针对‘问题学生’。”[2]“所谓‘问题学生’指由于学业成就水平偏低而引起的个体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明显偏离常态的学生。”[3]“问题学生”一般都有厌学情绪,由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缺乏纪律约束,易与同学、老师发生冲突,对集体造成负面影响,但在思想品德方面不存在较大问题;该类学生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如自闭、忧郁、暴躁、多疑、缺乏信任、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极差等等。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合理引导,“问题学生”也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1.校园“教育冷暴力”危害“问题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首先,校园“教育冷暴力”会引发“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产生消极自卑的心理状态,甚至患上焦虑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其次,校园“教育冷暴力”还可能引发“问题学生”的人格问题,即在遭遇“教育冷暴力”后出现“退缩性人格”或者“暴发性人格”,在高压下回避问题,不敢与人交流,或者富有攻击性,对他人和社会采取过激言行。再次,校园“教育冷暴力”可能引发“问题学生”的认知问题。遭受过“教育冷暴力”的孩子缺乏认知新事物的兴趣和能力,心智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的孩子。

2.校园“教育冷暴力”妨碍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教育冷暴力”的确能让部分“问题学生”的行为有所收敛,产生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师实施“教育冷暴力”的同时自己也会受到伤害,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体会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与自豪感,获得的却是沮丧、悲观、失落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教师将会出现职业倦怠,影响工作成效,进而影响自身发展。当教师沉湎于实施“教育冷暴力”这种简单、低级的教育方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将会减少,影响自己对教育的认识,自我反思、寻求改进工作方法的意识越发淡漠,妨碍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3.校园“教育冷暴力”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校园“教育冷暴力”降低了教师在“问题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破坏教师的美好形象,容易使“问题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师生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阻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永远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冷暴力”已经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本质,容易使教师和“问题学生”产生对立关系,从而破坏教师对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正面影响。

4.校园“教育冷暴力”不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

校园“教育冷暴力”往往对人不对事,否定学生的一切。实施“教育冷暴力”不仅不能纠正“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使其背离教师的愿望,远离社会的要求。“问题学生”对教师和学校产生惧怕和反感情绪,不愿意再接受教师的教育,有些自尊心强的学生因内心不良情绪无处排解,可能做出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报复社会等过激行为。“问题学生”带着不良情绪走入社会,成为社会的对立面,这不是教育的追求。

二、“问题学生”遭遇校园“教育冷暴力”原因分析

1.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当前我国仍采取传统的班级授课式教育模式。学校对教师、对学生有着统一的发展目标,采取统一的教育方式。这都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令教师和学生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发展自己,降低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热情度。既容易产生由厌学情绪导致的“问题学生”,又容易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当“问题学生”遇到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在学校明令禁止体罚学生的情况下,教师在教育“问题学生”时容易使用“教育冷暴力”。

2.学校管理方式的影响

有些学校管理方式苛刻,在教学活动中引进激烈的竞争,分数至上、升学压力使得每位教师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学校不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关心学生和提高自己。教育工作实际上是一种高强度、持续性的脑力劳动,需要教师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然而,功利性教育教学使得教师容易形成孤独、压抑的情感,导致心理问题。教师承受着过多的压力,在教育“问题学生”时极易产生麻木和躁动情绪,教师无力积极应对,从而出现“教育冷暴力”。

3.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

首先,角色冲突造成部分教师心理失衡,为了应对工作,他们不得不选择压抑和否定自我。崇高的职业使命和现实的社会地位不能够达成平衡,造成教师心理落差大,难以寻找到社会角色和自然角色的平衡点。其次,部分教师素质不高,职业倦怠使他们对工作失去认同感,甚至迁怒于学生。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很难找到成就感,难以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能会将不良情绪带到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当中。再次,教育惯性和认知惯性会使教师在“问题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达不到其既定要求时,产生极大的失望和挫折感,从而否定过去和自我,导致“教育冷暴力”。

4.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

教师为了学生好,却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充分理解,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在对待“问题学生”时,有些教师不能主动走近“问题学生”了解他们,只是以自己的观点为主,想当然地对待“问题学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导致“教育冷暴力”。

三、预防和杜绝校园“教育冷暴力”的对策

1.构建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都要着眼于学生。教育尊崇“有教无类”,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把他们视为有文化、有思想、有情感并应当受到尊重的人。要时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构建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尤其对“问题学生”更应该充满平等和关爱之心,投入更多的情感,消除“问题学生”对教师的顾虑,建立心与心的交流。构建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避免校园“教育冷暴力”,为“问题学生”成长打造一片蓝天。

2.转变观念,正确对待“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只是在某些方面较为后进的学生,仍可以通过耐心教育使其转变。“‘耐心’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德育工作方法。”[4]现代教育需要我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散思维,健康快乐成长。即使学生犯错,需要“略施薄惩”,也应该把惩戒建立在平等和关爱的基础上。这样学生才不会有抵触情绪,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虚心地接受惩戒,改正错误。教育中还应大力提倡赏识教育与鼓励教育,不断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赏识和鼓励,让他们拥有自尊和自信,正视问题,自我修正。

3.重视学校在“问题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1)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心理教育的误区。建立学生心理教育档案,把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列为重点对象,通过个别辅导、跟踪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组织相关有经验的教师集体讨论,交流教育经验。“问题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需要得到更多呵护,学校可以开通校长热线、校长信箱,甚至校长微博、QQ,及时保证学校决策层与“问题学生”沟通渠道的畅通。

(2)完善“问题学生”教育的监督机制。学校成立“问题学生”教育领导小组,发挥领导监督作用。“实行一对一帮扶活动,落实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帮扶。”[5]“教育冷暴力”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体罚,但是现行法律法规尚未对学校“教育冷暴力”做出相应规定。因此,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问题学生”教育监督机制,有效遏制校园“教育冷暴力”,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

(3)创新管理机制,让教师拥有关爱“问题学生”的空间。教师这一职业对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得不断去学习。学校应该适当减轻教师压力,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去了解和关爱“问题学生”。例如,引入多形式教师考核标准,积极尝试小班教育,建立“问题学生”关爱委员会等。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业务素质发展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教师有意识去探求疏导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心理的途径。

4.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

(1)注重教师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相关部门应定期对教师进行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的考核和培训,注重教师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教育冷暴力”的出现。

(2)多渠道培养教师学习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教师水平决定学校办学水平。一所成功的学校要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名好的教师要让自己与学生共同成长。为此,必须培养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注重教育方法的选择,满足教育的科学性,让教育更具艺术性和美感。

(3)加强师德教育,树立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运用灌输教育、奖惩激励等手段引导和教育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强化道德观念。树立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觉地、耐心地、持久地关爱“问题学生”。

教育活动是一种唤醒的活动。教育好“问题学生”最重要的是带着一颗关爱的心去爱护、呵护学生,给予学生平等的人格待遇,真正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心灵的成长。在“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学校应该重视“问题学生”的教育,社会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客观对待“问题学生”,共同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问题学生”遭遇校园“教育冷暴力”需要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这一行为对“问题学生”产生的伤害,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1]李勇.“教育冷暴力”的危害与解决[J].中国德育,2007(9).

[2]张晓震.校园冷暴力考验“教育智慧”[J].教育,2010(4).

[3]苏春景,赵翠兰.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看“问题学生”的生成[J].中国特殊教育,2010(8).

[4]胡解旺.对问题学生群体的德育社会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9).

[5]李向荣.浅谈“问题学生”成功转化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5).

(责任编辑 师 语)

2013-08-20

谢方圆,女,安徽滁州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孙承毅,男,山东威海人,鲁东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G40-012

A

1671-1696(2014)01-0015-03

猜你喜欢

冷暴力问题学生校园
家庭冷暴力引发离婚诉讼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行为冷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以四川省某市A学校为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班主任工作应杜绝“教育冷暴力”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你的冷暴力会耗尽我所有的爱